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

2021-01-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做出了我國處於新發展階段的判斷。加快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今後一個階段的核心任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需要有科學的戰略謀劃,更要形成新的發展動力。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新發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動力,同樣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質量動態平衡,從而為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必要動力。

  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於2015年底,就我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提出來的,針對的主要是當時國內的經濟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以來,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先後出現,國際市場和全球產業鏈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性影響。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徹底改變了既往的國際經濟格局,並且短期難以得到根本性恢復。在新發展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側重於形成新的發展優勢、塑造強大的國內市場和構建新的開放格局等方面。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改變原有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自2000年加入WTO以來,我國迅速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以低水平的勞動力成本成為「世界工廠」。與之相適應,形成了以發達經濟體消費需求為導向的生產能力、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新發展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對以往形成的出口導向的評價指標、產業政策、組織方式進行調整,將國內市場需求作為主體導入「十四五」後我國經濟運行系統中,引導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向國內市場為主體方向發展。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大力提高國內供給質量,以高質量的供給能力吸引國際資源向中國流動,以國內循環帶動國際循環。以往的經濟循環,是以發達國家企業和產品佔領國內市場、我國給國外品牌代工賺取加工費的形式呈現的。其結果是,發達國家品牌產品大量佔據我國市場,處於中低端的國內產能被擠壓、價值被低估。

  釋放需求側改革紅利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需求側改革成為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重點任務之一。

  從需求側看,將擴大內需作為「戰略支點」,其影響和意義十分重大。擴大內需長期以來成為我國應對經濟下行的有效手段,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後,面對市場萎縮,我國提出了拉動內需的短期經濟刺激政策。其主要表現是以政府為主體,利用政府和社會資源的共同注入,如通過基建擴容、轉移支付、發消費券等方式提高全社會的需求水平。在特定條件下,拉動內需為穩定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發展階段,擴大內需的內涵有著重大變化。需求問題被看作一個長期的基礎性問題,不能僅依靠單項消費政策調整,而要通過深化需求側改革,即建立符合經濟規律的體制機制,打造一個長期可持續的需求側政策體系。要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發揮需求對供給的牽引作用,必須通過深化需求側改革釋放需求改革紅利。

  一是保障產生需求的物質基礎。這裡的需求應該包括生活性需求、生產性需求(投資需求)和公共性需求。第一,生活性需求的基礎是人民收入,增加就業對增加收入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優化初次分配結構,提高勞動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通過稅收結構調整,提高勞動者可支配收入;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費傾向。第二,提高生產性需求的關鍵是提高企業的投資傾向,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的投資。在我國率先實現經濟復甦的情況下,2020年非公有制企業投資規模明顯提高,新增市場主體速度遠超過經濟增長速度。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通過創造更加公平的經濟環境,為非公有制在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創造條件,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對投資品需求的提高。第三,提高公共性需求可以起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作用。伴隨著城市化的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會產生大量的公共產品需求,地方政府財力成為公共需求滿足的重要保障。

  二是提高滿足需求的能力。雖然具有產生需求的物質基礎,但並不一定產生現實的需求,更不一定產生對國內產品的需求。當前新發展格局中的以國內循環為主體,要求國內產品和國內市場在經濟循環中起主體作用,但這需要我國當前的供給結構同步調整。加入WTO後,我國許多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生產能力均以滿足國際市場出口為前提,新發展格局下,從滿足國際市場轉化為滿足國內市場,以滿足不斷擴大的內需市場,這就需要企業認真研究國內市場,開發適應國內需求的產品,形成可以佔領國內市場的商業模式,使「中國製造」在與國際品牌的公平競爭中更加契合中國市場需要。保障需求產生的物質基礎和提高需求滿足的匹配度,持續提高市場交易質量和交易效率。深化需求側改革,要求進一步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形成一體化、誠信交易、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使需求能力得到充分滿足。

  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深化改革,我國的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會出現大幅度提高。通過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利用超大市場的需求優勢,儘快提高供給質量,以先進產能吸引國際資本、跨國公司,實現與我國資本和企業的再分工和高水平合作。今後會有更多的自主產品、自主品牌參與國際市場,新的供給能力不僅能創造國內需求,也會創造新的國際需求,形成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良性互動。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供需雙側改革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總體來看,深化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可以提升我國國內市場在整體經濟循環中的作用,在實現以國內循環為主體的前提下,進一步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內消費升級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20BJY0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

 

