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不住蘇軾都得完,小角色策劃烏臺詩案,朝中大臣聯手撈人善後

2021-01-09 榕樹的史話

公元1079年,北宋新黨、舊黨之間的鬥爭已趨於白熱化。王安石罷相在家,新法仍在推行。

蘇軾毫無疑問是反對變法的,不過地方任職的他遠離朝堂,似乎不會被捲入漩渦中心。

東坡賞硯圖

可就在這年烏臺詩案突然爆發!牽扯眾多大人物不說蘇軾自己也差點丟了性命。

更詭異的是無論變法或守舊,平日裡積怨甚深的大臣們居然默契配合,聯手救人。

一、烏臺詩案

宋朝文化氛圍素來以寬鬆聞名,因文獲罪不能說沒有,但基本都是偶發個例。

蘇軾所處年代之前宋朝僅有一次文字獄記錄,而且還是很難喊冤的那種。

簡單來說就是宋仁宗年間有個叫王益柔的官員,飯局上喝醉後作《傲歌》曰:

「醉臥北極遣帝扶,周公孔聖驅為奴。」

輕慢皇帝還侮辱聖人,古代抄家滅族都是有可能的,但王益柔最後只是貶謫了事甚至沒被罷官。

如此自由的氣氛下文人墨客對朝政發牢騷實屬正常,1079年3月蘇軾調任湖州。

按慣例他作《湖州謝上表》上疏皇帝,其實也就是例行公事,寫上幾句皇恩浩蕩誠惶誠恐之類的話。

出問題的是文章的最後幾句: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在當時大環境下,「生事」、「新進」兩個詞是具有特殊含義的。

王安石主持變法時曾和司馬光進行激烈辯論,司馬光攻擊新法都是瞎折騰,即所謂的「生事」。

宰相發話了,舊黨上下紛紛引用。很長時間內「生事」專門代指亂政害民。

相比之下「新進」這個詞還是蘇軾發明的,他在上疏中提到王安石提拔了很多品德敗壞卻支持變法的新進官員。

蘇軾雖沒有位極人臣但架不住名聲大,明星效應下「新進」很快變成了攻擊他人道德的專用詞彙。

根據《烏臺詩案實錄》記載,這份上表送到御史臺後很快被人小題大做。

具體操作的是幾個後世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監察御史裡行何正臣率先發難,據此上奏皇帝。

當然僅僅憑著幾句話給大臣定罪在宋朝是不可能的。

於是監察御史裡行舒亶又找了當時公開刊印的《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接下來幾乎一抓一個準。

蘇軾反對變法的態度是公開的,詩詞歌賦中多有作品表達此類意向。

關鍵此時王安石已經在舊黨的壓力下罷官還鄉,宋神宗正在親自推動變法。

這個時間節點上你反對變法就是反對皇帝,反對皇帝也就算了你還作詞賦詩嬉笑怒罵,簡直大逆不道!

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正是抓住此要害在宋神宗面前給蘇軾定性為:

「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

換言之,我們不是因為你提反對意見才針對你,你的問題是欺君!

宋神宗深感問題嚴重,馬上下旨召蘇軾進京說明情況。

任何事和皇帝沾上邊都會很麻煩,這也是後來營救蘇軾如此艱難的重要原因。

罪名就這麼羅織出來了,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新黨對舊黨發起的反擊。

這裡還有個問題,蘇軾名氣不小官位卻不算太高,拿他開刀這步棋影響惡劣好像又沒什麼大用。

為什麼這麼做?要想理解其中的邏輯,我們必須先對神宗年間新、舊黨爭的態勢進行簡單回顧。

首先,宋神宗是始終堅定支持變法的。

這種支持是擺在明面上的,朝堂上的爭論拉偏架不說,還頂著巨大壓力先後罷退司馬光、呂公著等重量級官員。

其次,守舊派的勢力遠遠超過變法派。

即便有著皇帝的支持,新黨仍然不能完全掌控朝局,王安石先後兩次罷相就是最好的例證。

所以朝堂上的格局可以簡單理解為宋神宗聯合新黨對抗舊黨,雙方勢均力敵。

二、共識

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這對新黨來說無疑是沉重打擊。

舊黨也沒取得勝利,皇帝親自上陣主持變法,暫時維繫了朝堂原有的格局。

激烈黨爭下新黨無時無刻都在尋找機會發起反擊。

蘇軾官雖不大卻以文採和諸多舊黨大臣交往甚密,這是個很好的突破點。

從烏臺詩案後來的發展你很容易發現端倪。

蘇軾進了大牢後馬上就全招了,因為很多詞句確實沒法抵賴,然後案件自然而然就牽扯到了很多人。

到了當年9月,與蘇軾牽扯不清的大臣名單已經到了39人。

比較有名的例如司馬光、蘇轍、曾鞏、黃庭堅、王詵等等,如果全部處理甚至可能動搖宋朝的統治基礎。

問題的關鍵在於策劃烏臺詩案的到底是何正臣、舒亶等幾個小人物,還是他們背後的皇帝?

