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的六國論真的論證嚴謹嗎?為借古諷今而還是削足適履?

2020-12-22 一書一句

戰國時期,地處西方的秦國憑藉一己之力鯨吞蠶食,最終橫掃六合,一統天下。這一力量懸殊的較量和不可思議的結局,歷代以來被人們議論紛紛,持續不斷地引起歷代學者的深思,紛紛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圖對此作出正確的解釋,以為史鑑。高中語文教材就有《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等課文涉及到這一議題。蘇洵的《六國論》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

蘇洵的《六國論》認為:六國敗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全文就是圍繞這樣一個中心論點來組織論據,進行論證。他把六國的破滅分成兩種類型來分析。先是鄰近秦國的三個國家:韓國、魏國、楚國。此三國以土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土地越割越少,秦國隨之越來越強,日削月割,最終滅亡。這樣論證順理成章,理所當然。接著是三個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齊國、燕國、趙國。齊國因為親附秦國不幫助五國而滅亡;燕國是太子丹派荊軻去刺秦招致禍患;趙國的滅亡是因為誅殺了自己的良將李牧,自毀長城。燕國趙國都有積極的抵抗行為,但先是自己內部犯了錯誤,又失去外部援助,「不賂者以賂者喪」,最終也「不能獨完」。這兩類國家的滅亡到後面合二為一,總而言之就是「弊在賂秦」。作為一篇議論文來說,《六國論》邏輯嚴密,論證清楚,有不可辯駁的氣勢。

然而,《過秦論》和《阿房宮賦》的觀點是落實到各國對待百姓是否仁義,是否愛民,並未提及「賂秦」的因素。孰是孰非?事實果真如蘇洵所說,六國的滅亡只是因為賄賂秦國嗎?我注意到作者在文中最重要的論據是說諸侯賄賂秦國的土地很多,遠遠超過秦國的攻戰所得。「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這句話就算減掉誇張的成分,還是引起了我的疑問:秦的統一六國有那麼容易?

於是我翻開《史記》,在韓魏楚各篇中查看了一番,真的發現了一些問題。秦國的崛起開始於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此後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期間一百三十多年,秦與諸侯,尤其是與韓魏楚三國,交戰不斷。根據《史記》,我粗略的統計了期間一百三十多年秦國和韓魏楚三國之間土地的換手情況。統計結果是這樣的:秦國攻戰獲取韓國城池或土地的記錄10次,割地1次,秦國歸還土地2次;秦國攻戰獲取魏國城池或土地的記錄18次,割地4次,秦國歸還土地3次;秦國攻戰獲取楚國城池或土地的記錄8次,割地2次,楚國復取1次,秦國歸還土地2次。根據數據看來,事實不言自明,作者的論證不但站不住腳,而且是跟實際情況剛好相反,應該是「較秦攻戰之所得,與賂之所得,其實十倍」,才比較符合史實。

韓魏楚三國各自少數的幾次割地賄賂,其實也並非隨心所欲,是經過精打細算的。他們不是不愛惜土地,更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一夕安寢。有一種情形是諸侯與秦國在戰爭進行的時候,敗局已定,為了防止敗局的繼續擴大而作出的止損行為。如魏安釐王二年,秦國侵略魏國,一路打到國都大梁城下,眼看都城不保,魏國只好「予秦溫以和」。還有一類情況是諸侯為了聯合秦國一起攻打另一個國家,此時割讓土地是以較小的代價博取更大的利益。這類的計算權衡,在各國縱橫策士那裡,是常常討論的話題,連秦國都做過這種以割地求合作的事。因此,作者說的這些國家對祖先辛辛苦苦得來的土地「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實在是有點冤枉。有意思的是,秦國也偶爾也會退還既得的土地給這些國家,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是秦國大發慈悲或良心發現嗎?

