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國的人擁有四千九百年的驕傲,但也擁有自1840年來長達一百年的落魄。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孰優孰劣,為何從清代開始,傳統老大帝國的中國會在反侵略戰爭中一敗再敗。敗到最後連文化自信都丟掉。而古典時代的中國令人懷念,可能不僅僅是當時中國國力強盛,更是我們民族在百年屈辱歷史之中丟掉的文化自信吧!
我們現在年輕人所看不起的傳統和古典文化被周圍國家視如珍寶。我們將漢文化衍生出來的鄉土情懷看成是老土,在國外甚至整個西方都會奇怪,因為他們覺得中國人所生活的土地是傳說中的伊甸園啊!
而今天的我們熱衷於去探索東亞周圍的所謂發達國家,以求瞻仰那傳統歷史和文化血脈。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東亞國家實際上只不過是古代中國的模仿者而已。
韓國地名雷同的背後是漢文化
去過韓國旅遊或者了解韓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韓國的城市和各種名稱與中國有百分之七十的雷同。記得當年我去韓國採風的時候,聽到的播音介紹說下面我們將要遊歷的將是:襄陽、江陵、麗水、廣州、海南......」
這些地名聽著是不是很熟悉,幸好當時的我清楚韓國與古代中國的關係,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自己上錯了船,在跟著遊歷中國南方,其實這一切還是要從明代中國與當時高麗國說起。
明朝自朱元璋驅逐蒙古人之後,就重新在漢地恢復了唐宋衣冠禮儀制度,過去不能擺在明面上慶祝和使用的漢字與漢人傳統節日也得到了復甦。
當時遠在海外的高麗國(即當代朝鮮和韓國)也是十分高興,他們派遣使者為上國慶祝,同時也乞求朱元璋為他們賜名,而朱元璋當時認為高麗在過去上中國舊土,現在應該恢復朝貢關係,就將高麗改名為朝鮮,取的就是朝日鮮明的意思,而自此之後,朝鮮全境也掀起了一股慕華之風。
所謂慕華就是指羨慕中華文明,那個時候的中國也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啊!以明朝為核心輻射整個東亞地區,沒有一個國家不服大明帝國的。當時的朝鮮在羨慕中華文明先進的同時,他們就開始了向明朝學習的過程,從衣冠制度,政治制度,地名漢字,都成為了他們的囊中之物。所以今天的我們能夠在韓國地圖上面看見諸如襄陽,漢城,江南等國內的地名。
漢文化是中國人應把握住的自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了,這可能是清代的鴉片戰爭失敗導致的,但更是近代百年屈辱所造成的。直到現在,我們國內都有許多人沒有緩過勁來。還是有很多人對西方文化充滿了幻想,認為西方才是好的,殊不知被我們嗤之以鼻的傳傳統漢文化在東亞其他國家被視為珍寶。
自近代以後,東亞各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韓國從一片廢墟中站起來了,當時的韓國士大夫和精英階層以及是以漢文化為主,他們覺得在自己隔岸的清朝不是中國,他們認為明朝才是正統,抱著這種觀念。韓國精英都以能認漢字,寫漢詩為榮。
現在的韓國,日本甚至在我們中國南方的越南,他們都在進行一項名為去漢化的運動,他們覺得民族獨立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文化和內涵。所以現在的韓國十分奇怪,在我們老一輩人眼中,現在的韓國首都叫做首爾,但我們以前自六百年之前都是叫做漢朝。
所以今日之韓國實則是在宣傳自己國家的文化,但又很難失去自己傳統之中的漢字影響。所以我們中國人在去韓國的時候能夠看見和中國古典郡縣相同的名稱。但這一切在千百年之後都會消失吧!畢竟現在的韓國已經開始了去漢化運動,而中國人是不是也該覺醒了?將傳統撿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