烏臺詩案

從現存史料推測,宋神宗初期應該是不知情的,而且他也沒理由砸自己的天下。

據《烏臺詩案實錄》記載,蘇軾招供後神宗甚至懷疑御史臺是否屈打成招。

御史臺顯然想故意激怒皇帝,回答道:

「蘇軾名高當時,不敢用刑。」

欺君這麼嚴重的罪名不用刑你就招了,是不是背後還有隱情想避重就輕?

宋神宗勃然大怒要求嚴查,但之後又沒有直接過問導致短時間內牽扯進大批重臣。

從案件的演變來看如果真是皇帝主謀,很容易就能將打擊人選控制在合理範圍。

因此我認為不管從哪個角度,烏臺詩案都可以定義為由御史臺幾個小人物策劃,試圖利用神宗對舊党進行的大清算。

如果守舊派領袖人物全被幹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人人自危下營救蘇軾是不惜代價的!

先不說各地官員聯名上書,甚至連早已退休的前朝大臣,如範鎮、張方平等都紛紛出動。

到了10月,蘇軾任職過的杭州、密州、徐州民眾也被發動起來為其焚香祈福。

舊黨的激烈反應並不奇怪,詭異的是新黨諸多大人物也開始為他四處活動。

這也是我判斷宋神宗並非案件主謀的重要原因,御史臺想清算舊黨,卻打破了朝堂中不可言喻的共識!

歷朝歷代都有黨爭,不管是唐朝還是明朝可謂你死我活,與之相比宋朝真稱得上君子之爭了。

雙方不管意見分歧多大,失敗方的下場無非貶謫,罷官都已經算很嚴重了。

難道說宋朝的讀書人就特別高尚嗎?顯然不是。《宋論》曾提到趙匡胤祖訓: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這套規則最重要的作用是託底,避免零和博弈。也就是說不管朝堂鬥爭多激烈你也無法置人於死地。

既然不能斬草除根,那下起手來當然要再三考慮,你怎麼保證對方不會東山再起?

做事留一線,以後好相見。《龍川別志》中提到過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宋仁宗時期有個叫晁仲約的地方官為了不讓盜賊入境,居然拿酒菜去犒勞他們。

事情傳到朝廷大臣富弼堅決主張將其處死,範仲淹急了,勸道:

「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他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

道理是相同的,舊黨遍布天下你今天大開殺戒,以後他們得勢怎麼辦?

御史臺幾個小人物想在朝堂上掀桌子,新黨第一個不同意。

這不是把大家往死路上推嗎?保不住蘇軾眾怒之下誰能獨善其身?早晚都要完。

《烏臺詩案實錄》記載王安石的兒女親家宰相吳充首先出面勸諫:

「陛下以堯舜為法,不能容納一蘇軾何也?」

臥病在床的太皇太后曹氏也站了出來道:

「昔仁宗策賢歸,喜甚,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

甚至連賦閒在家的王安石也親自下場為蘇軾奔走,上疏曰:

「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看出其中的深意了嗎?沒有人和皇帝糾結蘇軾到底有沒有欺君,他們都只強調一件事,本朝不殺士大夫。

當時為蘇軾奔走的還有後來的新黨鐵血宰相章惇,他也因此受益,多年後捲入皇位爭奪失敗也不過罷官了事。

三、詩家之幸

天下群情洶洶,御史臺還不放棄。《石林詩話》記載他們摘抄詩句: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

並據此向皇帝報告說蘇軾想謀反,理由是文章中提到了蟄龍,顯然有不臣之心。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宋神宗已經徹底反應了過來,他冷冷道:

