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益牽扯和國家實力,分析六國合縱為何敗給秦國連橫?內部鬆散

2020-12-22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言:六國合縱為何敗給秦國連橫?從利益牽扯和國家實力,分析六國合縱為何敗給秦國連橫?合縱聯盟內部鬆散,秦國佔有壓倒性優勢

風雲戰國,大國爭霸,為兼併領土,戰爭頻繁,各諸侯國為提高實力,紛紛變法圖強,特別是到了戰國中後期,秦國因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迅速的強了起來,在整個中原地區都難找對手,無奈之下,山東六國只能夠進行合縱聯盟策略以抗擊秦國的軍隊。

其實六國合縱的策略並非是從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戰國中期,就由縱橫家蘇秦提出來的,當時山東六國其實飽受秦國的摧殘,在秦國強大的實力之下,它們只能夠在夾縫當中生存,所以,那時的山東六國,其實迫切地需要尋求一種策略能夠保證自己國家的發展,所以合縱也就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合縱的策略被敲定之後,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打擊了秦國,也確實讓秦國的東進道路受阻,更是阻礙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那也僅是停留在讓秦國多費些心思上而已,有了制約自然就要想辦法去破除制約,於是在張儀的倡導下,秦國開始實施連橫的政策,將本屬於合縱行列的齊國納入了自己隊友的行列,與齊國的交往使得合縱聯盟備受打擊,在後來的發展進程當中,合縱基本上成為了一個空頭聯盟。

以六打一的合縱聯盟為何敗給了秦國的連橫?

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了,山東六國的合縱可以說是以六對一的,按理來說,無論是在軍隊的數量上還是在實力上,都有絕對的把握去對抗秦國的軍隊,而後來秦國所提出的連橫政策,很大程度上來講只是秦國與齊國的一種聯合而已,而且秦國與齊國又是相距比較遙遠的國家,並不能夠給予秦國什麼實質性質的幫助。

可是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本來實力強盛的合縱聯盟,卻沒能夠有什麼實質性的戰果?反而是看起來比較薄弱的連橫,對秦國的發展有了大的幫助?這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合縱策略收效甚微的背後到底有著哪些原因。

錯綜複雜的利益牽扯第一個原因,我們要從利益牽扯的角度去分析;合縱在最開始是六個國家結成的聯盟來共同對抗秦國,但到了後來合縱的意義也不僅局限於此,基本上多個國家聯合起來進行攻伐的戰爭都被稱作是合縱。所以,既然是多個國家之間的聯合,那麼它的利益關係必然就是非常複雜的,試想一下,在戰國時代那樣天下大亂的時代裡,又怎麼能夠去尋找真正的盟友呢?

合縱聯盟中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各個國家之間結成的聯盟關係,只不過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已,換句話說,戰爭並不是它們唯一的目的而是它們尋求利益的一種手段,之所以要聯合起來共同去抗擊秦國,那是因為秦國的存在已經威脅到了它們的生存,所以它們不得不尋找強大的聯合組織去對抗。

但既然是聯盟,那就一定是多個個體組成的,多個個體之間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考量,那麼這個聯盟所存在的必要,並不是為了整體的發展而只是為了保全個體的生存;如此一來,個體之間的爭鬥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也是如此,山東六國看似聯合在了一起,實際上只是從明爭轉向了暗鬥而已。

在抗擊秦國的過程當中,每個國家要出多少力?要派遣多少軍隊?拿出多少錢糧?戰爭如果失敗,那麼後果將由哪個國家來承擔,或者哪幾個國家如何去分配承擔?如果戰爭勝利,那麼得來的好處,參與的國家又該怎樣處理?這都是它們需要考量的問題,每個國家都想出最少的力卻拿最大的戰果。

其實在合縱當中看似不經意的事情,往往都是她們需要進行爭奪的,這也就導致了這個聯盟本身就是不穩固的,也是不團結的,自然就會露出許多的破綻被秦國抓住,在戰爭中必然集中不了全力,形成不了合力。

合縱聯盟內部鬆散,有仇恨存在不僅如此,在合縱的許多國家當中,有不少都是有著國家仇恨存在的,比如說燕國和趙國,又比如說燕國和齊國,這些國家本身就勢同水火,更不可能真心的聯合在一起;所以,其實合縱只不過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政策,它們並不是真正的,要傾盡全力共同對抗秦國,而是想藉由合縱的名頭來在威勢上壓到秦國,讓秦國不敢輕舉妄動,也為它們的發展謀取更多的時間。

