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秦國統一六合的過程中,是有自己的固定節奏和順序的。因為任何一個大國,如果沒有謀劃而採取強攻的措施,都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對於秦國來說,曾經的春秋霸主齊國便是前車之鑑,被諸侯聯盟打敗之後便一蹶不振。故而在秦國滅國的順序上,採取了遠交近攻、先強後弱,又相機而變的順序。
1.整體來看,秦國滅國的順序沒有大的差別,只不過在滅國的標準上有所區分
從秦國滅國的具體進程上可以看出,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韓王安(公元前230年),建立為潁川郡;秦大破趙軍(公元前228年),俘虜趙王遷;秦攻下燕都薊(公元前226年);秦將王賁圍攻魏都大梁,魏王假降(公元前225年);秦將王翦、蒙武大破楚軍(公元前224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公元前223年); 秦將王賁俘虜燕王喜(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賁從燕南攻齊,俘虜齊王建(公元前221年)。
按照以上具體史實,將秦國滅國的順序可以分為幾類,其一為按照國君被俘或者投向為表界限,其二為國都被攻陷為界限,其三是六國殘餘勢力被全部消滅為界限。因此在秦國滅國的順序上,有兩個是主要的說法,一是韓趙燕魏楚齊,一種是韓趙魏楚燕齊,學界多以後者為準,諧音為「喊趙薇去演戲」。
2.秦國滅國的順序按照遠交近攻、先強後弱的順序進行
秦國滅國之中,充分借鑑了齊國當年的教訓,不與所有國家為敵,因此在秦國滅國的過程中,實際上作壁上觀的是齊國,故而齊國等於在最後才被滅國,這其中當然有齊國與秦國距離較遠的緣故,更重要在於齊國在春秋時代為霸主,雖然當時想統一被打殘了,但仍有較大的實力。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國家是楚國,在六國當中,實際上是韓國最小,最先被打敗滅國,但楚國的實力和版圖都是非常大的國家,並且最先向秦國投降。但是秦國並沒有將這樣的示弱投桃報李,反而讓楚王客死他鄉。故而在秦國滅國的過程中,最無信義,最對不起的國家便是楚國。若楚國當時跟趙國聯盟,站在反秦的第一線,秦國的統一大業估計要往後再努力幾代。正因為有如此的憤恨,所以民間才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歌謠。
3.秦國滅國的打算並非沒有任何阻攔,當遠交近攻的策略被打亂時,秦國祭出了向東發展,分化聯盟的順序
秦國的虎狼之心並非沒有被察覺,故而在秦國準備東向發展的過程中,山東六國組成了合縱聯盟,共同抵抗秦國的擴張。由此,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失效,故而相機而變,採取了向東發展的策略,向東發展主要是快速打殘韓國,與齊國的領土接壤,這樣就把剩下的五國隔絕在連橫的線上。另外,打殘韓國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在於,韓國盛產鐵礦,能夠為軍隊提供精良的冶煉裝備。
因此,在六國中,韓國無論按照哪種順序,都將是被第一個滅掉的國家。當然,秦國若要取得絕對的勝利,還需要邁過另外一個國家——趙國。趙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國力強勁,因此秦趙必有死戰,若此時趙國找到其他盟友,秦國失敗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由於諸多原因,秦趙長平之戰以趙國慘敗告終,基本上此戰結束,秦國滅國的順序已經沒有大的波瀾,前後順序而已。
概而言之,秦國滅國的順序如下:
其一,秦國滅國的順序有兩個,按照國都淪陷為韓趙燕魏楚齊,按照國君被俘或投降為韓趙魏楚燕齊,多以後者為主;
其二,秦國滅國有自己的既定方略和謀劃,順序按照遠交近攻,先弱後強的順序滅國,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中會相機而變;
其三,秦國滅國遠交近攻順序失效後,迅速實施了向東發展的順序,滅韓之後,與齊接壤,將合縱聯盟攔腰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