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車輛在園區內行駛。
無人駕駛車輛的指揮室。韓星攝
日前,在國內頂尖技術的「加持」下,青島的「無人安全駕駛」夢想變成了現實——全省首個園區內載人無人駕駛項目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園區內試運營。可以實現最高時速60公裡 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園區內,6輛無人駕駛小巴正在平穩運行;目前,園區共設置了7個站點,每個站點前都會有車輛自動停站。這是一輛新能源電動車,內部都是皮質座椅,每輛車可以乘坐6人,「商務版」座椅還帶有智能加熱、通風、按摩等功能,充滿了科技感。 說它是「車」,可它不僅沒有駕駛員,甚至沒有方向盤、油門和剎車,只是每輛車配有一個安全員。車輛中部有一個長方形的控制屏幕,安全員可以通過屏幕對車輛進行控制,乘客也可以實時看到行車路線、站點設置等信息。 這是山東易華錄牽頭建設和運營的項目,讓更多人看到了無人駕駛應用的場景。山東易華錄數字交通事業部主任設計師許曉介紹,這輛車技術上可以實現最高時速60公裡,但根據園區內限速要求,車輛一直以低於20公裡的時速進行運營。
國內無人駕駛技術「集大成者」作為我國智慧海洋、數字產業發展與智能網聯商業化應用的先鋒企業,山東易華錄自2019年初便開始在青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領域發力,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為中心,集合了來自東風技術中心、華礪智行、鐳神智能、晶眾等十餘個國內無人駕駛領域的頂級團隊進行了項目研發和部署。換句話說,這個項目是全國無人駕駛領域頂尖技術的「集大成者」。 毫秒級的信息收集技術為車輛提供了感知周圍的工具。在道路端,V2X系統可以實時、持續地收集路況信息,並及時將信息傳遞給車輛;汽車搭載圍繞車身的1個遠距離毫米波雷達、4個中距離雷射雷達和16個近距離超聲波雷達,分別有170米、80米和30米的探測距離,讓車輛有了一雙敏銳觀察的「眼睛」。 信息平臺讓車輛有一個善於思考的「大腦」,可以實時接受和處理車輛行駛過程中收集到的環境信息,比如位置關係、突發情況、道路協調等信息;此外,在實驗室內還有一個龐大的區域協調控制中心,負責收集道路路況基礎設施等靜態環境的信息,協調車輛行駛路線。
車路協同,無人駕駛天地廣闊與其說這是一輛普通的智能車輛,不如說這是一個車路協同的成果——除了技術支撐,每輛自動駕駛車輛背後都需要道路設施的鋪設與配合。 這樣的應用模式可以在科技型園區、高校、旅遊景點、交通樞紐等更多場景找到應用的可能。下一步,山東易華錄將走出園區,走到路況允許的支線道路上提供交通微循環服務。 當然,現階段,無人駕駛意味著高昂的運行成本,而優化技術將成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山東易華錄正結合實驗室國家科研戰略資源和華錄藍光示範湖信息基礎設施資源,提升智能網聯應用領域算力和數據存儲能力的同時,將大大降低運行成本。觀海新聞/青報全媒體 記者 耿婷婷
【來源:青島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