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部電影的主題。
前幾年泰國的電影《天才槍手》,讓我感到非常的驚豔,它稱得上是一部票房奇蹟大片。
而我對電影的女主角茱蒂蒙·瓊查容蘇的印象也還不錯,畢竟她給人的感覺是很健談、表演欲相當旺盛。
而這裡要講的是她主演的電影——《時光機》,我在看之前還是有些擔心,因為我向來反感島國「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的家居美學。
也不知道從前一年開始,島國這位達人就突然走紅了,頻頻出書受訪,甚至開拍電視節目,講學授徒,鼓勵大家學習「斷舍離」之道。
如此一來,她所倡導的觀念隨即成為一股新興的中產階級生活潮流,人人都突然跟著她參悟,並似乎有所得的樣子。
但其實,我從來不覺得這種「夠穿夠用」的觀念有多大顛覆性,更稱不上有何禪意。
當你丟棄更多,往往只是換來更大、更新的欲望而已,沒有人會因為「斷舍離」而超凡脫俗,說穿了它不過是個時髦的消費主義陷阱而已。
這是我所看過的由茱蒂蒙·瓊查容蘇主演的第二部電影,它以「斷舍離」為主題,女主角確實是一位深受近藤麻理惠鼓勵,繼而開始追尋新生活模式的年輕設計師。
02. 電影探索了更為私密的欲望根源。
該電影的故事無意纏繞於其中所牽涉的消費衝動與欲望,而是探索更私密的欲望根源,關於物與執著。
電影回頭反問,把那些不再讓你感到快樂的物品全部扔進垃圾袋,清理掉,如此果斷,是否真的有效?
電影又通過女主角收拾舊居所,猶如盤點人生時的掙扎,帶出數段難捨難離、塵封於舊物多年的情感執著(即情執)。
清理舊物解千愁?其實,最難割捨的始終是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惆悵人情。
你可以輕易將不再是自己當下需要的物件丟掉,然而,依附在舊物之中的情感,本質上是潛藏在自己的心裡頭。
物是人非,重新整理也不一定可以平息,或者情已逝,但女主角明白,不加考慮地一掃而空,假裝瀟灑的「斷舍離」實則自欺欺人而已,其實只有跟前塵往事做個了斷,才能徹底無怨無悔的逐一斷舍離。
近藤麻理惠以極簡美學感染世人,讓人們覺得「斷舍離」可以果斷爽快,好像解除了人生的束縛,從此就變得輕鬆。
然而,女主角經歷的「斷舍離」卻是無比痛苦,兜兜轉轉,與故人碰上一面,或鼓起勇氣直面讓自己難堪的前情往事,誠實說出傷人的心裡話,但不做這樣的了斷,就不能夠好好將舊物扔棄。
捨棄舊物,只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但困難的是,如何越過千山萬水去跟早已生疏的舊朋友重逢、然後告別,把從前的合影還給念念不忘的前度、不再回頭,打一個電話給早已沒有聯絡的至親、淡然掛線。
拆解情執的過程既漫長又痛苦,而該電影正以這種痛楚打臉近藤麻理惠那種無牽無掛,顯得遊刃有餘的喜悅。
「斷舍離」的果斷、輕盈,把能帶來快樂、激情或對自己有用的物品留在身邊,否則捨棄,這樣似乎欲望最少,也能減少瑣碎煩惱。但剝下時髦與脫俗的糖衣後,就會發現它所隱藏的膚淺和卑鄙。
03. 電影讓我明白了:「極簡」的本質,其實是更為貪婪。
「收納女王」總是那麼窗明几淨地經營一個放下了物慾的幻覺;而另一方面,卻在鏡頭看不見的暗處製造一股不斷追求「無物」的貪婪力量——這就是它的卑鄙之處。
物慾橫流的今天,追求不斷消費、擁有更多,這固然是一種貪婪的表現,但追求「無物」的境界,也同樣意味著隱藏著對物的貪婪。