畢竟在合縱的內部,各個國家的實力是不均勻的,每個國家所處的外部環境也是不盡相同的,這就導致它們在戰爭當中,所處的位置也是不盡相同的;比如說魏國,這個國家與秦國屬於鄰國,戰爭一旦爆發必定是首當其衝的,如果戰爭失敗,它不僅要承擔錢糧和軍隊的損失,還要承受土地的損失,畢竟它是合縱的前線,也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國家。

合縱聯盟國家付出的代價不同而相比於魏國,燕國和齊國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它們距離秦國比較遙遠,在戰爭當中所要付出的可能只是一些士兵或者是一些錢財,不存在國家生存方面的根本問題,即便它們組成了合縱,但它們的心思也是不在一條線上的;所以,說白了合縱是一種自保的行為,它是一種防守的政策而不是一種進攻的政策,是要藉由這種聯盟來抵制戰爭的發生,而並非是借合縱的實力來發動戰爭。

在戰國時代那樣的年代裡,你不動手就只能被挨打,更何況山東六國的保障是一個並不牢靠的聯盟,這就導致了它們很容易從內部進行瓦解,尤其是在伊闕之戰之後;伊闕之戰當中,齊國不僅趁機吞併了宋國,更沒有及時的支援戰場讓韓趙魏三個國家損失了二十多萬士兵,聯盟內部的衝突也陡然爆發。自此之後,合縱聯盟出現了不可修復的裂痕,自然也就不能夠發揮出多少實力了。

秦國與齊國連橫,是兩個國家的盟約而秦國與齊國之間的連橫卻不相同,它們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聯盟,利益關係並不像合縱那麼複雜,同時,秦國與齊國之間沒有相連的土地;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之間直接爆發的戰爭並不多,也就意味著齊國很少受到來自秦國的直接威脅,同時它又不能夠在合縱當中獲得多少實際的利益,因為如果打下了秦國,那麼齊國也不能夠出兵去佔領秦國的國土,而如果失敗了,它還要與其他的國家共同承擔戰爭失敗的損失,所以合縱對於齊國來講是得不償失的,畢竟合縱只是為了保全國家的生存,而不是要發動戰爭。

而既然是要保全國家的安危,那就不止合縱策略這一條路可以走,它完全可以通過與秦國的連橫來消除這個威脅;所以,對齊國來說,連橫的保障其實是比合縱要多的多的;同時有了連橫的存在,合縱就不再是六個國家之間的聯合關係了,少了齊國的支持,其他五個國家在選擇對抗的時候也比較的吃力,最重要的是在戰國後期,因為齊國倒向了秦國的陣營,致使其他五個國家在蒙受滅國之災的時候失去了支援,最終合縱也就被輕而易舉都瓦解了。

秦國國家實力佔據壓倒性的優勢

這第二個原因,我們要從國家實力方面去進行分析,那時候,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國家的實力迅速提升,至於秦國到底有多麼強大,我們從戰國末期的秦國與楚國之間的戰爭,就可以看出一二;那時李信帶領秦軍二十萬南下滅楚,不料被項燕所帶領的楚國軍隊所打敗,不僅丟失了部隊所有的重型裝備,二十萬士兵也幾乎全軍覆沒,讓秦國蒙受了自商鞅變法以來最大的失敗和損失。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遭受這樣大的失敗,但秦國並沒有經歷多少喘息的機會,就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滅國戰爭,由王翦帶領舉國之兵六十萬南下滅楚,這兩個戰爭相隔時間並不長,前後相差不到一年。

這樣的實力和國家運作是戰國時代絕無僅有的,魏國經歷了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之後,國家實力迅速衰弱,失去了中原地區霸主的地位;趙國在經歷了長平之戰的失敗之後,也是一蹶不振;楚國在後來的滅國之戰當中更是被王翦一舉擊潰再無翻身之力,對比這些國家沒有任何一個能與秦國一樣擁有如此強大的國家運作能力。

