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I fall, please, I'll see your face
當我淪陷時,請讓我看到你的臉
Memories of those who did
喚醒過去的記憶
You'll open my blossom
你使我綻放
You smell on my virgin hair
你的氣息殘存於我的處子之發間
Your whisper echoes on and on
你的耳語迴響不絕
But you have gone away
但你身影已遠
Take me away to your darkest fortress
帶我去你心中最黑暗的混沌」
從《科學怪人的新娘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到《The Craft (1996)》,人們以哥特的方式講述了被剝奪權利的婦女為奪回權力而鬥爭的複雜故事。
編譯:陰沼
哥德式電影由來已久,它以陰森而優雅的方式,像我們展示黑暗而憂鬱的故事。哥特的「性格」就像一面「鏡子」,以奇怪的,被誤解的,格格不入一種表現方式存在於電影之中,特別是一些「剝削」電影。當然,這些故事中的許多與怪物相關。2017年,紐約Metrograph劇院推出了32部哥德式系列電影,從《女巫 Häxan (1922)》到《暮光之城 Twilight》系列(很多認為,哥特電影的開端起源於《泥人哥連 Der Golem (1915)》,而我個人認為《暮光之城》根本稱不上哥特電影)。但就算這樣,在這兩者之間依然有許多「祭祀」表現和鮮為人知的瑰寶等待我們去發現。
女巫 Häxan (1922)
千年血後 The Hunger (1983)
Gothic (1986)
女性在哥特電影中的角色非常有趣,因為女性在人類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受到虐待,剝削及迫害,從而告訴女性人物如何在這些故事中表現,但這並不代表需要如同「蛇蠍女人」般的表現,似乎喪失了浪漫主義的唯美。隨著哥特的發展,特別是哥特風格樂隊的出現(不是特指哥特金屬,如The Cure或Bauhaus),哥特文化從文學及藝術走向音樂和穿著,更從外在走向內在(人格)。這些女性角色變得更加有趣和複雜,而且女權運動的發展,使其常常有故事講述她們試圖奪回權力的複雜方式。
亞當斯一家 The Addams Family (1991)
亞當斯一家 The Addams Family (1991)
陰間大法師 Beetlejuice (1988)
早在18世紀和19世紀哥德式時代就有這樣的例子,通常把女性描繪成處於困境中的少女。即使是1935年的《科學怪人的新娘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也展示了為這個男人創造的有名無實的角色,即使她穿著哥特歷史最偉大的一件衣服出現在場景中,我們的可怕新娘在影片的最後一刻出現,依然沒有臺詞。然而,女演員艾爾莎·蘭切斯特(Elsa Lanchester)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與瑪麗·雪萊(Mary Shelley)不同,後者是這一被遺棄創作的幕後策劃者和科幻小說之母。
科學怪人的新娘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
科學怪人的新娘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
科學怪人的新娘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
在八九十年代,伴隨著哥特文化的復興,我們開始看到女性角色具有更多的自主權。託尼·斯科特(Tony Scott)的《千年血後》(The Hunger 1983)翻拍了「woman falls in love with/prey to a male vampire」的劇本,不朽的凱薩琳·德納夫(Catherine Deneuve)對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後來的蘇珊·薩蘭登(Susan Sarandon)情有獨鍾(從未有過比這更性感的吸血鬼,很顯然這不是指肉體)。
千年血後 The Hunger (1983)
千年血後 The Hunger (1983)
千年血後 The Hunger (1983)
