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頭版: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2020-12-24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本報記者 熊 麗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關鍵是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於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黨中央及時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性部署,有效改善了供求關係。

專家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要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通過將產業升級與居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相結合,不斷滿足國內居民對高品質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

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經濟年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表示,當前我國供給結構還不能完全滿足需求結構變化,要加強供需匹配,讓居民願意消費。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產業創新升級,加快發展文旅休閒、體育健康、育幼養老和生活服務業,完善商貿流通網絡,補齊城鄉區域流通設施短板,健全供需循環機制。

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完善相關政策支撐體系。我國是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居民消費優化升級與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蘊含著巨大增長空間。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面對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深遠影響,單純依靠「三去一降一補」,已經難以滿足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提升的需求。在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的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更高形態發展的結構之變。

「及時啟動中長期、涉及制度優化的需求側管理工作,有利於緩解當前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長短錯配問題,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也有助於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溫彬表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必須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會議明確要求,要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要增強投資增長後勁,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具有其局限性,難以成為持續擴大市場需求的有效動力。比如,消費價格補貼政策可能使未來將要消費的一些產品在當期支付,導致消費轉移和消費替代。因此,要超越短期需求管理,將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進行深層次關鍵環節的改革。

劉元春認為,要有動態平衡觀和總體結構觀,尋找擴大內需的動態有效路徑。這就要求處理好儲蓄、投資、消費三者的平衡關係,而不是將其理解為此起彼伏的簡單替代關係。

「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經濟活動中,消費既是終點,也是新的起點;是加快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主要著力點,也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抓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在新形勢下,特別是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情況下,過去那種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在減弱。要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尤其要打通制約經濟增長的消費堵點,以消費升級來引領供給創新,通過供給來創造消費新的增長點,持續增強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動力,實現更高水平供需平衡。

王一鳴表示,既要發揮總量政策的作用,也要推動結構性改革釋放需求潛力。在總量政策層面,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搞急轉彎。在制度性改革層面,有四個方面迫切需要推進。一是要加大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二是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三是要堅持「房住不炒」政策,降低高房價和居民高槓桿對消費的擠出效應;四是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釋放消費潛力。

「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相互促進,形成牽引力,將促進我國經濟在未來產生更大的爆發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

相關焦點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新發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動力,同樣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從而為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必要動力。
  • 2020年業務量同比增長29.4% 郵政業力促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2020年,郵政快遞業統籌疫情防控和行業改革發展,進一步提升行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各項工作均取得顯著成效。預計全年郵政業業務總量和業務收入分別完成2.1萬億元、1.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4%、14.1%,業務收入與GDP比值超過1%;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分別完成830億件、875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8%、16.7%。
  • 每日一詞∣需求側改革 demand-side reform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更重要的是,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市場的供需力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總需求不足、需求結構不合理、需求渠道不暢通的矛盾日益突出,並已成為影響未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加快需求側改革,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發展動力充足和持久的關鍵所在。注重需求側改革並不是平均用力,而應有所側重。當前應更注重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和投資需求,充分發揮內循環的主導和引領作用。
  • 經濟日報頭版關注成都經濟高質量發展
    3年過去了,成都新經濟發展情況如何?記者嘗試回訪3年前採訪過的4家新經濟企業,結果其中2家婉拒了,理由簡單而正當:正在做上市前的準備工作,信息披露要按相關規定進行。一大批新經濟企業在這3年裡不斷發展壯大。從事軟體開發、數字內容服務的成都恆圖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在線平面設計和圖片編輯工具Fotor能夠一站式滿足用戶的設計及圖片編輯需求,深受歡迎。
  • 廣發策略戴康:「供給優化」到「品質內需」的起承
    「供給側改革」以來中國供給實現優化:1、各領域產能利用效率提升並至高位;2、龍頭集中度改善;3、供給端「調結構」,工業20年疫情帶來的全球新變化使政策起承轉合,但「需求側管理」並非退回15年前傳統的總需求刺激,而是配合當前「供給優化」格局實現「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實現供需兩端的高水平
  • 韓保江: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 經濟方能「氣血充盈」
    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提出更高要求,而且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匯集而成的超強國內需求和超大國內市場相比,中國經濟存在的結構性「供需梗阻」,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的循環暢通,進而損害中國經濟效率,衰竭經濟發展動力。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因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化,以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 蘭格研究:經濟恢復動能漸變 鋼材需求邊際分化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投資及消費持續改善,外需表現強勁,經濟恢復態勢持續顯現。  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下遊需求改善,工業品價格上漲,企業生產意願較強。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0%,增速較10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已超過疫情前水平。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
  •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 加強「需求側管理」的重點和方向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構建新發展格局,既要從供給端發力,也要從需求端著手。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提這個戰略基點
    ,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這次疫情可能加劇逆全球化趨勢,各國內顧傾向明顯上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能出現重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積極擴大內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這既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必需之舉,也是中國在現有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 城市時代:人的城市化需求與供給(下)
    同時,「擁有產權住房」這一需求具有重要內涵和意義,一是能夠實現進城者向「城市有產者」轉變,真正將城市看做自己的家園,值得自己為城市付出努力並捍衛這個國家;二是能夠穩定民心並保障社會安全穩定,因為「跑了和尚跑不了廟」;三是能夠為進城者提供基礎資產和抵押貸款能力,使進城者具備了更強大的經濟發展能力,並繁榮城市經濟。
  • 熱解讀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提這個戰略基點
    ,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這次疫情可能加劇逆全球化趨勢,各國內顧傾向明顯上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能出現重大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積極擴大內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這既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必需之舉,也是中國在現有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提這個戰略基點 央視網2020年12月20日 12:00
    ,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這次疫情可能加劇逆全球化趨勢,各國內顧傾向明顯上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能出現重大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積極擴大內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這既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必需之舉,也是中國在現有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 經濟日報:撐起養老保險的第三支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何為三支柱模式?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發展不夠平衡,與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比例偏低,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需要更充分發展。「商業保險公司應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特別是在拓寬服務領域、提高基金產品吸引力的同時,要確保基金安全,確保產品能夠助力實現『老有所養』目標,使投資者更放心。」褚福靈說。
  • 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中央首提需求側管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會議還提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
  • 人民日報:努力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充分發展先進生產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社會各領域全面發展。   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充分發展,是否具備必要的物質條件呢?已經具備。經過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大貨物貿易進出口國,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進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 唐傑:經濟內循環要高度關注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問題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供給側改革理論實踐分析今天聽了各位地方政府、一線企業以及專家學者的發言收穫很大。經濟形勢分析和經濟政策研究需要傾聽一線的聲音,需要有新的方法更加及時把握經濟動態及微觀行為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 武漢理工大學信思金: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強化創新文化建設,強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創新平臺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