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臣寫「反詩」,被人舉報,命運如何?

2020-12-07 騰訊網

宋朝皇帝不殺文臣,不代表就會由著文臣們的性子。

辦法多得很,最常見的是扔到嶺南去,再狠點,扔海南,山高皇帝遠,你愛玩玩去吧,眼不見心不煩。

也正因如此,大臣之間互鬥劇烈,今天你被趕走,過一陣他又被趕走。

雖少腥風血雨,卻仍朝難保夕。

(劇照)

哪怕,最與世無爭的人,也會有人盯著。

孫僅就被挖了個大坑。

他是宋太宗淳化三年狀元孫何的弟弟,俱有文名。

《宋史》記載,孫僅「純厚長者,為政頗寬」,「性端愨,中立無競,篤於儒學,士大夫推其履尚」。

雖然朋友很多,但只要有一個人不爽你,說不定就得脫層皮。

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孫僅做了陝西轉運使,來到古都西安,憑欄弔古,思強秦,憶盛唐,感慨佑大帝國,不可一世之際,突然就崩塌了,想著,原因何在呢?

免不得吟詩賦,發幽思,寫成《驪山詩》二首。

此詩全文查了下,已難考證,但歐陽修記載了三句。

他寫道:

其後篇有云:「秦帝墓成陳勝起,明皇宮就祿山來。」時方建玉清昭應宮,有惡者,欲中傷之,因錄其詩以進。真宗讀前篇云:「朱衣吏引上驪山」,遽曰:「僅小器也,此何足誇!」遂棄不讀,而陳勝、祿山之語,卒得不聞,人以為幸也。

原來,孫僅的對頭有意構陷於他,將此詩抄錄進呈,希望宋真宗讀到那兩句,拍案而起,把這大逆不道的傢伙,發配遠方。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真宗前篇沒讀完,就覺得寫得太差了,後面也懶得讀。

於是,孫僅逃得一命。

我分析了一下,此事有以下幾個關鍵:

《驪山詩》兩首,並非律詩絕句,而是像白居易《琵琶行》那樣的長篇。否則,只有四句八句的話,一目了解,真宗不可能不讀完;

(劇照)

其二、那人進詩之時,也不願真宗覺得自己是在告狀——這很下賤,反而大概講的是,孫何又寫了幾首好詩,覺得不錯,請皇上過目。

真宗趙恆雖開創了鹹平之治,使宋朝開始走向富強,但步入老年,就犯了很多君主犯過的毛病。

《宋史》評價:

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

天書屢降,君臣皆狂,不斷修建各種宮觀。孫僅之詩,在他自己看來,是勸誡,在對立面看來,則是影射,是諷刺真宗修建玉清昭應宮的,如果趙恆真的讀到那句,只怕孫僅難逃降職南遷之命運。

孫僅命好,沒玩完,但真宗的玉清昭應宮,卻命途多舛。

《歸田錄》裡說:

(劇照)

內中舊有玉石三清真像,初在真遊殿,既而大內火,遂遷於玉清昭應宮。已而玉清又大火,又於洞真,洞真又火,又遷於上清,上清又火……

可見,把神仙供得再好,拜得再虔誠,該燒的還是會燒,該災的還是會災。

當初若把孫僅貶了,玉清宮卻起了大火,皇帝會面臨怎樣的尷尬呢?

