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奉行王道的弱國,何以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2020-12-09 辵矱山人品茗讀史

一提到戰國時的燕國,人們映入腦海的不是荊軻刺秦王,就是《六國論》中蘇洵對燕國抵抗秦國的肯定。順便提一下,這篇文章,我原本想擬的題目就叫做《新六國論》。

然而,懂戰國歷史的人一定知道,在整個戰國時代,楚國只是個二流國家,從來沒有強大過,魏國馬馬虎虎算個二流國家,畢竟人家在戰國初年是最強大的。至於韓國和燕國,只能算三流國家,其實力,還不如戰國初期還存在的吳國、越國、宋國和衛國,僅僅比鄭國、魯國、巴國、蜀國、苴國、蔡國、杞國、邾國、薛國、國、滕國、莒國、箕國、任國、郯國、費國、邳國、安陵國、義渠國、綿諸國、無終國等稍微強大一點,比中山國還要弱小。

然而就是這樣兩個弱國,卻同是戰國時期秦一統六國的最大功臣。

此話怎講?其實,韓國主要是申不害變法後,韓國變得更加弱小,不僅如此,還經常用權術嫁禍他國,比如長平之戰,就是韓國人為了防止上黨郡落入秦國之後,韓國很容易被吞併,因此想讓三晉之首的趙國來幫忙接手,實際上就是讓趙國被秦國打,引發長平之戰。大家都知道,趙國長平之戰最後兵敗,40萬人被坑殺。

此外,韓國還參與了五國伐齊。

要知道,當時戰國中的一流國家,只有秦齊趙三國,其中趙國軍事實力最強,秦國農業最強,齊國商業和文化最強。也就是說韓國直接或間接害慘了兩個超級大國。

當然,韓國只是參與伐齊,而且以韓國的軍事實力,根本不足以害齊國。

但是另外一個弱國卻不是如此。它就是燕國。

燕國派遣間諜蘇秦,讓齊湣王利慾薰心滅了宋國,引起齊國滅國,如果不是田單復國,後來就沒有齊國了,然而,齊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再也不復往日輝煌。而這,都出自燕昭王的報仇之舉。

關於燕昭王報仇,我還是持有支持和同情態度的,畢竟,恩怨情仇,都必須一一分明。而對於蘇秦,他作為間諜中的死間,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我也一樣很敬佩。然而,報仇可報,但是過分的報仇,就是不明大事了。

引起五國伐齊、楚國以援齊名義趁火打劫,讓齊國從此恨透燕韓趙魏楚五國,並且再也不關心其他國家的戰事,不再使用武力以休養生息,也不敢再得罪秦國,燕國這把火燒得太大了。

如果說齊國滅燕國在先燕國這樣做還情有可原,那麼趙國跟燕國總沒仇吧?然而燕國卻趁趙國長平之戰之後元氣大傷,接二連三攻打趙國,落井下石,最後自己一點便宜沒撈到,反而被強悍的趙國打趴下,害得趙國把注意力集中到燕國問題上,讓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又不停地攻打趙國,讓趙國兩線作戰,疲於奔命,不停的丟失城池給秦國。

除此之外,事實上燕國早在第一次五國攻秦時,就臨陣退兵,讓楚國也不得不選擇作壁上觀,後來張儀欺楚,讓齊楚聯盟瓦解,燕國也周旋其中。

如果說魏國滅亡是自己有大量人才而不用,最後把人才輸送給敵國引起國滅是自作自受,說魏國在戰國初年樹敵過多,攻打三晉中的韓、魏,攻打楚國,削弱他們的實力,但魏國好歹也曾經竊符救趙過,並且,魏國在戰國初期沒少打過秦國。而韓國和燕國,尤其是燕國,把六國中最強的國家都整垮了,六國能不滅亡嗎?

燕國是戰國時期血統最純正最尊貴的諸侯國,他們是召公奭的後人,他們一直奉行王道,從燕王噲天真的禪位給子之就能夠看出。

然而,燕國真的完全奉行王道嗎?五國攻秦失信天下,滅齊搶劫與齊國無異,騷擾趙國是典型的奉行霸道,這樣一個國家,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一點也不奇怪。

有人說齊國在旁邊又有仇不削齊不行,對此,我先闡明,我沒有說要反對削齊,只是把齊國整到恨死五國讓他們自生自滅這就有些過分了,而且削齊之後,沒能夠吞併齊國,讓燕國強大,這樣做客觀上是幫助了秦國,說我只因為削了齊而沒有能力削秦就怪它可笑,但是燕國沒有能力削秦嗎?五國攻秦一共五次,六國之力沒法削秦嗎?

