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兩條孝順胡同,分別在內城和外城,哪條胡同是楊慎出生地

2020-12-25 北京日報客戶端

12月1日,《北京晚報》刊登了《大儒楊慎的戲劇人生》一文,講述了明代大儒楊慎的曲折人生。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祖籍廬陵。鮮為人知的是,他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明萬曆年間陳文燭所編《楊升庵太史慎年譜》記載:「弘治元年(1488)戊申十一月初六日,生公於京師之孝順胡同。」

楊慎三十六歲以前,除短暫回鄉丁憂以及參與鄉試外,絕大部分是在北京度過的。直到嘉靖三年(1524),三十六歲的他,因為「大禮議」獲罪於明世宗,遠謫雲南永昌衛,直至七十二歲卒於戍所。

明代時,孝順胡同在哪呢?

眾所周知,明代在北京城建城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初,徐達攻佔元大都後,將大都北垣(今北土城元大都遺址一線)向南收縮至今安定門、德勝門一線。隨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期間,將南垣(今古觀象臺至東、西裱褙胡同一線)向南拓展約800米至如今「前三門」一線。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為抵禦蒙古諸部不斷地侵擾,明廷決定在京城四周增築一圈外城。因財力所限,同年十月完成環護南城的一段,隨即停止營建。北京城「凸」字形內外城格局得以定型。

從嘉靖三十九年(1560)張爵編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現存最早記錄北京胡同的專著)中得知,當時京城內有兩條孝順牌胡同,明代後期它們都改稱為孝順胡同。

一者在當時的東城明時坊。其西起崇文門裡街(即今崇文門內大街),東至內城南城根,位於泡子河南岸,與船板胡同一河之隔。另一條在南城正東坊,西起正陽門大街(今前門大街),東至崇文門外大街。該胡同北起打磨廠街,南至蔣家胡同(即今大江胡同),鮮魚巷從中間穿過。

東城的孝順胡同,1974年改作曉順胡同。如今,這條胡同位於崇文門內大街東側,是一條不足30米的背街小巷。南城的孝順胡同,後來改為南曉順、北曉順胡同,胡同大體格局保存還算完整。

那麼,楊慎出生於哪一條孝順胡同呢?

曉順胡同位置示意圖,明代大儒楊慎出生於此的可能性極大。馮晨清 製圖
 明代兩條孝順牌胡同(明後期都改為孝順胡同)示意圖

兩條孝順胡同形成時間有早晚

楊慎的生平研究,以嘉靖年間簡紹芳的《贈光祿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楊慎年譜》為肇始,數百年間延綿不絕,成果頗豐。但對其出生地鮮有論及。楊慎出生的弘治元年,早於《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的成稿七十餘載。當時,北京外城尚未出現。由於可供參考的史料鳳毛麟角,陳文燭之說又語焉不詳,造成後世學者看法產生歧義。部分學者持東城之說,清末學者朱一新《京師巷坊志稿》中則斷定,楊慎出生在南城。近百年來,兩派各執一詞,都未拿出有力證據。

筆者追本溯源,通過對比論證,得出的結論支持楊慎出生於明代東城明時坊孝順胡同這一說法。下面試做如下分析。

元代時,東城孝順胡同所在的文明門外,正是通惠河流經之域。明成祖時,外拓南垣,此地區首次納入北京城範圍內。隨之而來的通惠河改道使這一河段失去上遊水源,逐漸枯竭收窄,最終形成明清時期的泡子河。隨著紫禁城修建完畢,一大批被召至京的江南工匠留在北京,另外政治中心北移,大小官員以及四面八方的商賈也紛紛舉家北遷。他們當中就有一部分選擇在長安街以南、崇文門以北,拆除大都南垣以及填平舊護城河後形成的大片空地上安家。崇文門內大街東側的裱褙胡同、蘇州胡同、鎮江胡同等均產生於此背景下。從「拆牆填河」到名臣于謙正統初年安家西裱褙胡同的史實來看,這片胡同群形成的時間不超過30年。同時,大批軍隊被調來拱衛京師,以「神策衛胡同」的名稱推測,應有一支禁軍就駐紮在這一帶。多種因素合力下,有理由相信:不遲於明英宗後期至明憲宗成化初期,即十五世紀中葉前後,孝順牌(後改孝順)、船板等胡同相繼孕育而生。這一時期要早於楊慎出生日期。

