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長篇小說,在寫這篇小說之前,馬爾克斯一直是一個不溫不火的作家。這部作品一經問世,就震驚了整個拉丁美洲的文壇。一時間馬爾克斯名噪一時,成為了世界級的作家。這部作品也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之作,今天就給大家總結6句裡邊的經典描寫,來一睹為快吧。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開頭作為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整本書中有著引領故事的作用,百年孤獨的這個開頭,絕對是文學史上最棒的開頭之一。他只用了一句話就將未來、過去、現在這三個時空融合在一起。說話的是現在,"多年以後"是未來,"遙遠的下午"就是過去。這等駕馭能力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他的這個開頭讓後來的無數作家都競相模仿,例如大家熟知的陳忠實的《白鹿原》,顯然就是模仿最成功的:"白嘉軒後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七房女人"。怎麼樣,發現哪裡相同了嗎?
買下一張永久車票,登上一列永無終點的火車。
小編看來這句話就是整個人生的旅途,列出行駛的軌跡裡充斥著數不盡的孤獨。或許列車上有著很多人,可是你不知道他們的終點,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的終點,或許踏上人生這趟列車,本來就是孤獨的旅行。
我確實一度死去,但難以忍受孤獨又重返人世。
"孤獨"是這本書的永恆主題,馬爾克斯描述的就是一種孤獨精神。在布恩迪亞家族中,無論是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還是夫妻之間的愛情,幾乎都沒有任何的溝通與了解。這在現實世界是很難發生的,但是這就是魔幻現實的魅力。即便是親人之間,都是那麼的冷漠,這種孤獨是壓抑人的思想,在這種氣氛裡讀者都會感到不能呼吸。
他渴望孤獨,對整個世界的怨恨咬噬著他的內心。
布恩迪亞家族的成員都是一個個充滿矛盾的個體,阿瑪蘭妲對了一件壽衣拆了又織,織了又拆;庇拉爾·特爾內拉在個不同的男人中想打破孤獨,可是多變的她又無法相信除了自己之外的,這正是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的自我矛盾。想要從孤獨的泥潭裡掙扎出來,但是他們的生存又離不開這種孤獨。
面對掠奪和孤單,我們的回答是生活。
整本書裡,布恩迪亞家族經歷了從平靜到殖民入侵,這正是整個拉丁美洲整個歷史和社會的演變。主人公奧雷連諾上校接連發動了三十二次武裝起義,結果全都失敗,他遭遇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二次埋伏,還有一次槍決,但他都奇蹟的活了下來。最終他遠離世俗後,在小屋裡度過了漫長歲月。無論是掠奪還是孤單,書裡的人都只是為了生活。
這手稿上所寫的事情過去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重複,因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界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
這是小說的結尾部分,馬爾克斯用一個毀滅性的結尾來表達自己的憤懣。《百年孤獨》裡的孤獨感,是拉丁美洲百年裡被現代文明排斥在外的縮影。隨著整個孤獨家族的毀滅,他希望那個不團結的拉丁美洲一去不復返,迎來的將是一個全新的拉丁美洲。
《百年孤獨》曾被紐約日報認為是"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他書中的獨特天地,有著不可思議的想像和現實,他也憑此獲得了1982年的諾貝文學獎,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生未百年,死不孤獨,很多人覺得這本書難懂,那就試著讀懂這幾句話吧。
1984年,莫言第一次在王府井書店看到《百年孤獨》時,他說:像被雷電擊中了一樣,原來小說還可以這麼寫!
《活著》的作者餘華說:馬爾克斯是個了不起的作家,我對他除了崇拜沒有別的了。
高曉松說:馬爾克斯是目前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
李誕說:看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自己就一個字也不想寫了。
看過這本書的人自覺分為兩隊,一隊是看了幾頁就覺得通篇都是胡說八道連名字都記不住的;另一隊則是深陷魔幻之中不能自拔。
如果你覺得這個星球的書太平庸,那就去看《百年孤獨》吧!
書中說,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將需要寂寞來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旅行,孤獨前是迷茫,孤獨後是成長。
讀完這本書你會覺得,我們太多浮躁的期待,只不過是一個個轉瞬即逝的幻境,唯有孤獨永恆,反而擁有祥和和平靜。
靜下浮躁的心,看看《百年孤獨》吧,享受孤獨,享受一個人的世界!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圖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