主次關係需要搞清楚,秦齊趙中秦最強大,理應先削秦後削齊,如果非要先削齊,燕國也要把握好分寸,畢竟齊國可沒有讓六國共同進犯燕國,燕國做錯的地方在於削齊的時候做得過分,把齊國的國策徹底導向一個不利於東方六國整體的方向,而齊國面對之前滅國的事,根本不可能不介懷,而燕國又從來沒有真正削秦過,即使機會擺在面前,第一次五國攻秦燕國就派兵在秦國周圍轉了一圈回去了,滅齊後還在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後不停騷擾趙國,要知道這個時候趙國已經不具備強大的實力了,這個時候還打趙國,齊國跟你有仇那趙國呢?趙國從始至終都跟燕國無冤無仇。所謂「只因為削了齊而沒有能力削秦」的說法並沒有根據,燕國削齊的力量都能動員,削秦的力量動員不了?更何況秦更加強大的情況下,齊國和趙國就是燕國的兩道屏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它把兩道屏障都搞殘了,自己能不滅亡嗎?燕國害六國滅亡,其主要原因就是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和眼前的仇恨,而忘記了最大的敵人是秦國。

不僅我這麼看,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王立群曾經說燕國之亡亡於滅齊自削和疲趙自削,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免責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若有雷同見解的,純屬英雄所見略同。