當然不是。秦國與諸侯作戰也會有不利的時候,為了把敗局縮減到最小,也是要止損的。僅有的一次記載,諸侯進攻秦國的唯一一次勝仗是在秦昭襄王十一年,魏國的信陵君率領五國聯軍攻打秦國,秦軍敗走,一直退到函谷關。秦國被迫「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還有就是秦國要專心對付一個國家的時候,就需要避免他國插手,防止兩面受敵,這時它就需要穩住眼中的「假想敵」。例如在楚懷王二十四年,為了拉攏楚國,秦昭襄王把上庸之地還給楚國,用來換取楚國跟齊國斷絕外交關係。歸根結底,無論是割地賄賂還是歸還土地,各國考慮的是各自的最小損失或最大利益,沒有哪個國家會「如棄草芥」。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關係,正如二戰時期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所以,戰國時期諸侯割地賂秦的現象,數量並不像《六國論》中說的那麼多,也沒有那麼隨意。

在論述「義不賂秦」的三個國家滅亡原因時,《六國論》的說法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文中說燕國的滅亡是燕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去刺殺秦王招致的禍患,這也是不夠準確的。燕國躲在趙國的後面,沒有跟秦國接壤。地理位置上的優勢,燕國跟秦國基本上沒有正面的交手,但是當秦國漸漸吞併其它五國時,燕國君臣在事情的發展趨勢中看到了自己的後果,物傷其類,唇亡齒寒,他們坐不住了。可是,年輕的太子丹不願意做曠日持久的準備,妄想一招制敵,用「荊軻刺秦王」來削弱秦國,達到保衛燕國的目的。秦兵旦暮渡易水,大軍壓境,太子丹才催促荊軻出發。結果刺秦失敗,秦王大怒,加快了伐燕的腳步。

由此可知,「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這句話其實是顛倒了因果:燕國君臣是害怕燕國被秦國消滅,才派出荊軻去刺秦王,而不是因為荊軻刺秦而招來了燕國的禍患。荊軻刺不刺秦王,燕國滅亡的結果應該是不會改變的。

至於趙國,倒是六國中抵抗最頑強的一個,從未賄賂秦國。趙國的覆滅,由於趙孝成王等趙國貴族利令智昏,貪圖韓國上黨地區的土地,虎口奪食,導致秦趙對陣於長平;再加上用人失誤,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老成持重的廉頗。長平一戰,趙國四十五萬精壯損失殆盡,之後再無力量抗衡秦國。後來趙國良將李牧雖然兩次擋住了秦國的進攻,也只能算是垂死掙扎,無法根本改變結局。李牧因讒言而被誅殺,只是加快了趙國的滅亡。縱使李牧不死,趙國也避免不了亡國的結局。「良將猶在」就能保住國家,僅僅是作者的美好願望而已。

說到這裡,我想到了一個非常普通的問題:今天我們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最普遍的答案是「以史為鑑」。「以史為鑑」是指以歷史上發生的事件為借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以史為鑑」的時候當然不能脫離歷史事實,不能歪曲歷史和篡改歷史。否則的話,就會變成「影射史學」。「影射史學」是為了讓結論符合自己的預設,先入為主,用自己的目標來重新解讀歷史,甚至是製造歷史。這樣的話,歷史就變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得出的結論應該是沒有借鑑作用的。

當然,蘇洵寫《六國論》,本意不在研究六國敗亡的原因,而是要借古諷今,要指出大宋王朝當時對北面契丹和西方西夏奉行的賄賂求苟安政策的錯誤,希望引起當朝決策者的注意和借鑑,是「以史為鑑」。這樣的文章,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論和效果,在歷史材料的運用方面作出一些取捨裁剪,「削足適履」,或者運用適當的修辭手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論證如果過於不尊重歷史的事實,只考慮自己的結論,這樣的「削足適履」,就會變成「影射史學」了。

高考備考、藝考備考之儲備知識,語文病句做題訓練(純題)