「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

這是烏臺詩案的轉折點,很快蘇軾被放了出來,貶官至黃州結案。

宋朝黨爭,貶官是可以接受的,事情鬧得這麼嚴重大臣當然也要給皇帝臺階下。

於是蘇軾去了黃州當官,這是他個人的不幸,卻是詩家的大幸。

黃州條件粗陋,逆境中他寄意於佛道,更多的開始接觸民間百態,青山秀水。

東坡居士由此而始,《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也因此誕生。

或者蘇軾本來就不屬於官場,黃州詞《定風波》也許更能表達這種態度。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參考資料:

《宋論》

《龍川別志》

《石林詩話》

《湖州謝上表》

《烏臺詩案實錄》

《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

相關焦點

  • 蘇軾一首感謝詩,引發了著名的烏臺詩案,結尾一句差點丟命
    監察官一致認為,蘇軾蔑視朝廷禮法,必須處以極刑。但由於後來不少人都為他求情,就連老對頭王安石都親自出面調解,最終蘇軾免於一死,被流放黃州。蘇軾被捲入烏臺詩案完全是身不由己,烏臺詩案整個案件持續時間較長,涉及官員也較多,對於蘇軾的人生來說可謂是一個轉折。
  • 蘇軾雖然一生坎坷不平,多次大起大落,也可以能一直保持豁達樂觀
    蘇軾是我們眾多人心中的偶像,在宋詞當中真的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比了,當然他在散文、詩詞以及其它文學領域他的才學也是無人能比的。比如說林語堂的《蘇軾傳》就是一部迷妹對於偶像的崇拜史了,和我們現在每天給自己喜歡的偶像打榜,刷流量,成立後援會一樣一樣的,只是林語堂更加有才,專門為蘇軾寫了一本書。
  • 文人大家王安石、蘇軾,政見不一的他們,是否真就是敵對之人
    ,又同時是歐陽修極為欣賞的人,文學造詣上不分伯仲,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然而他們生活在大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時期,都在為大宋富強而努力。沒幾年,父親又亡故,蘇軾又只能回鄉為父守孝,孝期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而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已經開始。他的許多師友,包括極為看好他的歐陽修,都因反對新法,被迫離京如今這個京都,再不是他離開時所知道的那個京都了。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就驚豔了,至今無人超越
    在中國文學史上能位列頂尖的只有一小撮人,李白算一個,而蘇軾也算一個。他在活著的時候便有無數崇拜者,其中不乏有當朝文壇中的高人,比如說歐陽修。歐陽修一見他的文章便止不住讚嘆,連連說自己文壇領袖的位置要讓出來,而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也都是他的崇拜者之一。
  • 蘇軾落魄時有一歌女仍肯善待他,他一連寫兩首詞送她,都流傳至今
    說起蘇軾,相信喜愛古詩詞的朋友對他的生平應該都有所了解,很多人都會覺得「烏臺詩案」是他生涯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仕途平順,在此之後他仕途坎坷幾經沉浮。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 大江東去亦有柔腸——試讀蘇軾與王弗之間綿情
    這不是「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也不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此詞詞風悽婉,這是蘇軾在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後,追思往昔懷念愛侶,寫出催人淚下的款款深情、傳揚千秋。「安得年光能輪轉,往昔之日不再來」。
  • 王弗、王閏之、王朝雲,與蘇軾有關三位女子,哪一個最幸福
    蘇軾年輕的時候應該特別愛王弗,而王弗就如那在鼎盛時期退卻的潮水,只能留存在記憶裡。可是人總是要生活,要繼續往前走。蘇軾或許是因為王弗的情誼,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而王閏之相比王弗有點像小說裡寫的原配,她操持著蘇軾的生活,為他備酒、裝點行李,在最艱難的歲月裡(「烏臺詩案」)陪伴著蘇軾。
  • 蘇軾本想安慰歌女的遭遇,自己卻被上了一堂課,感動地寫下這首詞
    大文豪蘇軾心胸如海、豁達豪放,同樣也激勵了許多人在人生低谷時不放棄不洩氣,但若是說到在蘇軾眾多作品中哪一句詩詞最能夠溫暖和安慰世人,正是一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關於這句話,還有一個溫暖的小故事,蘇軾在烏臺詩案後被貶,與他結交甚好的朋友王定國也受到了牽連,甚至比蘇軾被貶的地方還要偏遠荒涼,王定國被貶之後家中女眷四散而去,唯有一個名為柔奴的歌女願意隨王定國同行。蘇軾心中對好友王定國非常內疚,多年來二人一直用書信來往,直到後來舊黨在朝廷得勢,二人終於得以北歸再次相聚。
  • 蘇軾很深情的一首詩,在獄中寫給親弟託付後事,最後14字家喻戶曉
