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儀》:荊楚南來又北歸,分明舌在不應違。懷王本是無心者,籠得蒼蠅卻放飛。
張儀連橫是指公元前318年,秦國的著名謀臣張儀使用欺騙的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到了齊國,燕國等國家,說服其他諸侯王採取連橫的政策與秦國建立友好的關係,破壞了六國的合作聯盟,為之後秦國覆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合縱政策
早在孫臏帶領軍隊打敗了魏國軍隊之後,魏國便一蹶不振,而這秦國卻越來越強大。在秦孝公去世時候,他的兒子秦惠文王繼承了王位,他也是一位頗有野心的君主,在他的帶領下秦國實力不斷壯大,也逐漸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怎樣才能與強大的秦國相對抗呢?
有一些頗有見解的政治家便幫六國出主意,建議說這六國結成聯盟關係,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這種政策也被叫做合縱。也有一些人跑到秦國去,讓他們聯合秦國去攻擊別的國家,實際上這些人只為了獲得更高的權勢,並沒有堅定的意志。
獻計秦王,出使楚國
在這些政客中,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張儀。這張儀本來是魏國人,在魏國生活得十分困苦,便跑到了楚國去遊學,但楚王卻沒有接見他。後來他不甘心如此,前往秦國憑藉著七尺不爛之舌得到了秦王的信任,成為了秦國的相國。正是在這個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他們形成了一支聯軍,共同攻打秦國的函谷關。實際上,六國之間內部也有尖銳的矛盾,在秦軍剛開始反擊五國聯軍就遭遇了失敗。
在當時六國之中,其中以齊國和楚國的力量最為強大。在張儀看來要實現連橫政策,就一定要將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於是他便向秦王獻計,成為了使者,被派遣到了楚國。等到他到了楚國之後,他先拿出了厚重的禮物送給了楚王手下的寵臣,以此來求見楚王。楚王早就聽說過張儀的名聲,很是尊敬地接待了他,並向他請教,張儀就用欺騙的手段收買了楚國,後來又到其他國家拆散了六國的聯盟關係。
實際上,楚國朝中也有人識破了張儀的陰謀,但是楚王卻不聽從。楚懷王先是跟齊國絕交,後來又派遣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領土。齊國聽說楚國與齊國絕交的消息之後立馬派使臣見秦王,想要和他一起攻打楚國。而在楚國的使者到了鹹陽之後,卻沒想到張儀翻臉不認帳。就這樣,六國之間的合作關係被張儀所拆散了。
參考資料:《史記》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