反觀南城孝順胡同,情況就複雜地多。考古發現,三裡河地區正好處於古高梁河故道之上。元末開鑿的金口新河就曾流經此地,永樂大典《順天府志》記載,明初洪武年間,「河在府城南麗正關外,此河系前元開浚,欲導金口水以通舟楫者,後竟莫能行而故道尚行,今時有潦泉通流焉。」

明代永樂皇帝遷都後,在正陽門一帶統一規劃興建商業街區,保存至今的廊房諸巷,均為當年的產物。而之所以選擇正陽門大街西側興建廊房,想必也與東側地勢較低不無關係。

明正統年間修建了三裡河作為護城河的洩水河道。明代嘉靖年間,通惠河疏浚,加之外城護城河的開通,三裡河洩洪功能大大削弱,水量變小,水道隨之收窄。與此同時,外城的修築加速推動了南城的「城市化」進程。小商販、手工業者在正陽門外的空地擺攤,沿三裡河周邊形成了魚市、豬市、米市、菜市等各類集市。最終,河道乾涸後被填平,並演變為彎曲交錯的胡同群落。

對比正陽門大街西側的廊房諸巷,顯而易見,三裡河地區胡同群明顯帶有一些隨意性,但並非毫無規律可循。以河東岸的長巷一條至四條為例,從排序和總體走勢上看,應是以河岸為起點,自西由東不斷延展而成。而河西岸正好相反,那裡受正陽門大街影響,空間狹長且有限,因為緊鄰「御街」,兩側沿街地段不僅關乎皇家出行觀感與顏面,其特有的地理優勢和商業價值也彰顯出來,三裡河西岸、正陽門大街東側自然會受到重視,逐漸形成居住區域並向東擴張。

因此,結合三裡河的演化過程,南城孝順胡同的形成時間不應早於楊慎出生的弘治時期,甚至晚至嘉靖中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明早期官員大多住在內城

另外,從明代建築規制來看,楊慎出生於東城孝順胡同的可能性也更大。明代建築規制承襲前代,且愈發嚴苛。《明史·輿服志》不僅收錄有關宮室之制、王府及公主府制,還有百官第宅之制。明代不同品軼的在京官員,通過賜、置、建、租等不同方式散落居住京城之中,陸容《菽園雜記》就指出「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反觀南城,明代早期是市井之地,為小商販、手工業者聚居之所。商賈嘈雜,雞鳴犬吠之聲不絕於耳。深悟儒家之道的楊春及楊廷和父子(楊慎的祖父和父親),雖然在楊慎出生時均僅為區區七品小官,但畢竟是金榜題名的「天子門生」,即使經濟再拮据,也不至委身於此。現存史料也反映出,外城修築前的南城,除少數權貴置辦的莊園、別業之外,鮮有官員居住的記載。

在城市管理方面,明代實行嚴厲的夜禁制度,城門晨啟晡閉。《大明律》中規定:「凡京城夜禁,一更三點鐘聲已禁之後,五更三點鐘聲未動之前,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城門關閉後任何人不得隨意進出,夜間城內街道上有兵丁巡城。弘治年間,主要街道上還設柵欄阻斷交通。如今前門一帶的「大柵欄」即因此得名。