    25歲,就已經成為了可以在北宋科舉歷史中排前幾位的人物,這樣的成績,任誰得到都免不了會有驕縱之氣。於是,初進仕途的蘇軾鋒芒太盛。他自己不會覺得有故意的得罪誰,但是一個光芒太耀眼的人,與並不耀眼的人站在一起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對他們造成了傷害,所以蘇軾在朝廷裡很難混。
  • 蘇軾夜晚醉酒寫下一首詩,一直流傳,說出了很多男人心聲
    說到蘇軾,我想都學過他的詩詞,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十分的坎坷,元豐三年的時候,因為烏臺詩案,蘇軾被貶到了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為了家人的生計,蘇軾便開始耕作,但是並沒有因為生活的落魄一蹶不振,而是表現出超人的豁達精神。
  • 《封神演義》中,杜元銑怎麼是個狼妖,他是怎樣成為朝中大臣的?
    各位看官大家好,小編是一位萌新作者,致力於每天為大家帶來有關娛樂圈的我最新資訊和八卦;那麼今天小編和大家要討論的問題還是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封神演義》中的問題,一直在追劇的朋友們想必都會對劇中的角色、劇情以及演員有自己的看法,那麼小編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就是:《封神演義》中,杜元銑怎麼是個狼妖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的人生
    當時蘇軾做登州知事還不到十天,就受詔入京,由起居舍人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此次受到朝廷的重用和太后的恩寵,蘇軾心裡十分感激,決心誓死報國:「臣荷先帝之遇,保全之恩,又蒙陛下非次拔擢,思慕感涕,不知所報,冒昧進計。」
  • 如果你失意了,不妨讀一讀東坡先生的《贈劉景文》蘇軾詞/文瀾珊
    昨天寫完蘇軾與知己王朝雲的初遇後,思考了很多。最後概括為「渣男」,是不是說得有些過分了。於是,又做了另一番假設思考。沒準蘇軾看到王朝雲的時候,可憐她年幼,才貌雙全,卻在這煙花之地賣唱,生出一片慈悲心,想要將她救出「火海」,於是,為她贖身,將她納為侍女。
  • 蘇軾夜晚醉酒後寫下一首詞,說透中年男人的辛酸,成千古名篇
    #文史好物推薦#蘇軾在其44歲時,一場烏臺詩案,讓他的宦海夢斷,仕途受阻,遭貶黃州。蘇軾被貶到黃州後的生活並不是那麼好,過得十分清貧,甚至連一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閒不住的他,看到住所的不遠處,有一塊無人耕種的荒地,於是擼起袖子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和花草樹木。
  • 被哥哥嘲笑長得醜,蘇小妹當場寫詩回擊,蘇軾:妹子,算你厲害
    蘇小妹那麼聰明,豈能看不出哥哥嘲笑她額頭凸長得醜,雖然只是開個玩笑,但她必須找回面子,畢竟女生都愛美,最忌諱別人說自己不好看,即使哥哥也不行。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強力支持下開始變法,新舊黨爭不斷,蘇東坡在新黨得勢時得罪新黨,在舊黨得勢時又得罪舊黨,兩邊都不討好,於是一直受到打壓。1079年的烏臺詩案,整得他差點把命都丟了。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這就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醉酒被雨淋,在同行人都狼狽不堪之時,唯獨他「吟嘯且徐行」,直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寫出這一句最能代表他生活態度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們都知道這一句宋詞代表了蘇軾曠達的生活態度,但是這一句應該如何來翻譯,究竟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從字面意思看,這一句所說的意思就是作者在煙雨當中頭戴鬥笠,身披蓑衣,無論外界風雨狀況如何,自己都能夠坦然應對。這不僅讓我們想起張志和的《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是網紅句,可沒蘇軾原句高級
    詩中的"萬裡歸來顏愈少"和"此心安處是吾鄉"就是這句話的原句。但是蘇軾寫這首詩的寓意其實是對於一個愛情故事的講解和傾佩,他為詩中主人公的品質而感到折服,其中的故事其實也是由蘇軾引起的。蘇軾剛剛成為湖州知州的時候,他便引發了烏臺詩案,自己也因此被打入獄中。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歸臨皋》北宋 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唐伯虎的相思,與蘇軾的孤獨太悽美
    這世間所有的情感,似乎都能在詩詞中找到共鳴。 無論是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還是人生際遇的坎坷不平,或多或少都能在詩詞用中找到一絲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