相關焦點

  • 經濟日報頭版: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本報記者 熊 麗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武漢理工大學信思金: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以高質量科技供給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強化創新文化建設,強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創新平臺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 高質量供給來自哪裡
    這個新階段的基本特徵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就是以高質量供給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需求。正因為如此,《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地把高質量發展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的主題主線。那麼,高質量供給從哪裡來?一是技術創新。
  • 佛山南海:持續發力供給側 力促高質量發展
    在「十三五」即將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節點上,為製造業強化高端配套,成為南海持續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促高質量發展的一道縮影。近幾年來,作為廣東的製造業大區,佛山南海結合自身發展實情,緊抓「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強化產業鏈水平,注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匹配與平衡,不斷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製造業向高端躍升,取得較好成效。
  • 每日一詞∣需求側改革 demand-side reform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圖片來源:新華社)   【知識點】適時提出需求側改革,是基於當前發展新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目前,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也為工作重點轉向需求側改革準備了條件。
  • 城市時代:人的城市化需求與供給(下)
    因此,當進城者滿足了這個第四層次需求後,可以認為,某個人的城市化之路已經基本實現了。第五是「自我實現需求」,這是一項超越性的城市化需求,當人在城市立足之後,就會產生更多的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自我價值實現需求等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它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經過艱苦努力,「十三五」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
  • 2020年業務量同比增長29.4% 郵政業力促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馬軍勝強調,郵政快遞體系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郵政快遞業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按照「服務全領域、激活全要素,打造雙高地、暢通雙循環」的工作思路,聚焦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需求側管理,提升行業供給體系對需求的適配性、要素資源對行業供給體系的保障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全方位提升行業貢獻度和影響力
  • 廣發策略戴康:「供給優化」到「品質內需」的起承
    「供給側改革」以來中國供給實現優化:1、各領域產能利用效率提升並至高位;2、龍頭集中度改善;3、供給端「調結構」,工業20年疫情帶來的全球新變化使政策起承轉合,但「需求側管理」並非退回15年前傳統的總需求刺激,而是配合當前「供給優化」格局實現「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實現供需兩端的高水平
  •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
    這就要求推動實現國民經濟均衡協調增長和發展,即國民經濟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之間的暢通,包括總量上的供求關係的均衡,國民經濟各類結構性均衡,國內與國際經濟之間的均衡,國民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方面的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安全之間的統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協調等。總之,提高供求之間的市場適配性,以有效需求牽引供給,以高質量供給滿足需求並創造需求。
  •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 鋼鐵行業策略報告:供給優化漸入佳境,需求轉化迎來新周期
    新冠疫情發生後,國內粗鋼和鋼材供給受到小幅衝擊,在疫情 受到控制、經濟進入復工復產以後,供給端快速恢復,3 月粗鋼和鋼材產量實現增長,4 月累 計產量實現增長。受下遊開工延緩和外需下降的影響,粗鋼和鋼材表觀消費從 4 月開始增長, 5 月累計數據實現增長。2020 年整體呈現供需錯配,受此影響國內鋼材庫存整體大幅高於歷 史同期,截止 10 月末鋼廠和社會合計庫存高於去年同期約 35%。
  • 住建部部長:以住房需求為導向配置土地資源 增加住房建設用地供給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著力解決住房結構性供給不足的矛盾,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推動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 高培勇:深刻認識「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倘若沒有由物質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由落後的社會生產向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轉變,經濟發展也就不可能從「有沒有」「有多少」轉向「好不好」「優不優」。所以,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圍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
  • 【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要動態調整現有扶貧產業項目的進入、退出與轉向,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定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不適應市場需求產業項目的淘汰與轉向,加大對市場前景較好的扶貧產業項目的後續管理力度,推進產業升級發展,將其重點培育為片區主導特色產業。
  • 「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因此,促進產業扶貧,推動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對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要助力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接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實現「四個轉換」是應然之舉。
  • 【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要動態調整現有扶貧產業項目的進入、退出與轉向,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定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不適應市場需求產業項目的淘汰與轉向,加大對市場前景較好的扶貧產業項目的後續管理力度,推進產業升級發展,將其重點培育為片區主導特色產業。
  • 國泰君安:玻璃行業從緊平衡到供給缺口宛若2017年水泥
    我們認為市場對浮法玻璃供給格局存在顯著認知偏差,實際上政策嚴禁新建浮法線、環境敏感地區的環保高壓以及竣工需求復甦使得浮法工業已然處於供需緊平衡之態。而2020年1月工信部產能置換新規的嚴格執行使得光伏玻璃呈現供不應求之勢,部分超白浮法產線轉供光伏,或導致建築級浮法供給缺口的出現。我們認為市場低估了浮法玻璃2021年潛在的量價彈性,當前時點,宛若2017年初之水泥。
  • 轉轉集團CEO黃煒:流轉是二手閒置交易核心 用履約驅動需求和供給循環
    原標題:轉轉集團CEO黃煒:流轉是二手閒置交易核心 用履約驅動需求和供給循環   12月10日消息,日前,轉轉集團CEO黃煒出席行業峰會時透露,在聚焦二手3C業務基礎上
  • 人民日報:努力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充分發展先進生產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社會各領域全面發展。   ■實現平衡發展,既要著眼長遠建立協調機制,又要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發展中不平衡的突出問題。   ■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努力實現充分發展和平衡發展彼此聯動、互促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