與夜禁緊密關聯的是官員參朝,俗稱「上早朝」。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臨百官。」遷都北京後,幾任皇帝也是如此,皇帝起這麼早,大臣們更得披星戴月上朝。楊慎曾寫過《候朝簡王舜卿》一詩,詩中描寫了官員上朝時的情景:「文華接武英,鳳吹應雞鳴。月晃牙牌字,風傳玉佩聲。天香飄左掖,宮漏隔西清。不是班行迥,焉知夙夜情。」可見,明代統治者多要求官員按時早朝,而遲到的官員將面臨諸如廷杖等嚴厲的懲罰。故此,官員們都會選擇靠近皇城的地方居住,以免上朝遲到招致皮肉之苦。

「內擾外掠」下內城更安全

作為帝國的心臟,重兵拱衛下的京師本應固若金湯,然而,大明京畿重地下的社會治安卻長期受到「內擾外掠」之苦,險象環生。先說「內擾」方面。《明實錄》中就記載有許多起歷朝發生在京城及周邊的盜搶劫掠事件。正德十二年(1517),官居大學士的楊廷和,就曾上奏明武宗,講述了盜搶事件帶來的困擾,「近日武清、東安等縣,俱有盜賊生發,少則四十人,多則百餘人……燒毀房屋,殺擄人口,搶奪財物,往來公差內外官員悉被其害,道路為之不通。而京城之內,東直門及大時雍等坊,強賊白日剽殺。」

再看「外掠」方面。終明一朝,蒙古諸部襲擾掠奪不斷,京師亦未能倖免。前有正統十四年(1449)的「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後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庚戌之變」(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對明朝「貢市」不滿而發動的戰爭),這也最終促使明世宗下定決心增築京師外城。試想,在此之前,如此惡劣的治安環境,手無寸鐵的大明官員們怎麼可能置一家老小性命於不顧,冒險安家於外城呢?

基於以上幾點分析,筆者有充分的理由認定:楊慎的出生地就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記載的東城明時坊內的孝順牌胡同,即今東城區崇文門內大街南段東側的曉順胡同一帶。

以楊春父子當時所任官職、品軼推測,楊氏位於京師東南一隅的宅第規模應該不大,是一座再普通不過的老北京四合小院。可以想像,隆冬時節,小院門外的泡子河早已結冰,皚皚白雪覆蓋其上,伴著紅彤彤的爐火,楊慎呱呱落地(弘治元年戊申十一月初六)。