秦國即使處於國君的真空期,六國合縱也不能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傷害我們可以看到,秦國對戰其他國家的時候是擁有著壓倒性的優勢的,哪怕是在秦國沒有國君支持的時候,山東六國的合縱,也不能夠對其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秦國在秦武王時之後,出現了一段時間的國君空白,甚至還爆發季君之亂,之後秦昭襄王繼位,秦宣太后把持朝政,秦國即沒有名相的支持也沒有名將的支撐,六國就想在此時進行合縱一舉擊潰秦國。

但就像賈誼在《過秦論》當中所言的那樣:秦人開關延敵人,六國之人逡巡而不敢進。最終也沒能夠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這其實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在實力上面的差距;事實也是如此,沒有強盛的國家實力就沒有話語權,也沒有生存與發展的機會,秦國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必定擁有著強盛的實力。

燕國領導的五國伐齊對合縱聯盟的影響

第三個原因,則是燕國與齊國戰爭的爆發對於合縱的影響;燕國和齊國是鄰國,兩個國家一直以來的關係就不是很好,燕國在燕王噲時期,在國內大行禪讓制度,讓齊國找到了可乘之機大舉進攻燕國,燕國在那場戰爭當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幾近滅國。後來,燕昭王繼位,任用樂毅等一班人才在國內進行變法,保存國家實力,並且之後派大將樂毅聯合其他幾個國家一起進攻齊國,這使齊國差點被滅亡。

燕國與齊國之間的戰爭可以說,是在合縱當中爆發的非常突出的矛盾,也讓合縱蒙上了一層冰霜;因為這不僅破壞了六個國家之間的聯盟關係,更讓中原地區的國家沒有精力再來對抗秦國,當它們把精力轉移到齊國身上的時候,秦國在國內迅速地進行發展,其並沒有放棄任何的發展時機,而經歷了那一段的動蕩,秦國的國力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山東六國的聯盟更加對其構不成威脅了。

秦國名將輩出,六國後繼無人

第四個原因則是沒有名將名相的帶領,六國合縱看起來實力強盛,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不僅沒有團體的意識,更加沒有強大的將領的支撐;事實上,在戰國時代,擁有驚世才華的統兵將領是戰爭能否取得勝利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合縱當中取得的為數不多的勝利,幾乎也都是有這些著名的軍事將領所帶領的,比如說李牧,比如說信陵君,但是除去它們之外,山東六國再難找出能夠統兵作戰的人。

再者,軍隊又是由六個國家聯合組成的,誰都不服誰,誰都不願意被其他人所約束,自然也就不能夠發揮出軍隊的真正實力,可是秦國卻不同,先後出現了司馬錯、魏冉、白起、王翦、蒙恬等等的一班大將,又有著強大的軍隊作為支撐,實力的天平已經是向秦國進行傾斜了,自然戰爭的勝負也就不是那麼的出乎人們的意料了。

綜述

筆者認為,山東六國的合縱其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不僅是其中利益關係錯綜複雜,更是因為各大諸侯國,並沒有強盛的實力能夠支撐起一個強大的團隊,它們並沒有好的配合,也沒有為團體付出的意識,在面對秦國強盛的實力的時候,它們想到的其實只是如何付出最少的代價,同時又能為自己的國家取得更大的利益。

在戰國時期,適者生存的時代,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也正是它們之間的這種種算計,讓合縱成為了一個空殼,更讓秦國的連橫從中鑽了空子,不僅挖走了原屬合縱的齊國,更是幾次三番的攪動中原的局勢,讓合縱聯盟內部出現鬥爭;而秦國則在它們出現鬥爭的空檔裡優哉遊哉的發展,到山東六國回過神的時候就發現,原本的敵人已經拉它們越來越遠了。

這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時代,都不能過分地依靠別人的實力,只有自身強大那才是發展的王道,那才是生存的王道,過分的去依靠其他人的實力,最終很有可能得不償失;同時也告訴我們,即皈依一文明就不能輕易的讓它破滅,即加盟一個團體,就要為團體的利益進行考量,這是發展之道也是生存之道。