你的高考語文「乾貨」到啦,請查收:古詩比較鑑賞專題

相關焦點

  • 《六國論》對學生寫議論文的六點啟示
    蘇洵、蘇軾、蘇轍,一起從四川來到汴梁,一起拿出了同題作文《六國論》。他們都想從戰國時期的那六國滅亡的教訓之中,尋找到解決北宋王朝問題的鑰匙。父子三人的同題作文,父親蘇老泉的《六國論》,超越了兩個兒子,成為了議論文的經典作品。
  • 戰國最奉行王道的弱國,何以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提到戰國時的燕國,人們映入腦海的不是荊軻刺秦王,就是《六國論》中蘇洵對燕國抵抗秦國的肯定。順便提一下,這篇文章,我原本想擬的題目就叫做《新六國論》。然而,懂戰國歷史的人一定知道,在整個戰國時代,楚國只是個二流國家,從來沒有強大過,魏國馬馬虎虎算個二流國家,畢竟人家在戰國初年是最強大的。
  • 【微傳好家訓】李旦、蘇洵、鄭太和論治家
    為落實宿遷市文明辦「踐行人情新風宿9條、過平安綠色文明清明」主題活動要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化移風易俗,清明節到來之際,市委網信辦、市婦聯聯合開展「微傳好家訓」網絡傳播活動,運用新媒體傳播故人留下的好家風好家訓,表達對古人的感恩和敬仰。今天推出「微傳好家訓」專題第四期《李旦、蘇洵、鄭太和論治家》。
  • 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還有機會打敗秦國嗎?答案顯而易見!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山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一統天下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併戰爭頻發為特徵的戰國時期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封建王朝——秦朝即將來臨。
  • 蘇洵:二十七歲始知學,三蘇名傳成佳話
    蘇洵,字明允,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皆以文學成就著稱於世,並稱「三蘇」,並列「唐宋八大家」。 (一)少年不知愁 蘇洵的少年時代是在遊歷中度過的。 他的雙親健在,無需承擔振興家族的重擔,父親對其不思學業也毫無它言。
  • 墨魂蘇洵人設介紹 老父親蘇洵人設怎麼樣
    墨魂:蘇洵 稱號:蘇門老詞客 出名要趁早,不然就把兒子養好。 蘇洵其魂 雖然墨魂是從文墨中各自凝魂幻形的獨立個體,但由於詩文裡的親情羈絆以及世人對「三蘇」父子的稱頌熱愛,在墨魂蘇軾、蘇轍面前,墨魂蘇洵總不免父性大發並以「父親」自居,哪怕遭到某些死理性派墨魂吐槽也依舊我行我素。 現任蘭臺到來後,蘇洵也極有老父親的自覺,日常對蘭臺各種關心鼓勵。
  • 進化論備受質疑,為何有人說這是一個騙局,這是真的嗎?
    進化論備受質疑,為何有人說這是一個騙局,在誤導人類觀點?從初中的生物書上,我們是第1次真正的接觸進化論。進化論出現打破神創論在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在被提出之後,爭議聲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此之前,大多數人信奉的都是神創論,人類是由上帝所創造出來的。這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當進化論出現之後,打破了這些人心中一直在相信的神。
  • 97思維模型:圖爾敏論證模型
    它的主要任務是提供識別有效的推理、論證與無效的推理、論證的標準,並教會人們正確地進行推理和論證,識別、揭露和反駁錯誤的推理和論證。歸納和演繹是邏輯學的核心方法,演繹邏輯的代表是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歸納邏輯的代表是培根的《新工具論》。亞里斯多德的演繹邏輯也被稱為形式邏輯,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就是演繹推理的核心。
  • 《大秦賦》秦國迎來三大轉折點,秦滅六國的大戲即將開始