現如今的曉順胡同,是一條東起後溝胡同,西端止於北京同仁醫院東區之東牆,僅為30餘米的小巷,寥寥兩三所院落分布在小巷兩側,但這條短巷,或許是這座城市與楊慎重要的聯繫紐帶。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李仲民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史家胡同名稱的由來
    著名的好園史家胡同全長七百多米,道路寬敞,綠樹成蔭,胡同布局規整,宅院相連,大大小小四合院約有八十多個,其中兩進院,三進院的深宅大院就有30多個。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胡同。徐向前、劉文輝、榮毅仁等一大批名人在此居住過,北京人藝1952年6月12日在這宣布成立,人藝宿舍也在這條胡同裡,經常可以看到人藝老藝術家們的身影。史家胡同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胡同,形成於元大都時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原屬皇華坊管轄。明代將此地名略作改動,將皇帝的"皇」字改為了黃色的"黃」字,由於明朝國運綿長,黃華坊延用二百多年時間,史家胡同仍屬黃華坊管轄。
  • 南鑼鼓巷往西,條條胡同擁有精彩故事
    昨天我們逛了南鑼鼓巷東邊的八條胡同,今天讓我們來到西邊的胡同,不過不是8條,是10條。去看看更加精彩的人和故事。這八條胡同分別是福祥胡同、雨兒胡同、蓑衣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後鼓樓苑胡同、南下窪子胡同。
  • 恭儉胡同的名人與舊事
    恭儉胡同位於北海公園北門東側,地安門西大街路南。這條胡同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是明代內官監所在地,內官監是明代內廷二十四衙門之一,職掌土木瓦石、油漆、婚禮、火藥等諸作坊,業務十分繁雜。清初,這裡始名內官監胡同,光緒末年訛為內宮監胡同。1911年後定名為恭儉胡同。
  • 醬菜裡的浮生若夢 胡同裡的人情冷暖——《芝麻胡同》劇評
    生活是一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趣味就在這變而不猛的曲折裡,微微暗些,再明起來,則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老舍《芝麻胡同》是由劉家成執導,何冰、王鷗、劉蓓領銜主演,馮文娟、侯煜、畢彥君、方子哥主演,海一天特別主演的年代劇。
  • 北京的南鑼鼓巷的東西兩側各有八條胡同,還有一條隱藏小菊兒胡同
    北京的南鑼鼓巷是一個非常老的街區,南鑼鼓巷之所以著名,就是因為這裡老北京胡同裡面肌理保持最好的。與南鑼鼓巷主街垂直的,東西各有八條胡同、它們是對稱的,這種完整的結構也是南鑼鼓巷以外的胡同街區很難達到的高度。
  • 推薦北京最值得去的胡同:帶時光「故事」的胡同
    《胡同的故事》裡包含了46位作家的文章,大多數出生於民國初期到五十年代的老作家與北京胡同的故事。文化可以俯聽幾代之變遷,而胡同,還真的只能砸吧那個年代的北平才有滋有味兒。對於文學作家而言,他們用一段段文字,把對一個城市的空間和時間,微縮在一個個故事裡,一個個胡同口,一次次回憶深處。
  • 這條網紅胡同今起「不停車」
    經過兩月餘的治理提升,五道營胡同完成「不停車」改造項目,成為東城區第41條「不停車街巷」。治理期間,東城區通過挖潛和盤活周邊資源,開闢出近百個停車位,滿足胡同居民日常生活、出行所需。胡同雖美,但一直以來,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們飽受停車無序、人車混行、道路擁擠等困擾。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胡向軍介紹,近年來,隨著商戶、遊客不斷增多,車輛無序停放、人車混行、道路擁擠等秩序問題日益突出,嚴重擠佔道路,導致胡同最窄處僅為3.3米,不僅有礙居民、遊客和商戶進出,也造成了潛在風險隱患。
  • 核心區40餘條胡同實現不停車 胡同因此靜下來
    五六米寬的胡同,見縫插針停著各色小轎車,留給非機動車和行人的不過兩三米,若有汽車開進,行人非得停駐躲閃,老人、小孩更是惶恐不安,若再有「嘀嘀嘀」的喇叭噪音、剮蹭等引發的口角,胡同的清淨韻味便瞬時一掃而光。作為過客尚可忍耐一時,但胡同老住戶只能對此攤攤手,「小時候那清淨舒適的胡同真是一去不復返了」。
  • 集團領導來到史家胡同,專題調研住總胡同物業!
    自2014年以來,住總北宇物業公司進駐朝陽門街道史家、禮士兩條胡同,試點物業化管理,提供環衛保潔、綠化養護、交通疏導、秩序維護、安全防範、設施巡查六大類服務,成為胡同首批「國企管家」。目前已在東、西城核心區設立朝陽門、景山、體育館路、永定門外、新街口、德勝、椿樹共7個項目部,管理319條胡同,面積總計614萬平方米,是目前北京市胡同管理規模最大的物業企業。
  • 小胡同大名堂,這個胡同裡可都是名人!
