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源於蒙古語。也就是從元朝開始這個稱呼的。 閒下來後,有時我會從郊外來到市區的胡同小巷裡,感受和找尋老北京文化歷史的氣息。 細細尋覓,北京胡同的幽深曲折,四合院的濃鬱文化,大雜院的生活氣息,個時期的文化生活商業烙印……在每條胡同裡依然留有餘香,耐人品味。曾陪我太太去她家以前的老院子—一個早已破舊不堪的小院,聽她津津樂道的講兒時胡同裡的故事。也和她一起大清早橫穿大半個北京城,去城南胡同深處一個油餅豆漿鋪吃油餅,然後再帶一大包回家。流連在這些百年、甚至數百年的胡同小院裡,想像曾經的清風微瀾,尋常巷陌;歷史的風雲變幻,驚濤駭浪;評數那些名流鴻儒,政客梟雄;觀看百姓的市井百態,家長裡短,會有很多感悟和趣味。北京胡同小院與皇家宮殿林園交映生輝,才能呈現完整的北京歷史文化。北京的文化歷史才能更加生動鮮活、濃鬱有趣、根深葉茂。
不誇張的說,北京那麼多高樓大廈,不一定比得上遺留下來的、已經不多的胡同四合院的文化歷史價值,更別說故宮、殿壇和園林了。要了解一個城市,或一個村鎮,特別是它的歷史和文化,絕不單是看它的高樓大廈、新街闊路,更要看它的舊巷老宅、遺址古建。一磚一瓦,一牆一柱,都是故事,儘是滄桑。胡同小巷裡,更有綿延不斷的青藍交替、世事變遷、貧富更迭、薪火相傳。胡同,既是老北京人的鄉愁,更是北京歷史文化的活生生的載體,沒有了它們,歷史不再鮮活生動。梁思成留下的不只是一聲嘆息,更是長鳴警鐘。
北京城實在不小,散落在城區四周的胡同和四合院也不少。還是從北京東城的東四這十幾條胡同說起吧。民國初期所謂"東貴西富"的說法,大概主要指的是東四這十幾條胡同吧?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政局動蕩,真箇是"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很多奪得實權的達官新貴,選擇了日漸繁華的東城,特別是東四一帶居住。久而久之,民間就形成了"東貴西富"的說法。
先說東四頭條。頭條的一大半被大名鼎鼎的孚郡王府佔據。其實更早它是怡親王府,就是康熙帝的十三子允祥的府邸。民國時期還被張作霖的大將楊宇霆買下。如今,已住進了很多單位和住戶,除幾個主殿外,都已經破舊不堪。頭條被孚郡王府佔了一半,剩下的部分比較短了。西頭已經建起了地鐵站,東頭是相聲大師侯寶林的老宅,門臉很小,大門朝北,估計院子也不大。東四二條一個大院梁上掛著一對鳥籠,有點老北京的味道吧?據說當年二條整條胡同大部分都是福安康公爵的府邸。東四二條東頭是1910年成立的頗為著名的漢語培訓學校。起初是為了培訓傳教士,後來培養了大批外國駐華人士包括美國著名的史迪威上將。解放後,這裡成了文化部大院。很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如沈雁冰、周揚、夏衍、陽翰笙等都在這裡居住過。三條35號,曾經的車郡王府,石墩也就是"門當",早已不翼而飛,大門和院落如今已面目全非。門內"理髮"二字讓人感覺親切,啼笑皆非。東四三條一個不知名的大院,沒有任何標牌,顯然已重修過。聽說京劇名伶、民國美女孟小冬曾在這裡住過。東四三條的一處大院,一看便知,被法院查封了。令人遐想無限。仔細看,上年頭的磚瓦上有細膩美妙的雕花刻字。東四四條1、3、5號曾是同治年間禮部侍郎愛新覺羅綿宜的宅院。四條83號寶泉局東作廠,就是清代的造幣廠。進去轉了一圈,沒撿著一枚銅錢。
這個巨大門臉的院子殘破成這樣無人管理,一定藏著不少複雜曲折的故事。這是東四四條的一家洋貨行,看模樣,有近百年了,透著一點洋範兒。這就是當年的"國貿大廈"啊。東四五條55號,據說該院原共有房屋105間。院內假山門洞曲徑通幽,一潭清水倒映林木;百年銀杏參天。原為清朝某大員的私人花園,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成為當時的國務總理唐紹儀的宅邸,之後又賣給清末外務部尚書梁敦彥。解放後成為軍產。五條的這家大門有些特別,寫著篆刻之類的字。後來一查,原來,這家年輕的主人兒時有點智障,後來學了篆刻,開了個小店。他在篆刻方面有著非凡的天賦,十幾年來越刻越好,知名度也越來越大,不少老外都慕名前來訂製他的作品。千萬不要小看了這破敗的門面,仔細端詳頂上圓筒形的瓦,當年那可是只有王公貴族才能用的。在這裡是這一帶比較有名的幼兒園。看那高門上的四根圓形門戶,當年可能有些來頭的人家。東四六條清代大學士崇禮住宅。是整個東城區都少有的幾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不知為何大門這麼殘破?
東四六條裡的育芳胡同5號,據說是民國前大總統徐世昌的住宅之一。東四六條的166中學,100多年前的舊名是貝滿女中。冰心、孫維世、鮑蕙喬等畢業於這個學校。東四六條別具一格的四合院酒店—新紅資酒店。在各條胡同裡還散落著一些很有特色的酒店、餐廳、咖啡廳、茶館在胡同裡,油條豆漿和特色小吃店已經非常少見了。54號,五四青年?有創意的咖啡小館,開在律師事務所對面。東四七條79號,這個院門夠破舊!老北京人說:仔細瞅瞅,四個"戶對"!也就是四品以上官員才能有的。後來是閻錫山在北京的宅院,現在的大門顯然是解放後改小了。胡同裡建起了老年公寓,這應當是未來發展趨勢吧!房頂上有個大大的鴿子房。在胡同上空鳴哨翻飛的鴿群,曾是留在老北京人心中美麗的記憶。如今,北京胡同養鴿子的人已經很少了。
八條裡面住過很多名人:民國總理朱啟鈐、著名學者章士釗先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都先後在此居住。東四八條71號,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住在這個院子裡。東四八條61號院,四根戶對和大大的門當(文官方石上站瑞獸,武將用石鼓)昭示著它曾經的榮耀。如今大門已被改小,裡面已經是個大雜院了。東四九條61號,貝子奕謨府,道光皇帝的侄子奕謨的府邸。只留下這個漂亮的亭子。旁邊已修成地鐵站。東四十條,與張自忠路相接。在民國時期就開始被拓寬為交通幹道。解放後通了公共汽車、有軌電車。近幾年通了地鐵。段祺瑞的執政府大門,在段祺瑞執政府門口,立著著名的三一八慘案發生地紀念碑。段府辦公大樓。乾隆皇帝的三女兒和靜公主的府邸。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的住宅。 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歷史文化的根基。 希望我們還能保住先人們留下的、碩果僅存的、無比珍貴的遺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