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西民同志是中國共產黨著名的報刊活動家和宣傳、文化工作方面的傑出組織者,也是《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後的第一任社長。近日,石西民之女石小國女士來到《新華日報》報史館,在一張張老照片和舊檔案中,追尋父親留下的足跡,講述父親和新華日報的三段情緣。
石小國講述父親和《新華日報》的故事。 交匯點記者 張琦 攝
烽火硝煙,他為「新華」發回戰地報導
「1943年,我在重慶出生,當時父親就在《新華日報》工作。」《新華日報》報史館內,在一張重慶時期報社所辦「託兒所」照片前,石小國久久駐足,沉浸在回憶之中:「艱苦的抗戰時期,包括父親在內的報社工作人員忙於戰時文化宣傳工作。為了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報社辦起了託兒所,那時的我就是託兒所的一名『小新華』。」
抗戰期間《新華日報》託兒所老照片。
在另外一張1941年拍攝於重慶虎頭巖《新華日報》報館門前的合影中,石小國一眼就看到了父親熟悉的身影。照片上,石西民、吳克堅、陸詒、章漢夫、潘梓年、戈寶權等中國共產黨傑出的新聞工作者並肩而立,意氣風發。當時的《新華日報》群英薈萃,匯聚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書寫了一段光輝歲月。
《新華日報》創刊三周年時,主要負責成員合影,左二為石西民。
「《新華日報》在重慶出版時期,父親擔任編委、編輯部主任。早在報社籌辦和初創時期,他就參與其中。父親這一生,擔任過很多重要的領導職務,但他對自己的新聞生涯極為珍視和看重,對於自己和《新華日報》的幾段情緣,始終無法忘懷,視為自己人生最華彩的片斷。 」石小國說。
石西民,1912年11月4日生於浙江省浦江縣。1928年10月,他在上海投身黨領導的革命文化運動。1929年9月,石西民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3月,他擔任中共上海滬東區委宣傳部幹事,從事工人運動,同時兼任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後改為《紅旗日報》)的通訊員。《紅旗》是黨在大革命失敗後,在上海白色恐怖環境下秘密出版的報紙。石西民採寫的滬東工人運動的通訊,在《紅旗日報》上發表,這是他最初的黨報工作實踐。
石西民同志。
在上海時期,石西民參與編輯《中國經濟情報》雜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後又進入《申報》,擔任《申報月刊》編輯。1937年「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他以戰地記者身份,奔赴一線採訪,採寫了大量華北、華東抗戰前線的報導。
1937年,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形成,中共中央決定在南京出版《新華日報》,這是我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唯一黨報。由於南京很快淪陷,《新華日報》改在漢口創刊,時間是1938年1月11日。
在重慶期間出版的《新華日報》。
「父親1937年11月就參加了《新華日報》的創刊籌備。」石小國回憶,在武漢時期,石西民主要擔任要聞版編輯。從1938年6月開始,石西民又奔赴前線採訪,他採寫的《活躍在京蕪的新四軍》《一年來的新四軍》《越過江南敵人封鎖線》《陳毅將軍訪問記》等通訊報導陸續在《新華日報》上發表,詳細深入地介紹了新四軍的英勇戰績,增強了全國軍民的抗戰決心,他也成為受到讀者矚目和喜歡的知名記者。
大智大勇,沉著應對反動當局種種刁難
1939年9月,石西民奉命回到重慶,擔任《新華日報》編輯主任,在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宣傳工作。
周恩來同志閱讀《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在重慶出版期間,常常受到當局的刁難和打壓,檢查與反檢查的鬥爭在雙方之間激烈展開。作為主持報社夜班編輯工作的負責人,石西民組織大家採用違檢、抗檢、暴檢等方式,進行有理有力有節的鬥爭。1941年1月17日晚上,石西民和報社負責人章漢夫一起,與前來坐鎮監視的國民黨新聞檢查官鬥智鬥勇,使周恩來同志「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的題詞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輓詩在第二天得以公開見報,向全國人民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的真相。這份珍貴的報紙,如今就收藏在《新華日報》報史館內。
1941年1月18日的《新華日報》刊登了周恩來同志為皖南事變犧牲烈士的題詞和輓詞。
1945年初,石西民改任《新華日報》採訪部主任,他和報社同志一起,在重慶新聞界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為抗議國民黨特務製造的「較場口血案」,他兩次發起組織重慶新聞界大規模的籤名信活動,將一大批新聞文化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為黨在國民統區贏得了民心, 教育了廣大人民群眾。
抗戰勝利後,中央決定出版《新華日報》南京版,由石西民負責籌備事宜,「當時已選定社址設在中山路,人員都到齊了,機器也安裝好了,試版的樣報也印出來了,但由於國民黨當局的阻撓,報紙最終沒有能夠發行。」石小國回憶,1946年父親隨中共代表團來南京,雖然只有短短五個多月時間,但他在新聞界廣交朋友,向民主人士宣傳黨的主張。他採訪國共和談,發表《時局的激流》《「拖」「騙」已到尾聲了》《南京之秋》等著名通訊,揭露國民黨假和談的陰謀。同年10月份離開南京時,他滿懷信心地對新聞界的朋友們說:「我們很快會回到南京來的!」
1946年,石西民隨中共代表團來南京,在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開展工作。
這一天,很快就到來了。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第二天,周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了準備南下的黨內外文化界人士。宴會上,周總理宣布,中央決定在南京出版《新華日報》。石西民同志受命擔任《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後的第一任社長。