相關焦點

  • 歷史趣談:宋朝皇帝愛作詩 「徘徊」竟成戲謔語
    宋朝的皇帝,大都自己創作一些詩歌,宋仁宗趙禎也不例外。  皇帝的詩,限於身份的特殊,政治作用大於藝術追求,居高臨下、鞭策鼓勵者多,加上才情不夠,又不敢輕易露醜,大都四平八穩,故好詩往往乏善可陳,尤其是那些與大臣們的宴飲酬酢之作。不過,詩雖一般,但詩後有些故事倒也有趣。
  • 此人寫反詩,僅二十八字,鼓起數十萬人造反,其本人卻接受了招安
    詩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卻極富煽動力,詩這樣寫:上等的人欠我錢,中等的人得覺眠,下等的人跟我去,好過租牛耕瘦田!該詩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興起於兩廣地區,口耳相傳,火遍大江南北,紅極一時。
  • 白居易被貶江州,寫了首富含哲理的詩,用通俗語言講述了如何識人
    之前一直裝出勤勤懇懇的樣子,對所有人都非常客氣。還把自己封邑得到的收入分給賓客們,自己卻過著簡樸的生活。大家都被王莽蒙蔽了,以為他真是一個大忠臣。結果漢平帝去世後,他通過王政君指使別人推薦自己當上了「假皇帝」。當時朝中的大臣幾乎一邊倒地支持他上臺,誰知道他上臺四年之後就把漢朝改成了新朝。
  • 宋朝一位小詩人寫了一首詩,不僅成全了梅花,通篇還美得令人驚豔
    而正是這樣的一種特性性,也使得很多人喜愛梅花,也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梅花一樣的品格,可以傲立於雪中,使得自己變得與眾不同。那麼古詩詞裡的詠梅名篇可謂是比比皆是,大部分偉大的詩人都寫過梅花,不過今天筆者要為大家推薦一首比較冷門的詠梅詩,也就是宋朝詩人張嵲的《墨梅》,這首詩名氣不大,流傳的也不廣,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詩人本身的名氣不大,所以作品自然也就流傳的不是很廣。
  • 古代著名的反詩,第三像算命的,第六殺氣最重,但都不如最後一首
    古代反詩很多,經典的句子也不少,都屬於傳出去會被皇帝老子吊起來打的那種,而且寫反詩的多數都沒有好下場,諸君戒之慎之。有記載最早的反話是項羽說的「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是項羽看見秦二世是說的,後來項羽被劉邦分屍了。
  • 大臣出上聯:「新姜不如老薑辣」,小孩巧對下聯,大臣:「此乃神童」
    對聯又被叫做楹聯,被譽為「詩中之詩」,但和詩相比對聯更加短小,卻是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中國人民喜愛的文學形式,尤其是在古代,那時社會整體娛樂活動不豐富,對聯更被賦予了交友、娛樂等更多的意義。古人是很聰明的,只要稍微識得字,就可以作對子,甚至幾歲的孩子。
  • 清朝搞笑故事:皇帝寫了一首詩,大臣立馬告狀說皇帝要造反
    人老了,做事怎麼說精力都是不濟的,尤其是處理國家大事,這是非常用腦的。按理說,立了皇帝,太上皇就算不放權也要對新皇帝信任吧,但是乾隆皇帝信任的不是嘉慶,而是大臣——大名鼎鼎的和珅。而且嘉慶和嘉慶沒有處理好。他一直認為嘉慶不應該成為下一個皇帝,但皇權很乾燥。他沒有決定權,但通常給嘉慶提供小手段。相反,面對權勢薰心的華勳,嘉慶也只能單方面讓步。
  • 穀雨當飲茶,黃庭堅寫穀雨茶的詩,與他給蘇軾送茶寫的詩略輸一籌
    茶文化自唐代便已興盛,宋朝時茶更是文人傾情描寫的對象,北宋大家黃庭堅便是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他寫過很多飲茶的詩句,不論是穀雨茶還是雙井茶。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其一落絮遊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穀雨茶。
  • 徐凝寫詩能力如何?《廬山瀑布》被蘇軾罵為惡詩,寫牡丹被稱頌
    說起徐凝,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人,沒辦法,唐朝的詩人太多了,唐朝有名的詩人也多,在李白、杜甫、李商隱、李賀、杜牧、白居易等人的光環下,徐凝就算發了光也很難被大家注意到。實際上,徐凝在唐憲宗時期小有名氣,「憲宗元和中即有詩名,方幹曾從之學詩(方幹唐朝一詩人,傳世作品不少)」,深得大詩人兼太守白居易的賞識,經常和白居易往來,一起喝酒聊天,暢談長安往事。方幹在律詩方面造詣頗高,能做方幹的老師,徐凝作詩的能力自然是不錯的,那麼他作詩能力到底如何呢?
  • 保不住蘇軾都得完,小角色策劃烏臺詩案,朝中大臣聯手撈人善後
    更詭異的是無論變法或守舊,平日裡積怨甚深的大臣們居然默契配合,聯手救人。一、烏臺詩案宋朝文化氛圍素來以寬鬆聞名,因文獲罪不能說沒有,但基本都是偶發個例。蘇軾所處年代之前宋朝僅有一次文字獄記錄,而且還是很難喊冤的那種。