    胡同,源於蒙古語。也就是從元朝開始這個稱呼的。 閒下來後,有時我會從郊外來到市區的胡同小巷裡,感受和找尋老北京文化歷史的氣息。 細細尋覓,北京胡同的幽深曲折,四合院的濃鬱文化,大雜院的生活氣息,個時期的文化生活商業烙印……在每條胡同裡依然留有餘香,耐人品味。
  • 胡同文化(節選)作者:汪曾祺 誦讀:王卉
    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胡同裡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巴胡同,大概胡同裡曾住過一個啞巴。王皮胡同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胡同原名王寡婦胡同。有的是某種行業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胡同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
  • 古巷胡同,北京旅遊攻略
    「京味」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北京的四合院,四面都是庭院,既自成一格,又能享受天地間的氣息和天倫之樂。現在,隨著這座城市的拆除,四合院、大雜院一片狼藉,只有少數幾個被保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的舊北京文化正在消失。
  • 申啟賢與「仁義胡同」
    嘉慶十八年(1813年),他擬就《禁鴉片法》奏呈朝廷,提出禁止鴉片四條措施:力禁出洋買運,以塞來源;重懲官吏吸食,以示準則;嚴禁開設煙館,堵塞煽誘;嚴加販賣罪責,勿使流傳。申啟賢的《禁鴉片法》比林則徐道光十八年(1838年)提出禁菸主張早25年,為後來禁菸運動開了先河,被後人譽為「禁菸先驅」。    申啟賢成就了「仁義胡同」。
  • 來北京,除了南鑼鼓巷,你還可以去這九條胡同走走看看
    菸袋斜街各鋪建築風格樸素並有北京北城特點,是北京北城較有名氣的文化街。TOP2:帽兒胡同帽兒胡同位於北京東城區,在明朝時候,稱之為梓童廟文昌宮,文昌宮是供奉文昌帝的地方,文昌帝就是文曲星,是神話傳說中掌管文運的神仙。帽兒胡同全長585米,帽兒胡同9號和11號是可園,是京城富代表性的私家園林之一,35號和37號則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
  • 歷史悠久的北京,胡同大雜院才是它的「靈魂」,既滄桑又有韻味
    這裡有很多名勝古蹟,展示著這座城市過去和現在的輝煌。想要真正體驗北京的底蘊,一定要去北京的每一個胡同。因為只有在這裡,你才能展示出北京真正的「靈魂」。胡同是北京的脈,不僅記錄著北京的歷史變遷,也承載著北京的過去和現在。據資料顯示,到20世紀末,北京共有胡同6029條,其中以胡同命名的有1320條。
  • 北京10的最值得一去的著名胡同,首選南鑼鼓巷,你想去嗎?
    10、八大胡同:八大胡同位於觀音寺以西,是老北京柳巷的代稱是一個地名位於前門外大柵欄附近,這個地區有15條胡同是紅燈區。9、菊兒胡同:這裡有很多富有古建築藝術氣息的建築,附近好玩的地方有茅盾故居、雍和宮等,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的關注和遊玩。
  • 恭儉胡同拆除違建 清代古橋重現天日
    8月1日,什剎海街道在拆除恭儉胡同南口一處違章建築洗車店時,發現清代古橋——西板橋的遺存。拆除違建 水泥下露出青石橋面在20世紀90年代,恭儉胡同南口曾有一處坐北朝南的違章建築洗車店。洗車店主人為了方便車輛出入車庫,用水泥將門臉前的路面墊高砌成斜坡。
  • 胡同檔案丨後圓恩寺胡同
    後圓恩寺胡同,鼓樓東大街南側,呈東西走向。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鑼鼓巷。全長444米,寬6米,瀝青路面。後圓恩寺胡同,清代屬鑲黃旗,乾隆時稱後圓恩寺胡同,因胡同在圓恩寺背後而得名,宣統時稱後圓恩寺。民國後沿稱。
  • 北京文華胡同變身「立體博物館」,一步一景大有看頭
    文華胡同24號院是李大釗故居,這裡曾是他在北京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但幾年前,胡同裡髒亂的環境卻讓這條飽含「紅色歷史」的小巷失色不少——路面坑坑窪窪,違建、煤棚子林立,架空線「蜘蛛網」般懸在頭頂;噪音擾民、亂扔垃圾、汙水橫流司空見慣……「那時候這一片都是居民投訴的重點,大家意見特別大。」西城區金融街街道文昌社區副書記李寧告訴記者。
  • 北京地名 | 菊兒胡同:唯一一條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的胡同
    「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南鑼鼓巷上下東西十六條胡同中,菊兒胡同是很特殊的一條。「桔」有兩音,桔(jú)是橘的俗寫。,單獨的一條胡同——壽比胡同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