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風林火山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大河劇、是日本戰國、是武田信玄。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沒錯,這就是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旗印。這面旗叫「風林火山」旗,又稱「孫子」旗。因為這段話節選自《孫子兵法·軍爭篇》,原文是: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公元734年,唐玄宗時期,在大唐呆了十多年的遣唐使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帶回了日本。日本武家將其視為必學經典。早在日本南北朝時期,出身公家的少年北畠顯家就熟讀《孫子兵法》。他才是「風林火山」旗的真正發明者。17歲的北畠顯家為了對抗足利尊氏,在奧州豎起「風林火山」旗,起兵勤王。他曾經一度戰勝足利尊氏,後因遠途作戰、救援不至而英勇戰死,年僅21歲。

200年後,甲斐的武田信玄同樣對《孫子兵法》愛不釋手。他的床頭常年擺放一本《孫子兵法》,武田信玄是《信長の野望》中四維第一的男人。這個男人搶班奪權,趕走了自己的父親。新領導自然要有新氣象,他決定為武田軍設計一面新旗幟。武田信玄帶著《孫子兵法》去拜訪了外交僧快川紹喜,講明來意後,兩人探討用那幾句話當旗印。

最後兩人決定效仿同出源氏的北畠顯家。用「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做旗印。
其疾如風指的是部隊在行軍時要迅速,就像飛馳的狂風一樣其徐如林指的是部隊在行軍時要有序,就像徐徐展開的森林一樣侵略如火指的是部隊在戰鬥時要迅猛,就像烈火燎原一樣不動如山指的是部隊在堅守時要沉穩,就像巋然不動的大山一樣

「孫子旗」是一種精神象徵,強調士兵素質,鼓舞士氣。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意志,武田信玄才能在戰國成為數一數二的名將。現在我們看到的風林火山旗一般是長方形的藍底兩列旗。這是因為日本有收藏到這麼一面戰國晚期的風林火山旗。這旗子一共14個字,其疾如風、其徐如林的其字都去掉了。這面旗對於有強迫症的人來看,很難受,完全不工整。根據《甲陽軍鑑》記載,風林火山旗應為四行直書,對仗工整的方形旗,這樣看起來會舒服很多。

按孫子兵法原文,風林火山還少了陰雷兩個字。應該是「風林火山陰雷」六個字才對。為什麼陰、雷被拋棄了?孫子兵法言簡意賅,字字珠璣每個字都有他的含義和道理。
難知如陰指的是軍情要隱蔽,就像烏雲蔽日一樣動如雷震指的是行動要有力,要有雷霆萬鈞之勢這兩句對於戰國時期的農民足輕來說太難懂。而且這也不需要他們懂,這是戰略層面的東西,是將軍和大名要考慮的事。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是兵學中的聖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全世界人民的財富。

他不光在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如今的商業社會,也被當成企業制勝的法寶。尤其日本企業中很多高層管理人員,都把《孫子兵法》當經營管理書籍來看。像日本首富孫正義、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新之助。他們無不對《孫子兵法》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