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製受摺紙技藝啟發的可編程氣球

2020-12-22 太平洋電腦網

受日本 Kirigami 摺紙藝術的啟發,哈佛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想到了開發一種「可編程氣球」的創意,特點是能夠在充氣時呈現各種驚人的形狀。 除了炫技,該校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研究人員們,還希望該平臺能夠用於新型醫療設備的生產、以及用到軟體機器人的執行器上。

(來自: Harvard University )

研究團隊發現,借鑑日本的 Kirigami 摺紙技藝,他們可以開發出將氣球塑造成不同形狀的材料,具體涉及在 2D 表面上形成圖像的「像素」。

當氣球充氣時,切口會使得氣球在某些地方伸展更多、其它地方則略微收縮,從而讓高度可控的充氣裝置呈現出一些相當不規則的形狀。

論文合著者 Antonio Elia Forte 表示,僅需改變兩個『像素』的參數,即可將所有不同的形狀編程到 Kirigami 氣球中,包括彎曲、扭曲和膨脹。  其策略是能夠產生按用戶所需的形狀而產生形變的氣球,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方法。除了運動學,還利用了材料的特性特質。

SEAS 團隊還開發了一種你算法,可簡單地對其進行編程、以創建所需的形狀,然後有機器來確定必要的像素尺寸和圖紙設計。

SEAS researchers developed a kirigami balloon( via )

論文一作 Jinhuai Jin 補充道:「通過控制 Kirigami 氣球在各個層面的膨脹,我們可以複製出各種目標形狀」。測試期間,研究團隊已經編程製作出南瓜、鉤子、花瓶等形狀。

展望未來,研究人員希望這種方法可以用於外科手術器械和太空探索。不過在研究初期,他們還是將重心放在了軟體機器人的可變執行器上。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先進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上。