其中一個對哥特女性最瘋狂的描寫來自於安德烈·祖拉斯基 Andrzej Zulawski《著魔 Possession (1981)》中的伊莎貝爾·阿賈尼,在這部扭曲的邪典電影中,阿賈尼飾演的安娜為了一個根本不是男人的「新男人」離開了丈夫。她陷入瘋狂是電影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轉變之一——瘋狂的宣洩(女性魅力的釋放)在著魔中被黑暗的放大,隱喻在以女性角色為中心的架構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著魔 Possession (1981)
著魔 Possession (1981)
諾斯費拉圖:夜晚的幽靈 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1979)
同樣在這個時代,薇諾娜·瑞德 Winona Ryder也被貼上了哥特的標籤,她出演了《驚情四百年 Dracula (1992)》。但這一切都是從蒂姆·伯頓1988年的電影《甲蟲果汁》開始的,瑞德在片中扮演了喜怒無常、且劈了腿的莉迪亞·迪茲,她的「I myself am strange and unusual」這句臺詞成了哥特們的座右銘,全黑的服裝成了哥特們的標配。莉迪亞·迪茲和瑞德塑造的其他憂鬱角色融入成一個融合的角色(或者說就是Winona Ryder本人),這個「角色」被許多未來的哥特小鬼們視為原型,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驚情四百年 Dracula (1992)
陰間大法師 Beetlejuice (1988)
陰間大法師 Beetlejuice (1988)
「give-no-f*cks 」在西方被認為是哥特的標誌,但其實這更像朋克,或者說受了一定的朋克影響(反叛),但其實哥特更像是完美主義的吶喊。
電影史上一位重要但鮮為人知的哥特女性是羅絲·麥高文(Rose McGowan)在1995年的電影《玩盡末世紀 The Doom Generation (1995)》(中飾演的艾米·布魯(Amy Blue),這是一部未來派電影。影片以隱喻方式體現哥特內在含義。一個無所事事及吸毒飲酒的十七歲少女,和她可愛又可憐的男朋友,再加一個七發肌肉三分神經,上床無分性別的浪人,在加州郊區的汽車旅館、快餐店、變態佬、刀起頭飛的暴力和全方方位出現的愛之間流浪。日裔美國獨立電影鬼才葛瑞格·荒木的導演手法一向獨特,本片亦有過之而無不及。
烏鴉 The Crow (1994)
玩盡末世紀 The Doom Generation (1995)
玩盡末世紀 The Doom Generation (1995)
進入新世紀,哥特電影也在不斷發展,《遺傳學歌劇 Repo! The Genetic Opera (2008)》的誕生,標誌著哥特電影新時代的來臨,但相比主流,甚至是邪典電影,還是顯得寥寥無幾。《女巫 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2015)》也是成功哥德式影片(雖然它也是恐怖片),在氛圍的把控和女性角色的刻畫上,都相當成功。而隨著觀眾接受能力和認知的提高,更多描寫哥特文化與生活的電影,也不斷誕生和發展,這就像哥特下的女權主義一樣,是「反抗者」的勝利。
遺傳學歌劇 Repo! The Genetic Opera (2008)
遺傳學歌劇 Repo! The Genetic Opera (2008)
女巫 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2015)
哥特風格給我們展現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女性命運:被剝奪了權利,大膽,富有魅力,有時甚至近乎瘋狂。
「儘管萬聖節來了又去,成為哥特是一生的承諾。」
讓我們變得怪異,狂野,恐怖與黑暗。因為我們活該。
部分資料來自國外版Vice
我們是否活著?這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你有能力去選擇,你活成什麼,或死成什麼。歷史不過是我們創造的「塵埃」所組成的「譁眾取寵」的玩意兒而已。
願黑暗與你同在。
附送電影:
連結: https://pan.baidu.com/s/113APg3fLw1zQi-v71A7aXA 提取碼: e62e
連結: https://pan.baidu.com/s/1TIMPD-oVxHlGm-pv4Dq9BQ 提取碼: dazz
連結: https://pan.baidu.com/s/1y35CqzVk7hfuo4Cy_rhIPQ 提取碼: vrt8
分享影片均來自網絡,請觀看完畢後刪除。
異教 / 神秘學 / 光影 / 文字
每篇都會配上一部電影
歡迎關注【怨仙兒】公眾號
微信ID: YinForest
如果你也一樣,躲在黑夜裡,寫些有的沒的,請聯繫微博:http://weibo.com/innuma 本號也可以求片,但僅限於恐怖電影和超現實題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