  • 宋朝詩人吳龍翰這首《俠客行》,寫得也是氣勢磅礴,值得我們一讀
    李白的《俠客行》氣勢磅礴,寫得很有韻味,整首詩洋洋灑灑,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裡面的還有兩句經典名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可以說是膾炙人口,即使是沒有讀過原文,那對於這兩句詩也是非常的熟悉,它經常會被人引用。
  • 歷史上關於康熙要殺大臣,大臣卻讓妻子舉報自己謀反的是誰?
    關於康熙要殺大臣,大臣卻要妻子舉報自己謀反的這位大臣就是納蘭明珠。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開始,一共經歷276年。在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共出現過12位皇帝。在這十二位皇帝當中,康熙應該是很多人都比較熟悉的帝王。
  • 《水滸傳》解讀——宋江潯陽樓題反詩
    ,識相的小二告訴宋江,那些是過往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詩。宋江笑了笑讓小二拿開筆墨,謹記著他便拿了筆在牆上做出了一首詩《西江月》 這首詩裡每一個字都是宋江這些時日來的不滿
  • 草堂讀詩|故事:木心《論命運》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歌曲:《從前慢》片段在這首歌曲流行之前,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從前慢》這首詩,知道木心這個人。今天的「草堂讀詩」,我們一起來分享木心的詩歌《論命運》,再聽聽木心的故事。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有多部詩集、散文集。
  • 妹妹很漂亮,哥哥寫了一首詩描述,結果妹妹走上了人生巔峰
    漢武帝是一個殘暴之人,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他在開疆拓土上貢獻巨大,但是對待手下的大臣甚至身邊的女人都顯得不近人情。漢武帝重用文法吏,手下大臣稍微不合己意,就下獄問責,而許多寵幸過的女人,也脫不掉悲慘的命運。
  • 唐宣宗寫白居易的詩,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有何玄妙
    嚴格來說,這是一首悼亡詩。是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一首詩歌。我們先說說悼亡詩。一般認為悼亡詩都是寫自己的親人的,尤其是老婆的。歷史上寫悼亡詩寫的很好有幾個人,一個是魏晉時期的大帥哥潘安,一個是唐朝的花心詩人元稹,還有就是宋朝的蘇東坡和南宋的陸遊,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寫給自己的老婆或者是前妻的(陸遊的那首黃藤酒)。
  • 蘇軾用三首詩,說透人生三重境界,都與廬山有關
    一路上,不只是路途的顛簸和命運的多舛,更包含著生活的萬般滋味,人生的千種體會,得失、聚散、悲喜、愛憎等等。二十一年的流放生涯,耗盡蘇軾最美好的人生歲月。相比好友王安石和章惇,這些顯赫一時的宰輔大臣,蘇軾卻在團練副使的位置上孤獨終老。恰恰是不公的人生際遇,使得蘇軾的人生像是一壺老酒,越發變得厚重醇香。
  • 李清照看到丈夫膽小怕事,一氣之下寫了首詩,如今還讓人熱血沸騰
    古代不光光有讓人深刻記得的大英雄,還有一部分女性。有些可能因為美麗的容貌讓大家記得並且認識。但是小編覺得古代女性歷史人物敬佩的其實真的不算多,隋之獨孤皇后,唐之武則天,宋之李清照。至於什麼四大美女,楊玉環,貂蟬,西施,王昭君。她們不過是長得漂亮而已,而且那種漂亮還是古代人的審美觀,畢竟古代人和現代人的審美觀是有不一樣的。
  • 宋朝皇后「前夫哥」圖鑑:有人地位一飛沖天,有人只想得道成仙
    《清平樂》中,宋仁宗的親生母親李氏去世後,呂夷簡也是以「劉氏家族」之後的命運「點播」章獻太后劉氏,讓其厚葬李氏,這樣宋仁宗也會對劉氏一族還有一絲看顧之心。正是考慮到劉氏一族之後的命運,章獻太后厚葬李氏,這裡的劉氏一族其實就是宮美的後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章獻太后對「前夫哥」一家也非常看重。
  • 王安石的這首詩,沒有1句是自己寫的,為何反成千古名作?
    相信很多人在品讀古典詩歌的時候,都曾遇到過這樣一種比較特殊的作品,即非常完整的一首詩或詞,卻沒有1句是詩人自己寫的。以至於當我們讀完後,就產生了一個疑問,這不就是抄襲嗎?其實在我國的古典詩歌中,存在著一種極為特殊的體裁,即集句詩。顧名思義,就是集合他人的詩句成詩。但並不是說這種集句詩就很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