參考文獻:《戰國策》、《呂氏春秋》、《史記》、《資治通鑑》、《漢書》、《左傳》等

相關焦點

  • 張儀怎樣助秦國一臂之力,破壞六國合縱,連橫於秦
    張儀連橫是指公元前318年,秦國的著名謀臣張儀使用欺騙的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到了齊國,燕國等國家,說服其他諸侯王採取連橫的政策與秦國建立友好的關係,破壞了六國的合作聯盟,為之後秦國覆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 東方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徹底將秦國,推向了巔峰時期
    公元前241年,秦國和東方六國之間的最後一次戰爭展開了,這是六國最後的一次掙扎。天下苦秦已久,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秦國從方方面面都開始超越六國。不論是東方的大國,齊國,還是南方的強敵楚國,都無法和秦國單獨抗衡,這種情況之下,六國人心惶惶。
  • 戰國時代,若合縱連橫成功,能否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答案很意外
    那是因為秦國已經一統西方,而六國佔據著東方的土地,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所以稱之為合縱;秦國和六國是自西而東橫向,所以叫連橫;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合縱就是聯合弱國共同抵制強國;連橫就是聯合強國制衡第三國;當然戰國時代的合縱和連橫大多都是針對秦國的,例如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攻秦,張儀遊說六國聯合秦國制衡其他國家;那麼合縱連橫究竟怎麼樣針對秦國呢?
  • 齊國風雲之松柏囚王:面對山東六國的合縱,齊襄王的家族們怎麼看
    兩位國王曾經先後被秦國國君囚禁,齊王建被囚禁更是使得齊國徹底走向覆滅。事實上,早在齊襄王統治時期,齊國的命運就走上了終點。齊襄王繼位之後,秦王利用齊國和其它諸侯國的國讎,主動示好,派遣任固到齊國任職,藉此機會施展連橫之術。在連橫之術的影響下,本就想要休養生息的齊國對其它諸侯國的合縱的請求開始佛系起來,反而一直致力於和秦國搞好關係。
  • 《鬼谷子的局》首創「連橫」的張儀,最初卻是被坑被逼赴的秦國
    熟悉戰國歷史,或是看過前幾年大火的《羋月傳》的小夥伴都知道一個人,那就是靠一張嘴皮子,四處說服六國親秦實現「連橫」的縱橫家張儀。張儀的連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六國合縱抗秦,使秦國解除了被六國滅秦的危機,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巨大貢獻的人,卻是被多方勢力連坑、帶騙,外加被逼的來到秦國,為秦惠文王出謀策劃。看到這裡,有小夥伴可能好奇了,張儀到底經歷了什麼?為秦國效力卻是連坑被逼赴的秦?
  • 大秦迷案之二,張儀「連橫」蘇秦「合縱」,真的是「同門相殘」嗎
    在這段採訪中,老郭曾引用了一句戰國謀士蘇秦的經典語錄「使我洛陽有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來說明自己的成功,來源於外部的壓力。駱駝因為最近一直在寫秦國的事,從這句話上,我就想到大秦的另一樁(第一樁已經寫過)迷案,那就是當年張儀用「連橫」破了蘇秦的「合縱」,這件事,真的是他們師兄弟同門相殘嗎?
  •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303,閱讀時間:約6分鐘歷史提問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 戰國時期,為何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重創了齊國?
    比如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再比如戰國末期,中原各國為打破不利局面,以圖生存,盡最大努力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一次組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不過,對於五國伐秦來說,並沒有從根本上影響到秦國,尤其是沒有影響到秦國消滅山東六國的目標。
  • 合縱抗秦只有東方六國嗎?西方這個國家也加入了,卻被第一個滅國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公孫衍和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公孫衍首先發起「合縱抗秦」,他極具戰略眼光,不僅聯合東方六國,還把西方的一個國家也拉進了同盟,這個國家就是義渠國。
  • 本是青銅的秦國,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
    導語:本是青銅的秦國,秦國沒有魏國強,沒有齊國富,沒有楚國大,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戰國時代,雖然是七雄並立,但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最強大,齊國最富裕,楚國疆域最、人口眾多,燕國歷史底蘊豐厚,在諸侯國中地位崇高,韓國地理位置最關鍵,被稱為天下咽喉,一發而動全身,甚至趙國國力也遠比秦國強大;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的偏偏是秦國呢?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秦國統一六合的過程中,是有自己的固定節奏和順序的。因為任何一個大國,如果沒有謀劃而採取強攻的措施,都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2.秦國滅國的順序按照遠交近攻、先強後弱的順序進行秦國滅國之中,充分借鑑了齊國當年的教訓,不與所有國家為敵,因此在秦國滅國的過程中,實際上作壁上觀的是齊國,故而齊國等於在最後才被滅國,這其中當然有齊國與秦國距離較遠的緣故,更重要在於齊國在春秋時代為霸主,雖然當時想統一被打殘了,但仍有較大的實力。
