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30年來,浦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從江畔爛泥渡路到國際金融城,從阡陌農田到一流張江科學城,平地裡長出陸家嘴的「上海高度」,蘆葦灘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網通辦織出服務企業的「上海溫度」。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三十而立的浦東又將如何勇擔使命再出發?
第一財經、東方財經·浦東頻道聯合推出特別節目——《乘風破浪——浦東30年,財經30人》大型人物訪談。30場對話暢敘30年家國情懷,看上海浦東,如何再造一個新未來!
戴曉堅:「四維空間」裡「建」證浦東
交通,是城市的脈搏。一座座跨江大橋,一條條越江隧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世界一流的國際機場……浦東開發開放30年裡,飛越式發展的浦東交通樞紐設施,飽含著建設者們的智慧、勇氣與情懷,連通了浦東與浦西,浦東與全國,浦東與世界。
本期對話嘉賓:戴曉堅,上海市公路學會理事長,曾任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兼上海市路政局局長,上海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主持了上海汙水治理工程、長江隧橋工程、浦東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等重大建設項目。浦東開發開放30年,浦東基建的每一次跨越,他都是親歷者,他「建」證了浦東。
治河排汙 孕育城市清流
造橋修路 打通浦東的「任督二脈」第一財經: 有句古話叫做「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在浦東得到了非常好的印證,您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浦東修路的故事?
橫鎖江海 天塹變通途連通世界 直掛雲帆向蔚藍戴曉堅: 首先要解決近機位問題,在兩個航站樓的南面建造一個衛星廳,現在你如果到了浦東機場,辦完值機手續以後,到衛星廳坐捷運軌交再進行登機,就減少了上下擺渡車和要停頓等候的時間。之前,行李車、擺渡車、服務車都要跟飛機搶奪資源,尤其是平行立交,只能是車讓飛機,所以我們在跟飛機的衝突點上都做了下穿通道,就像城市立交一樣,不受紅綠燈的限制,這樣你出機場的速度和行李到達轉盤的速度都大大加快了。這個衛星廳現在是一個最大的單體建築,達到60萬平方米,近機位的靠橋要達到近100個,裡面國際轉國內、國際轉國際、國內轉國際3種中轉流程,可以互為中轉。就跟一個商店一樣,它的品種越多,來的人就越多。最近我們也在籌劃建設四期工程,可能還要擴建,因為它代表的是我們在世界、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地位。為了便捷虹橋機場跟浦東機場的聯繫,目前開工的機場聯絡線,時速可以達到160公裡,兩個機場的連接只要40分鐘左右,這樣就使浦東-浦西、機場-高鐵形成一個非常好的中轉方式,上海的交通達到世界領先,國際一流的水平。
地下汙水處理、地面道路建設、越江交通打造、空中航運拓展,戴曉堅在這四個維度空間的「建」證,演繹了浦東30年間打造綠色生態環境、橫跨江海走向深藍、提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能級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輝煌建設成就。
汙水工程,解決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問題。橋梁隧道工程,解決了浦東、浦西的連接、浦東和長三角連接的問題。浦東國際機場的擴建,解決了浦東更好的與世界連接的問題。這一切的連接,才有了今天的浦東。這一連接,是地理上的連接,是情感上的連接,也是時空上的連接。「建」證過往,連接未來,也連接著希望。
了解更多故事
請點擊下方完整視頻↓
來源:浦東發布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