    《大秦賦》最新劇情:秦國迎來三大轉折點,一統天下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秦滅六國的大戲即將開始。郭開作為他的得力助手,想到的辦法是說服一身才氣卻不受重用的毛遂為趙偃出謀劃策,抓人把柄要挾別人歷來是郭開的拿手好戲,毛遂這等忠臣被略施小計也只好乖乖聽話。毛遂的計策很簡單,利用秦國的力量為趙偃當王鋪平道路。毛遂自薦出使秦國,故意像秦國透露當今趙王已經年老體弱時日不多,而太子趙偃是趙國未來堪當大任的不二人選。
  •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大秦賦》劇照:趙悼襄王偃但在筆者眼中,這類臉譜化的面孔都不過是小說或影視作品裡為體現「主角正義」而刻意為之罷了,顯然有失偏頗。歷史上的趙偃雖然不夠英明,卻並不糊塗。「悼」諡則有「中年早夭」之意,趙偃不過幹了9年,苛求他中興趙國的確有些勉為其難了,從蓋棺定論來看趙國上下還是比較認可的。
  • 何必為國際標準「削足適履」?中國電研為國貨出海正名
    然而,弱勢的標準制定話語權,讓中國廠商設計、生產產品時不得不追隨他國主導的標準,難免得忍受「削足適履」之苦。以中國電研(688128.SH)為代表的中國質量服務機構,既提供著為中國產品出海鋪路搭橋的服務,也擔負著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發出中國聲音的重任。儘管經過多元化業務布局和拓展海外業務,中國電研業績增長得以持續,但要想讓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依然任重道遠。
  •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是千字文湊字數還是真的名副其實?
    所以其出處並不是嚴謹的歷史考據,而很可能只是挑了這四個和前後文不重複的字而已,為了講故事方便,把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並列,後人於是就被他們稱為四大名將了。那麼,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到底是千字文湊字數湊押韻,還是真的名副其實呢?首先,這四個人固然都是頂級將領,但要說他們就是戰國前四的名將,這就很難說了。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想做好期貨交易一定要有縝密的依據,就像證明題一樣,去論證它!
    首先我來通過我的論證觀點,來論證一下今天的走勢,一切的論證全部來源於黑馬原油論,麻煩你們購買黑馬原油論的粉絲請與我聯繫,沒有我的幫助你們學不會!分析觀點論證開始:第一論證方向,首先從5大K線論證出發,美原油3小時圖 是一個墓碑線,而且是靜態的,根據黑馬原油論裡面所講的內容,走勢高概率看漲,且關鍵位置鮮明, 下圖是美原油三小時圖,凡是你讀過黑馬論的都知道啥意思。
  • 秦始皇滅六國後,六國妃子下場如何?看完讓人淚目
    秦始皇滅六國後,接管了六國的土地和百姓,俘虜了六國的國王,摧毀了六國王室和他們的宗廟,那麼六國國王后宮中的妃子,秦始皇是怎麼處置的呢?銅雀臺?阿房宮?這就可以推斷,秦始皇誰都不愛,但他還是要霸佔這麼多妃子,說明他是個「無情的渣男」。秦始皇經典語錄之一:「你聽說過天子之怒嗎?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
  • 楚漢爭霸,不僅是秦滅六國的重演,還是郡縣制與分封制度的比拼
    隨著嬴政的去世,六國舊勢力立刻發動了復興計劃,而陳勝與吳廣上的起義,只是導火索。農民軍自然是比不上那些正規軍,只要強悍的秦軍出馬,立馬就可以將農民起義軍擊敗,其實秦國主要還是被六國軍隊所擊敗。所以,以至於後來的人,其實楚漢爭霸,只是秦滅六國的再一次重演。
  • 大秦帝國系列文化工程為秦正名成效顯著
    2000多年來,到底是歷代儒家抹黑了秦王朝,還是王權勝利者有意詆毀了大秦形象,從漢代儒士的著作中可見一斑。而如今民眾能對贏秦諸侯國及大秦王朝能有一個相對客觀公允的認知和評價,這充分說明,大秦帝國系列歷史小說、影視劇作等文化工程為秦文明正名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