  • 戰國時代,諸侯國熱衷維護周室顏面,秦王滅周為何袖手旁觀?
    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為何各路諸侯會在周王朝滅亡的時候選擇袖手旁觀? 其次,為了不打破諸侯國之間的平衡 雖然戰國時代的周王朝已經衰微到了極致,但是也是擁有一定底蘊和領土版圖的,這樣的一個勢力被消滅牽扯到的是非常複雜的利益糾紛,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看著其他的國家將其獨吞,所以,既然自身無法做到獨自享有,那麼肯定不會任由其他的國家進行吞併。
  • 為何後世傳說極多?
    縱橫派的核心思想是戰伐和邦交。 合縱派的思想是以東方六國中某幾個國家或者全部六個國家聯合起來,一同抗擊秦國。防止秦國能夠繼續擴張,甚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削弱秦國。 但是連橫派的思想則是,破秦如何破解合縱的策略,與東方六國總的某一個國家,或者某多個國家相聯合起來,達到削弱反秦聯盟的力量,從而導致最後之際將反秦聯盟瓦解,或者崩潰。
  • 秦國能夠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從歷史角度來看,是實力還是巧合
    使得整個國家成為了一部戰爭機器,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生產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今天我們就從秦國統一的背景,秦國採取的措施和秦國統一的歷史意義來了解一下這個不起眼的小國的崛起之路 首先秦國在統一之前的華夏大地,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各國之間互相攻伐,實力強大的經常欺負實力弱小的諸侯國,許多弱小的諸侯國漸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也有不甘於被人消滅的,就力求變法。
  • 六國的君主是想過合夥滅秦的,但每次合縱結局,都是被秦國按著打
    如果秦國位置是被六國包圍的形勢,可能就被六國合力滅掉了。至於其他因素,很多人都說了,就不贅述了。可以說,如果不能破壞合縱,秦國的統一是不可能的。當秦國真正具備了統一天下的能力之時,山東六國的反抗是驚人的。 邯鄲之戰,三國聯軍打得秦國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次出兵。幾國聯軍數次伐秦,兩次入函谷關,秦國都是回吐了不少三晉的城池。
  • 趙國人才濟濟、兵強馬壯,為啥鬥不過秦國?實力與意志差距是鴻溝
    在任何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比拼,關鍵看兩點:國家實力、國家意志。 在戰國中後期,相較東方各國,趙國在軍事方面的表現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可惜這並不能改變它與秦國的巨大實力差距;再加上國家意志方面同樣存在的不足,趙國雖然曾給秦國製造了不少麻煩,但最終仍敗下陣來。
  • 齊國實力強大,還曾多次擊敗秦國,為何沒能一統天下呢?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從而建立了秦朝。雖然在戰國七雄中,是秦國笑到了最後,但是,在此之前,齊國完全有機會,也有實力和秦國爭奪天下。比如在戰國中期,秦、齊成為東西二強。
  • 赳赳老秦,血不流幹,誓不休戰,秦國崛起時戰勝困難披荊斬棘歷程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逐漸富國強兵,戰國格局逐漸改變,此後的歷史幾乎都是圍繞秦國而展開的,山東六國幾乎都處在被動的抵抗當中;但秦國後期的強盛與它最終一統中原的史實,也讓很多人認為秦國的發展是順風順水的,覺得秦國是一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國家,認為秦國擁有更好的客觀條件和自然環境才決定了最終的勝利。
  • 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秦國的實力究竟有多強?
    一統六國的秦朝,實力究竟有多強?在《古風·秦王掃六合》中曾這樣記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各國爭霸天下的局面,將四分五裂的各國,合併統一起來,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秦王朝。那麼,秦朝是憑藉著什麼,才滅了其他六國呢?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秦王朝比其他各國都要強大。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以能力和貢獻來排序,秦始皇團隊只能排第二
    秦始皇能夠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是因為歷代君主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咱們聊聊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哪個更強?秦惠文王嬴駟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56—前311年),秦孝公之子,秦始皇嬴政的高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