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能位列頂尖的只有一小撮人,李白算一個,而蘇軾也算一個。他在活著的時候便有無數崇拜者,其中不乏有當朝文壇中的高人,比如說歐陽修。歐陽修一見他的文章便止不住讚嘆,連連說自己文壇領袖的位置要讓出來,而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也都是他的崇拜者之一。可嘆的是,文學成就極高,蘇軾的人生卻很坎坷。
這點要從他的生平來看,蘇軾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完美的繼承了父親所有的學識品行。嘉祐元年(1056年)是他第一次去參加科舉,文一出,便令歐陽修、梅堯臣這類人物都被震動了。打算大展身手的時候,母親卻病逝了,只好回家奔喪。回朝沒有幾年,父親又病逝了,只好再度奔喪。
終於守完了父母的喪,時機卻很不合適,因為此時朝廷開始了王安石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歐陽修在內,都因為跟宰相王安石不合,被貶。蘇軾獨木難支,加上他也批判了王安石的變法,熙寧四年(1071年)被貶為杭州通判。貶就貶吧,好好再幹總有捲土重來的時候,結果剛做出點政績卻爆發了烏臺詩案。
起因是蘇軾給神宗寫了封《湖州謝表》,由於詩人的身份,難免帶點個人色彩。結果就被新派一些人利用,說他愚弄朝廷、對皇帝不忠,一頂大罪的帽子就此扣下。蘇軾被逮捕,牽連著多達數十人,這件事成了他的人生轉折點。幸好有跟他政見相同的元老上書,加上王安石也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蘇軾總算是得到了從輕發落的機會,被貶黃州,受當地官員監視。
經歷生死之憂的大變故,生性放達的蘇軾大徹大悟,其詞風中體現了不少曠達的態度。《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便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定風波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距離烏臺詩案已經過去了三年。他跟好友偶然一次外出,不巧遇上了風雨,朋友頓時感到很狼狽。蘇軾卻不以為然,坦然自若,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定風波全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可謂是開篇就十分驚豔,最後一句更是模仿不來,處處透著作者的人生信念。莫聽穿林打葉聲,一面渲染出了雨驟風狂,一面又點名外物不足縈懷之意。整篇文的上闕,表現出了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了豪放之氣,讀來令人心胸為之舒闊。下闕這是描寫了雨後放晴,也道出了人生感慨,也無風雨也無晴。
大自然的雨晴是尋常事,那麼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呢?寥寥幾字,就將自然與他人生的坎坷與釋然聯繫起來,妙處自然無人能比。
蘇軾的人生之中其實還有很多優秀作品,小編推薦的這本《古詩詞鑑賞》中一共採集了上古至近代265位作家的詩詞337題,其中便有不少蘇軾的。不僅列出了詩詞全文,還附有名家精彩又獨到的點評,能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古詩詞。簡單易懂,無論是自己學又或是給初高中孩子學,都十分適合。喜歡的別錯過,點擊上方連結便可購買!
參考資料:《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