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幾代中國電影人肩負責任、擔當使命,共生產故事片12000餘部,題材類型也在70年中不斷發展、豐富、融合,在積累經驗與交流互鑑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東方文化景觀。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電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十七年」電影在展現工農兵形象、描寫工農兵生活方面取得了開創新的進展,大批優秀影片充分展現了「新中國人民藝術的光彩」。
改革開放初期,在思想解放的思潮下,中國電影人大膽進行銀幕探索,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藝術片大量湧現,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產業化以來,類型不斷豐富,中國式大片和魔幻題材影片大量出現,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奠定產業基礎和人才儲備。
中國電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實除了內容外,中國電影在技術層面、管理層面、流程層面等方面也進一步得到了規範。業內人士稱,電影核心的東西是依託在技術的載體上的。 若把這幾項工作都做好了,中國從電影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過程會更加穩健和踏實。
而要把這幾項工作做好,離不開電影技術專業人才。在中國有一大批電影技術專業人才在默默做著奉獻。義烏的王佩芳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4年至1998年45年間一直從事電影技術工作的王佩芳,是新中國培養的義烏第一位電影技術專業人才。
王佩芳,女,中共黨員,1934年6月出生於佛堂王蒲潭水竹裡村。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中國感光學會理事長,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共十三大代表。科研項目曾獲1978年、1979年、198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廣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所著《照相藥液化學分析》一書系電影教學主要參考書。她為我國電影事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