「無物」之「無」,在道家看來,並非無而是「無有」,而是「有形」,在生活態度上,所謂「無物」從來都不等同於你的欲望減少,或需求降低,拋棄了「有形」,以便換來更多「無形」的空間。
這就意味著,你無時無刻都處於追求「不斷消費、擁有更多」的循環狀態,更為極致地炫耀自己即使「無物」也能無憂的境界,背後其實是富裕和奢侈上流階層為了標榜其身份「異於別人」的作秀行為。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記得,富豪女星金卡戴珊經常炫耀她和丈夫坎耶維斯特的極簡風格豪宅,表面上他們一家奉行著返璞歸真的「斷舍離」生活。
然而,當有人在網上恥笑他們就像生活在監獄之中時,金卡戴珊便迫不及待拍視頻反擊,炫耀她從來不在鏡頭前讓人看到的廚房、儲物室和巨型雪櫃,原來她家裡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地方,那裡有無數的傭人在為他們一家打理飲食起居。
「無物」只是一個富豪用來製造更大階級落差的幻象,窮人根本不知道他們擁有多少。不,是他們還可以再擁有多少,這一點更為重要。
所謂的極簡生活,就是需要的東西恰好在主人需要的時候以剛剛好的分量出現——其背後有一個極大的備用資源和空間、財富,以及浪費。
而這就是「斷舍離」虛偽喜悅所隱藏著的陰險,讓你任何時間都可以購買更多、添置更多,買的都是最好,讓你最快樂;但凡不夠好或夠不快樂的,統統在你面前消失。
它所崇尚的,從來不是「本來無一物」的境界,而只是以無上限消費所建立的優越人生。
04.電影的女主角是否會覺悟?
世界上不是只有快樂一種感情,不是所有東西都是因為令人愉悅而值得保留——這就是它的膚淺之處。
總有一些事物,它的鋒利、或骯髒,一直喚醒你的痛楚,但痛楚有時是記憶的唯一存在形式。
就好像希亞拉博夫主演的電影《寶貝男孩》,在父親施暴下長大的小男孩,需要長期接受心理治療,輔導員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放開舊事,忘記痛楚,但他不願意。
因為父親唯一留給他的、讓他牢牢記住的,就只有童年的無盡痛苦,永遠留在記憶裡的這種痛,卻是他唯一記得父親與自己生活過的微小線索。
同樣地,像我們都應該知道的悲劇男主角基努裡維斯,他也有類似的說法,你確實需要很多快樂才能過上好的生活,但他不需要;有時讓你活著的,其實是痛。
回到這部電影的故事,女主角正準備走向上流社會,成為一名出入豪華寓所與工作室的高尚設計師。女主角人生當中最大障礙物,仿佛就是父親留在舊居裡的那座鋼琴。
女主角最終決定斬斷這份已逝的親情,甚至瞞著母親狠狠丟棄,從而換來一個更寬廣的空間,迎接新的人生,開展更自由、更豐富多彩的新生活。
然而,那座鋼琴所隱藏著的痛,儘管是女主角無法掙脫的不愉快往事,但那同時也是她母親人生最重要的記憶。同一座琴,各有情執,有人止痛前行,有人卻偏偏記掛這種痛,想把它留下來。
真正的「斷舍離」,當然不是故事最後女主角象徵性地從臉書好友名單中刪掉前男友,這種「刪除」的依依不捨和陣痛,掙扎一下就會跨過了。
而電影中文譯名很好,感覺就像當年金·凱瑞主演的電影《暖暖內含光》一樣,曾經的過往裡含有暖暖的時光,傷痛之中牽連著讓人記掛的情感。
那座被扔掉的舊鋼琴,卻成為了女主角與她母親之間的另一個傷口,而這種痛,其實永遠都在,不會因為扔了舊物而消失。
到底是明白了「斷舍離」的覺悟,還是掉進了另一個黑洞中?這大概是女主角往後安然面對著那個空空的、再無其它雜物勾起煩惱的居室時,偶然會想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