原標題為《KirigamiInspired Inflatables with Programmable Shapes》。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陳根:哈佛可編程氣球炫技,探究背後更深遠意義
    文/陳根受日本Kirigami摺紙藝術的啟發,來自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一個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可以控制氣球並將其塑造成預先編程形狀的材料。當氣球膨脹時,kirigami薄膜上的切口引導著氣球的生長,允許在某些地方膨脹,在其他地方收縮。研究人員不僅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控制擴張,以製造大尺度的形狀,而且能夠在局部產生小特徵。研究小組還開發了一種逆向設計策略,一種算法可以找到kirigami充氣裝置的最佳設計,這種充氣裝置在充氣時會模仿目標形狀。
  • 受摺紙啟發,哈佛大學團隊打造微型外科機器人:可進行精密手術
    哈佛大學團隊新近開發出一種微型外科機器人,它只有網球大小,僅有 1 枚硬幣的重量,但是它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困難的模擬手術任務。哈佛大學維斯研究所教授 Robert Wood 和索尼公司的機器人工程師 Hiroyuki Suzuki 合作,他們受摺紙啟發,創造了一種新的微型運動中心遙控機械手,名為「mini-RCM」。
  • 摺紙小狗變成互動機器人 這所大學應該讓編程更有趣
    記者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了解到,人文藝術與數字媒體學院副教授閻石最近帶領一批不同學科的學生開發了一套針對兒童的「摺紙互動機器人」教學系統。該系統使兒童通過娛樂接受節目啟蒙教育,目前主要用於研究、探索和公益領域。  「摺紙動物機器人是摺紙形狀加上小馬達和傳感器,然後對整個系統進行編程和控制。我們目前正在開發各種摺紙動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動物的真實性及其與兒童的親密度。」
  • 可編程氣球為新型形狀變形設備鋪平道路
    氣球造型不再只適合孩子們了。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一組研究人員設計了可以控制氣球並將其成型為預編程形狀的材料。該系統使用kirigami薄板(具有周期性切割的薄材料板)嵌入充氣設備中。隨著氣球的膨脹,kirigami片上的切口會引導生長,從而允許在某些地方擴展,而在其他地方收縮。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開發「摺紙交互機器人」兒童教學系統
    如果把這個摺紙狗僅僅當作「玩具」,那顯然是辜負了系統開發人員的苦心。「我們目前在開發各種不同的摺紙動物,大自然有的、形狀較大的動物都可以再現,摺紙動物機器人其實就是摺紙外形加上小馬達、傳感器,再編程操控整個系統。
  • 受摺紙啟發,哈佛與索尼合作打造了一個迷你外科手術機器人
    哈佛大學副教職員工Robert Wood博士和索尼公司的機器人工程師Hiroyuki Suzuki進行合作,通過創建一個新的摺紙式微型遠程運動操縱器中心(「mini-RCM」),將手術機器人縮小到微觀尺度。 這種機器人大小像一個網球,重量約等於一便士硬幣的重量(約3.56克)。
  • 杭電團隊開發「摺紙交互機器人」兒童教學系統
    精通數學的人都知道,摺紙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也有一些不自知的人,通過摺紙能「玩出花」來。杭電人文藝術與數字媒體學院的施妍副教授,帶領一群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開發出「摺紙交互機器人」兒童教學系統。讓希望自家孩子從小就能接受編程啟蒙教育的家長「大開了眼界」。
  • 哈佛大學:酶促DNA合成見光
    此前,哈佛大學懷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HMS)的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團隊開發了第一種DNA儲存方法,該方法使用稱為末端脫氧核苷酸轉移酶(TdT)的DNA合成生物酶,該酶原則上可以合成更長的DNA序列,錯誤更少。
  • 受章魚啟發!浙大學者研製出500毫秒超快「開關」智能粘合劑
    但是,這些受動物粘附啟發的人造膠粘劑只適用於溼潤或乾燥的表面,其膠粘強度開關比有限。章魚吸盤在幹、溼環境下對表面無孔粘著性能優異。藉助於肌肉運動,章魚可以輕鬆地控制吸盤內的壓力,從而在外表面產生可調節和切換的粘合強度。章魚吸盤具有獨特的形狀,它由兩部分組成:盤形漏鬥和空心髖臼。
  • 賓夕法尼亞大學開發可變剛度的摺紙機器人,可無限時長持續運動!
    摺紙藝術大家都熟悉,通過摺疊紙片可以創造出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使用摺紙的方法製造機器人有望解決以上挑戰,可實現重複的動態運動。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受此啟發,創造出一種靈巧的「軟」彈簧摺紙機器人。
  • 可編程的磁驅動軟體機器人來了!Science 子刊:背後原理 19 世紀末...
    按照這一思路,由磁場驅動的可編程軟體機器人也被設計了出來。這一機器人背後的團隊是一組來自馬克斯 · 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物理智能部門、卡耐基梅隆大學機械工程系、土耳其科克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 又現黑科技 受鼻涕蟲啟發的心臟「創可貼」
    上個月的Science(科學)雜誌刊登一項最新研究,哈佛大學科學家受到「鼻涕蟲」啟發,研製了一種新型止血材料。這種新材料可以迅速粘連止血。同時又保持極高的組織器官強度。也許今後的外科醫生利用這種新型的止血材料,就可以輕易完成嚴重外科創面的出血,使得之前不能進行的手術或者創傷修復成為可能。
  • 啟發少年兒童編程夢想 KOOV機器人編程線上公益課第二期如期而至
    (原標題:啟發少年兒童編程夢想 KOOV機器人編程線上公益課第二期如期而至)
  • 吳恩達Coursera受他啟發!74歲父親自述學習路,8年學完146門課程
    受父親啟發,吳恩達創辦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其實,吳恩達創辦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也是受父親啟發。故事要從這張截圖說起。之後,吳恩達進一步將機器學習與醫療等行業結合起來,並且受此啟發,在2012年,吳恩達和Daphne Koller共同創建了這個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
  • 波士頓動力的「狗」,哈佛大學的「蟑螂」,機器人和動物的那些事
    除了這隻廣受關注的「網紅狗」,最近還有一個機器人被冠上了動物的名字,它就是哈佛大學的「蟑螂機器人」。受昆蟲生物學的啟發,這個被稱為HAMR-JR的微型機器人問世了。它由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SEAS)和哈佛威斯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攜手開發,HAMR-JR只有一便士大小,使它成為迄今為止最靈巧的微型機器人之一。
  • 達人玩出名堂 摺紙送上太空
    要說摺紙玩出名堂的達人,日本天體物理學家三浦公亮絕對算是一個。
  • 運用於太空的 「摺紙」太陽能板
    研究人員說,摺紙的原理有一天可能被用於太空太陽能裝置。 布賴恩·特雷斯(Brian Trease)小時候在日本參加的一個學生活動中,學會了將快餐吉士漢堡包的包裝紙摺疊成仙鶴。他熱衷於在圖書館的書中尋找這種摺紙的各種不同技巧。
  • 哈佛大學醫學院David Sinclair團隊實現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
    來源:臨床細胞治療近日,哈佛大學醫學院David Sinclair團隊的中國籍博士研究生呂垣澄與哈佛醫學院及附屬波士頓兒童醫院何志剛及麻省眼耳醫院Bruce Ksander等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Reprogramming
  • 章魚超人少兒編程啟發孩子的創客天賦
    章魚超人少兒編程是「創客教育」中的編程軟體與機器人硬體搭建的結合應用,強調「編程從娃娃開始」,通過開發全周期少兒編程的課程服務,培養孩子少兒編程思維能力。孩子們在編程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再去思考如何改進程序並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優化課程學習。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方法多樣,孩子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從而學會多途徑解決問題。
  • 視力下降重大突破,哈佛團隊採用重編程神經元法,恢復小鼠一半視力
    但是,近日有兩大海外科研團隊相繼宣布,其針對衰老和青光眼造成的視力下降問題的研究,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或可有效逆轉衰老的時鐘。研究結果發現,可通過把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其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而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則選擇將猶他電極陣列植入相應神經元,通過控制注入大腦的電流量形成眼內閃光,讓小鼠更快完成識別,從而完全繞開了對眼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