東漢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袁紹、袁術等人建立聯軍討伐董卓,由於聯軍主要分布在函谷關以東,所以被稱為關東聯軍。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是站在大義上的,畢竟董卓給漢室帶來了純粹的破壞,是一個完美的靶子。戰爭講究正義之兵,出師有名,往往在出兵之前搞一個檄文提升士氣。像關東聯軍這種聯盟立誓的還要搞一個誓文出來。
誓文的特點是向上天、祖宗、神靈祈告,說出盟誓的要求,然後有違背誓約之後的懲罰後果。網絡上有一個梗叫"立flag",和誓文大概有一些相通的地方。關東聯軍也不例外,在誓文中瘋狂立flag——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不但自己斃命,還沒有子孫後代。而關東聯軍的成員中,也確實有很多人沒有什麼好下場。
加入關東聯軍的成員
在《三國演義》的小說當中,關東聯軍有十八鎮諸侯,所以也經常稱呼為"十八路諸侯",不過無論是軍閥的數量還是組成人員,和歷史上都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小編來儘量梳理一下關東聯軍或者說參與討伐董卓的成員,可能會出現遺漏。
首先是《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與《後漢書·袁紹傳》中對關東聯軍名單的記載——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一說孔胄)、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奮武將軍曹操,一共十二路。
然後是一些零碎的記載,小編將名字和史料貼在下面:
長沙太守孫堅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孫)堅亦舉兵。"
荊州刺史王叡
《吳錄》:"及(王)叡舉兵欲討卓。"
陳相許瑒
《三國志·蜀書·許靖傳》:"靖從兄陳相瑒,又與(孔)伷合規"
陳王劉寵
《後漢書·劉寵傳》:"義兵起,(劉)寵率眾屯陽夏。"
中牟令楊原
《三國志·魏書·任峻傳》:"峻乃為(楊)原表行尹事……遂發兵。"
河南尹朱儁
《後漢書·朱儁傳》:"而(朱)俊與山東諸將通謀為內應。"
徐州刺史陶謙
《後漢書·朱儁傳》:"徐州刺史陶謙遣精兵三千。"
黑山軍張燕
《三國志·魏書·張燕傳》:"(張)燕遂以其眾與豪傑相結。"
上軍校尉軍假司馬張楊
《三國志·魏書·張楊傳》:"袁紹至河內,(張)楊與紹合。"
青州刺史焦和
《九州春秋》:"(焦)和務及同盟,俱入京畿。"
潁川太守李旻
《後漢書·董卓傳》:"破(孫)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旻。"
荊州刺史劉表
《三國志·魏書·臧洪傳》裴註:"魏氏春秋橫內劉表等數人。"
西河太守崔鈞
《後漢書·崔駰傳》:"(崔)鈞與袁紹俱起兵山東。"
劉備
《英雄記》:"(劉)備亦起軍從討董卓。"
以下比較零碎的記載,加上《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和《後漢書·袁紹傳》的大名單,一共有二十六路軍閥參與討伐董卓(再次申明可能會有遺漏,陶謙)。不過這裡面並非全部都是並存的,比如王叡和孫堅就不可能並存,被孫堅搞死了;還有一些人可能並未與董卓交戰,比如劉琮僅有屯兵陽夏的記載,陽夏距離關東聯軍與董卓的戰場還是比較遠的。另外其中一些人比如陶謙未必與袁紹有太緊密的盟軍的關係,不過畢竟目的相同,所以小編還是計算在內。
各軍閥的下場
關東聯軍在臧洪盟誓時說得很好聽,有違此誓,天誅地滅。關東聯軍在前期與董卓集團確實也進行了多次戰役,但是後面就趨向於分裂,不管漢獻帝開始內鬥起來,進入了群雄割據的局面。而關東聯軍中的很多成員下場也確實不太好,似乎印證了誓言的內容。下面小編來說一說各個成員的結局。大概分為四類。
成就霸業
曹操、劉備、袁紹、袁術、劉表
這五個人物的事跡大家大概都比較清楚了,曹操奠基曹魏,劉備開創蜀漢;袁紹和袁術雖然在群雄混戰的舞臺上提前退場,而且都是以嘔血而死的方式,但是袁紹曾經控制四州之地(非全境),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閥,袁術也一度控制揚州、徐州、豫州三州各郡縣,僭號仲氏;劉表長期控制荊州,面對曹操、張津、劉璋、孫策或孫權等勢力都沒有明顯敗績。二袁與劉表雖然不是最後的勝利者,但也算是建立了一時的霸業。
下落不明
許瑒、崔鈞、楊原
三人下落不明,未見完整的記載。值得一提的是許瑒的陳相併沒有堅持太長時間就被駱俊代替;在討董初期楊原就加入曹操的隊伍;而崔鈞有可能是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三人或得善終,死於戰亂也猶未可知。
終得善終
張燕
張燕作為黑山軍長期活躍於河北地區,參與袁紹與公孫瓚的戰爭中。曹操消滅袁尚時,張燕率軍向曹操投降,被封為安國亭侯,死後子孫嗣位。可以說得到善終。
不得善終
孫堅、孔伷、韓馥、劉岱、張邈、張超、王匡、袁遺、橋瑁、鮑信、王叡、劉寵、朱儁、陶謙、張楊、焦和、李旻
王叡還未及與董卓交戰就被孫堅所殺
孔伷疑似在"汴水之戰"中戰死
橋瑁被劉岱殺死,死於內訌
李旻在"梁東之戰"中戰死
韓馥先是被袁紹奪取冀州牧的位置,投奔到張邈處,因為袁紹派使者到張邈那裡心生恐懼,在廁所自殺
孫堅進攻劉表時被劉表部將黃祖部射死
焦和被青州黃巾壓制病死
劉岱、鮑信死於入侵兗州的規模高達百萬的青州黃巾之手
王匡被仇家胡母班聯合曹操殺死
袁遺作為袁紹部下與袁術爭奪揚州失敗而死
陶謙被曹操兩次徵討病死
張邈、張超趁曹操進攻陶謙時反叛曹操支持呂布入主兗州,因呂布的失敗而死
朱儁在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相爭時憤懣而死
劉寵被袁術刺客張闓刺殺
張楊在曹操進攻呂布時支持呂布,被傾向於曹操部下楊醜所殺
不得善終的成員還是佔大多數,哪怕排除了嘔血而死的袁紹和袁術。
對插flag的關東聯軍的思考
這麼多參與討董的軍閥,只有劉備、曹操、劉表、張燕明確獲得了善終,許瑒、崔鈞、楊原在兩可之間,其餘大部分都不得善終。看上去似乎正是應了臧洪歃盟的誓言。不過這麼說也不算是很恰當。比如王叡還沒等與董卓交兵就死於孫堅之手;再比如李旻根本沒有背棄自己的目標,被烹殺前還與一起被俘虜的張安畢相互調侃:"不同日生,乃同日烹",死得相當壯烈。
這麼多軍閥不得善終最根本原因就在於東漢末年的亂世當中,很難有人保全下來。在當時軍閥之間混戰不休,同時還有各處規模龐大的黃巾餘黨或者地方豪強。普通百姓朝不保夕,選擇在亂世中建立事業的軍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控局勢,但失敗後的風險還要超過普通百姓。關東聯軍插旗立flag而應驗的說法在後人看來比較有趣,但也清晰地體現出東漢末年戰爭的動蕩的劇烈程度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英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