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鳳縣海津溝,銀裝素裹美不勝收。在這片土地上,有一對夫妻護林員,寒來暑往,默默守護著這片大山27年。
鳳縣留鳳關林場榆林鋪管護站的護林員張彥明和妻子苟冬雲沿著管護區內蜿蜒的山路走了一上午,吃上幾口隨身帶的饅頭、喝上一點熱水,倆人迎著刺骨的寒風繼續前行,他們要為大山深處的住戶們宣傳冬季防火知識。張彥明今年47歲,妻子苟冬雲46歲。1993年,一個高中畢業,一個林校畢業,正值青春年華的他們先後來到鳳縣留鳳關林場工作,被安排到林場最基層的工區,一幹就是27年。
張彥明說:「1993年剛來廠裡是採伐,施工員,2000年禁伐之後就是在護林員這個崗位上,幾天時間把這個溝裡全部要走到,每一天比如今天進去走這一塊地方,回來以後明天走那個。這個轄區的面積大,四萬多畝我們這個轄區。」
平時工作不分周末和節假日,一個月集中休一次假是張彥明夫妻工作20餘年的常態。尤其在國慶節、春節、正月十五等森林防火重要時期,更要加強值守巡查。長期紮根林區使得他倆無瑕顧及年邁的父母,張彥明的母親去世早,父親已七十多歲,身體多病,身邊無人照顧,有個病痛只能自己去找醫生。苟冬雲的父親因病去世時,她因工作原因不能及時趕回,沒能見父親最後一面。除了對老人的愧疚,最讓他倆遺憾的還是沒能陪伴孩子成長。苟冬雲說,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時,有一次休假髮現孩子的枕頭下有一張她的照片,在照片的背面畫了一個哭泣的小孩,旁邊用漢字和拼音合寫了一句話『媽媽,我想你!』。
苟冬云:「那時候孩子很小,留在我娘家,因為我沒有婆婆,那時候回去收拾照片的時候一看,我確實心裡很難過,孩子那麼小,父母一直不在身邊。因為我們兩個人都是這個職業,兩個人都不在,覺得很虧欠孩子。」
現在,張彥明和苟冬雲的兒子已經上了大學,這也讓他倆倍感欣慰。
張彥明所在的榆林鋪管護區有2881公頃,處於陝西紫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區內分布著紅豆杉、連香樹、水青樹、華山松等樹種,以及林麝、黃喉貂、黑熊、野豬等野生動物。這麼大的區域,夫妻倆全部巡護一次需要5、6天時間,可他倆一年四季,風雨無阻,一直堅守在巡護的路上。幾年下來,林區裡的山路通向哪兒,溪流流向哪兒,有啥動植物資源,山裡的溝溝壑壑,夫妻倆都瞭然於胸。夏季是蛇蟲經常出沒的時節,即便全副武裝,總免不了被野蜂蟄一下,或者被蟲子咬一口,而這些對於他倆來說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張彥明:「像經常上山的人這個都要隨時注意著,要往前走的話拿個棍子要邊走邊打,把前面打著,就像人說的打草驚蛇一樣,有蛇的話就跑了,看到馬蜂不要去動,把褲腿全部紮緊。」
巡護路線大部分是崎嶇的林間小路,要靠雙腳一步一步走過去,遇到陡坡和大石頭,不僅需要雙手往上爬,還得預防著腳下打滑,爬坡溜坎趟水是常事,他倆經常開玩笑說,這樣的路走起來就像平地一樣。
對於妻子苟冬雲來說,每當想起丈夫骨折的事,至今還心疼不已。去年9月,張彥明到林區裡為紅外相機更換電池和採集卡,過河踩踏石的時候,不慎摔傷,造成尾椎骨骨折,醫生叮囑他要臥床休息3個月,想到管護站裡人手少,任務重,張彥明僅僅休息了3周就返回了工作崗位。
隨著林業事業的發展,林場工作事務越來越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森林旅遊、自然保護區工作一項都不能少。前些年,張彥明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學歷底,知識淺,勝任工作略顯吃力。為了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他在工作之餘,不斷學習各種林業知識,積極參加崗位技能培訓、保護區科研監測技能培訓等,不斷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和文化素養。
2004年,張彥明報考了四川農業大學網絡教育林業專業,順利取得本科學歷證書。在林業工作和紫柏山保護區建設中,他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在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病蟲害防治、資源調查、動植物科研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其他護林員一樣,張彥明夫婦一直與森林為伍,以寂寞為伴,默默地守護著這片浩瀚的林海。
張彥明:「選擇了這份職業,覺得自己對林業也感興趣,國家的生態環境,尤其是看到綠色心情也好了。這份職業對我來說我覺得自豪。」苟冬雲說:」我就經常給我老公說,人家掏錢旅遊呢,咱們不用掏錢天天欣賞大自然的美景,經常就是苦中作樂。「
二三裡資訊寶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