相關焦點

  • 最弱的戰國七雄——韓國,何以稱雄?
    說起戰國七雄,大家都耳熟能詳,即秦、齊、楚、燕、趙、魏、韓,在250多年的戰國歷史中,秦、齊、楚、燕、趙、魏六國都曾經風光一時,唯獨韓國高不成低不就,甚至還不如邊緣小國中山國混得好,那麼韓國為什麼能位列七雄之一呢?
  • 本是青銅的秦國,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
    導語:本是青銅的秦國,秦國沒有魏國強,沒有齊國富,沒有楚國大,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戰國時代,雖然是七雄並立,但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最強大,齊國最富裕,楚國疆域最、人口眾多,燕國歷史底蘊豐厚,在諸侯國中地位崇高,韓國地理位置最關鍵,被稱為天下咽喉,一發而動全身,甚至趙國國力也遠比秦國強大;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的偏偏是秦國呢?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韓國是七國裡面的弱國,只有在韓昭侯在位執政時期,國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強,當時一段時間也沒有侵略者。 戰國七雄並不是全部一起滅亡的,而是由秦國兼併統一了其他的六個國家,然後秦國最終建立了秦朝,但是好景不長,秦朝在統一了中國後,經過了15年就滅亡了。秦統一六國之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統治,在公元前206年的時候滅亡了。
  • 戰國時期:最該死的國家——燕國,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功臣
    對於燕國的滅亡,有不少人感到惋惜。理由是:燕國與秦國各偏一隅,一個在最西邊,一個在最東邊,兵戎相見的情況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可就是這樣,與秦國無仇無怨的燕國依舊被秦國滅亡了。其實燕國的滅亡人們不應該感到惋惜,對於當時被秦國殲滅的六國而言,燕國早就該死了。
  • 秦始皇滅六國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掃平六合的戰爭拉開帷幕,至公元前221年,用近十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至此,「戰國七雄」局面結束,秦國成為天下唯一的霸主。在滅六國戰爭前,秦國的疆域並不大,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將都城遷到鹹陽,當時的疆域包括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部分、河南西部部分區域以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區域。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戰國末年,秦始皇氣吞八荒,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俗話說:「治亂世,用重典」,六國剛剛統一,很多地方的百姓對秦還沒有歸屬感,所以秦始皇制定了嚴苛的刑法。也因此,六國王室貴族都妄圖復闢故國,其中以楚國舊貴族實力最為強大。
  • 暴秦桀宋:同樣進行改革,為啥前者掃滅六國後者不到40年迅速滅亡
    #大秦賦#隨著歷史劇大秦賦的熱播,大家又開始回想起戰國時期秦國的強大,六國數次合縱,竟然都沒法攻進函谷關,不管是昭襄王時期、呂不韋時期還是嬴政時期,秦國都強勢無比。事實上,戰國時期並非只有秦國銳意進取實施改革,公元前318年,宋國戴偃稱王,史稱「宋康王」,他也率領宋國進行政治改革,帶領國家迅速強大起來。然而,32年後,宋國就被齊、楚、魏三國打敗、瓜分了土地,走向滅亡。同樣進行了改革,為什麼秦國逐步興盛而宋國迅速滅亡呢?
  • 為什麼戰國時代的山東六國在統一戰爭中敗給了狂暴的秦國?
    其實怎麼看,秦滅六國就是人道主義災難和歷史的悲劇。而除了秦國,歷史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山東六國在戰國開局時,除了地緣位置特別差的韓國,和整體實力不值得一提的燕國外,其他幾個大國都有過崛起的輝煌時刻,但是拋開所有的混戰,山東六國在地緣上的致命缺陷在於:除了戰國初期的魏國和戰國中期崛起的趙國曾經有意識地向中國第二級地理階梯擴張之外,沒有一國能夠佔據對秦人的形成俯衝態勢的地理優勢,而且魏趙二國先後敗落。
  • 秦始皇推行統一戰略,準備吞併六國之時,為何要先滅掉韓國呢?
    秦王政十八年春(公元前231年),韓王安投降,自此韓國正式滅亡。  韓國成為東方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在韓國正式滅亡前,早在4年前(秦王政十四年),韓王安已經請求向秦稱臣。    秦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拉開了滅亡六國的序幕。  而秦國滅韓之前,戰國末期的格局是以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戰國七雄並存,中間夾雜著一些小國家組成,如衛國等。
  • 秦始皇滅六國,哪一國最先滅亡,又是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秦國滅六國順序如下(先到後):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六國之中,秦國第一個滅亡的是韓國,秦率先滅韓的主要原因有如下:1、地理位置重要。秦國在經過變法以及幾代國君的苦心經營後兵強馬壯。決心要向東擴張。
  • 秦時明月:戰國七雄最強大的將領
    戰國七雄,每一個國家都有深厚的底蘊,哪怕強如秦國,也花費了無數年的時間才完成了統一。七個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強大的將領,有一些將領成為秦國橫掃六國最大的障礙。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戰國七雄最強大的戰力。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公元前221年,隨著齊王建被流放共城(今河南輝縣),歷經260多年的戰國宣告謝幕。秦國在歷代國君,特別是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政和歷代賢臣如商鞅、範睢、李斯及歷代名將如司馬錯、魏冉、白起、王翦、蒙恬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六國全數滅亡,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大一統時代。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周朝和春秋戰國的關係,在《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就描述的很好,「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至於七國,是指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即楚齊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
  • 秦滅六國實現大統一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麼樣的下場?
    有詩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秦滅六國期間,戰死的六國兵將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然而,六國的末代君王卻沒有一個戰死沙場,而是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階下之囚,以期重獲新生。韓王安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差不多是最弱,也是最缺乏存在感的一個了。自韓、趙、魏三家分晉始,魏、趙先後成為頂流強國,唯獨韓國日漸式微。
  • 《榮耀戰國》父親節,戰國最厲害的一對父子竟然是他們?
    在戰國時期有著這樣一對戰國最強父子說他們是最強,你認可嗎?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建立秦朝,並成為秦始皇。對於秦始皇嬴政,之所以可以剪滅六國,離不開之前幾代君主打下的基礎,也即「奮六世之餘烈」,也仰仗精兵良將在戰場上的作用。其中,王翦、王賁這對父子,可以說是秦朝建立的最大功臣,而且是沒有之一。就王翦來說,滅亡了楚國和趙國,而就王賁來說,不僅消滅了趙國的殘餘勢力,還徹底消滅了魏國、燕國、齊國這三國。
  • 秦始皇滅六國後,被他俘虜的這六國君主,都遭到怎樣地對待?
    人類歷史上,亡國的君主大多數下場十分悽慘,尤其是在國家被人通過武力所推翻的情況下,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六國的君主,都遭遇了什麼樣的對待呢?圖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劇照一、格局情況其實,早在秦始皇成為秦國的國王以前,秦國吞併六國的大格局就已經形成。
  • 蘇洵的六國論真的論證嚴謹嗎?為借古諷今而還是削足適履?
    戰國時期,地處西方的秦國憑藉一己之力鯨吞蠶食,最終橫掃六合,一統天下。這一力量懸殊的較量和不可思議的結局,歷代以來被人們議論紛紛,持續不斷地引起歷代學者的深思,紛紛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圖對此作出正確的解釋,以為史鑑。高中語文教材就有《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等課文涉及到這一議題。蘇洵的《六國論》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從公元前230年起,秦王終於開始了「最後的戰爭」,首先攻打韓國,直到公元前221年消滅齊國,前後十年完成了針對六國的滅國之戰。嬴政消滅六國的順序,分別是韓、趙、魏、楚、燕和齊。一、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公元前230年,秦國率先向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發難,韓國抵擋不住秦國的進攻,最終韓國最後一位國王韓王安選擇投降,韓國滅亡。
  • 《大秦賦》:秦滅六國時,六國的君主分別是什麼結局?
    由此,伴隨著秦國的滅亡,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業,成功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當然,對於秦始皇嬴政來說,如何處置六國的亡國之君,也是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基本上沒有交代六國亡國之君的最後結局,這主要還是相關史料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秦滅六國時,六國的君主最終都是什麼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