「父親接到任務後,立刻動身乘火車南下,車到蚌埠,淮河鐵橋被敵人炸毀,他換乘大卡車,日夜兼程趕往南京。他和他的同事們,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回到了解放了的南京。」石小國說,一抵達南京,父親立刻將來自解放區的南下幹部、隱蔽在原《中央日報》的地下黨員等幾路人馬整合在一起,投入到緊張的報紙出版工作中去。
再回南京,《新華日報》在勝利凱歌中出版
1949年4月30日,第一張南京《新華日報》呈現在百萬南京市民面前。沉浸在翻身喜悅中的人民,在黨報上聽到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聲音。那一天,幾萬份報紙被一搶而空,人們紛紛寫信、打電話給報社,表達對擁有了自己的報紙的興奮心情。
1949年4月30日,《新華日報》第一次在南京出版。
如今,這份《新華日報》收藏在《新華日報》報史館內,《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新華社社論—慶祝南京解放》《東進我軍解放蘇州》……頭版上的一篇篇報導,傳遞著解放的喜悅。這份快樂穿越了70多年,感染著來到這裡的每一位參觀者。
從1949年4月到1951年3月,石西民在《新華日報》社長任上將近兩年時間。當年的老報人、老員工回憶,石西民社長將戰爭年代黨在解放區和國統區兩種優良的辦報傳統相結合,正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他堅持新聞必須真實的原則,強調求真務實,提出報紙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要文過飾非。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華日報》位於南京新街口的社址。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華日報》夜班編輯部的同志們圍著馬蹄桌忙碌著。
他高度重視群眾工作,成立了「新華之友會」,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服務活動。《新華日報》每天拿出一定篇幅刊登各階層讀者來信,傾聽人民心聲。在石西民看來,《新華日報》是溝通黨和群眾的一座橋梁,發揮著黨的耳目和人民喉舌的作用。
《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兩周年之際,全體員工留下的籤名紙。
在《新華日報》報史館內,保存著1951年《新華日報》在南京出版兩周年之際,全體員工留下的籤名紙。記者找了半天,才在一個偏僻的角落裡找到了社長「石西民」的名字。「這反映了父親的性格,他雖然是報社領導,但從沒有搞特殊化,他始終謙遜誠懇,平易近人,關心每一個同志。」石小國說。
1950年,新華日報全體員工合影。
時任《新華日報》經理的王淮冰回憶,石西民對同志一視同仁、不分親疏,對於年輕同志諄諄教誨,愛護備至。他特別指示要給夜班人員的宿舍掛上深色厚窗簾,避免噪音的幹擾,讓工作了一夜的同志們睡個安穩覺。當時在《新華日報》工作的李廉後來回憶,石西民社長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一次,李廉來到石西民在廣州路的住處,走進「臥室」,只看到房間空空,一條灰色棉毯鋪在地板上,旁邊只有一個灰毯和一個軍用背包。
石西民(二排左五)和報社同事合影。
看似無情實有情,終於讀懂父親「背影」
石西民有六個子女,均學有所成。在孩子們的眼中,他是一個怎樣的父親呢?
石曉華是石西民的大女兒,也是我國著名導演,曾執導《泉水叮咚》等影片。在她的童年記憶中,看到最多的是父親的背影。那時,石西民在《新華日報》負責夜班編輯工作。每天晚上,石曉華要睡覺了,父親卻出門去上班,幾乎沒有和女兒在一起待過一個整天。
晚年石西民。
上世紀60年代初,石曉華考入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此前主管上海文教宣傳工作的石西民調往北京。臨走之前,父親將位於康平路的住房上交,石曉華只能擠在學校無比簡陋、號稱「光棍樓」的集體宿舍裡。石曉華入黨時,組織上即將審查通過,父親卻突然主動提出,自己的女兒還不夠一個共產黨員的資格,還要繼續努力後才能加入黨組織。
如今已79歲的石曉華坦言,當時的她對父親甚至還有幾分怨氣。但後來,直到父親去世,她從人們對父親的評價中,從對父親一生事跡的回顧中,才真正讀懂了父親的「背影」,明白了父親對子女的「無情」,恰恰是源自革命者高度的廉潔和自律。
1980年,石西民夫婦在重慶紅巖。
石西民擔任過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兼省委宣傳部長、中宣部秘書長、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委宣傳部長、華東局宣傳部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要職,雖身居高位,但他對知識分子真誠尊重,對普通勞動者熱情相待。三女兒吳捷和六女兒石小援回憶,家中保姆全身心照料著這個十口人的家庭。父母將保姆的孩子接來家中居住,讓他們與自己的孩子姊妹、姐弟相稱,視若家中成員,關心他們的求學與工作。
一次,石小援的老師來家訪,石小援帶著老師從後面的便門進入家中。父親知道後,嚴厲地批評她:「老師是你第一個要尊重的人,怎麼能讓人家從後門進,要懂得從小事上尊重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華日報員工的衣服和家具,非常簡樸。
「對家人尤其是子女,父親卻始終嚴格要求,甚至帶著幾分嚴厲。」石小國記得,上中學時,一次她期末考試成績不錯,興衝衝地將成績報告單拿回家中。「父親看到老師對我的評語中有這麼一句:『勤懇樸實,不像高幹子女』,立刻就發火了,他訓斥我說:『學校是怎麼知道你是幹部子女的?你的父親不是高幹,而是人民的一名勤務員!』」
石小國回憶父親。交匯點記者 張琦攝
對革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對同志和朋友寬容仁厚,表裡如一,對自己嚴格自律,清正廉明,對家人從不搞特殊化,這就是子女眼中的石西民,「父親的言傳身教,是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浙江浦江西民故居。
石小國告訴記者,目前,石西民的家鄉——浙江省浦江縣已將石西民故居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石西民紀念館也在廣為徵集藏品,將用豐富的展陳,展示這位新聞戰士不平凡的一生。
交匯點記者 於鋒
視頻 交匯點記者 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