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人】抗美援朝老兵緒加立: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要上戰場

2020-12-12 騰訊網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江蘇高郵北海社區收到了一筆特殊的捐款,捐款人是今年88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緒加立。緒加立老人年輕時上戰場保家衛國,如今耄耋之年仍心繫家鄉,貢獻微薄之力。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日前,記者來到家住北海路東二巷的緒加立家中,聽他講述那段驚心動魄的難忘歲月。

榮譽證書

已是深秋,陽光卻依然明媚。初見緒加立時,他頭戴軍帽,身著軍服,胸戴軍功章,坐在院子裡一張乾淨整潔的躺椅上,手捧報紙,一旁的桌子上還放著冒著熱氣的茶杯。原來,聽聞記者前來採訪,緒加立早早就穿戴好引以為傲的「裝備」。明亮的陽光透過院子裡的窗戶照在他的面龐上,顯得他格外耀眼。

88歲高齡的緒加立

「1951年3月,我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當時我是懷揣『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決心去打仗的。」回憶起那段烽火歲月,緒加立的情緒有些激動。

毅然決然 成為一名志願軍戰士

1951年3月,當年只有19歲的緒加立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他從江蘇高郵到河北省邯鄲市王化鎮王化堡進行4個月的新兵集訓,之後便赴遼東省(現為遼寧省)鄭家屯進行專業炮兵訓練。

「那時我們在解放戰爭時繳獲的美式火炮裝備都被運到朝鮮前線,留給我們訓練的火炮是日本96式150榴炮彈。」緒加立記憶猶新,「鐵輪子笨重,運動和射擊時操作較繁瑣。」由於文化水平不高,緒加立充當的是三炮手,主要任務是裝填炮彈。「訓練強度很大,一天下來,兩隻胳膊都無法抬起,吃飯都很困難。」緒加立回憶道。

年輕時的緒加立

憑著年輕有靈氣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很快緒加立被補充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1師27團2營4連。「我們這個師是解放戰爭初期組建,並於1950年10月首批入朝作戰的部隊。」談到這,緒加立很是驕傲。此後,經過兩個多月的突擊訓練,緒加立初步掌握了基本射擊技術要領。

緒加立成為1950年10月首批入朝作戰的部隊中一員

緒加立說,進入朝鮮時,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剛結束,由於武器裝備等方面不如外國,損失非常慘重。當時情況十分複雜,每個志願軍戰士必須要在入朝前將個人照片、筆記本、書信等全部上繳,包括新兵所帶的「八一」軍徽的胸章、毛巾、水壺均去除,不留一絲解放軍的痕跡。儘管當時軍隊給養十分困難,但是沒有一個人叫苦,每個人都感到十分光榮。

驚心動魄 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比起很多在戰爭中受傷甚至長眠於朝鮮的志願軍戰友,我很幸運。一共有三次,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三次驚心動魄的場景。」儘管緒加立的聽力已不甚敏銳、身板不再挺拔、步履也已蹣跚,但他依然思路清晰,記憶力驚人,言談間神採飛揚。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後,戰線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當時緒加立參與挖坑道,「挖坑道很辛苦,不僅要專注『挖』,敵人還不斷地向我們洞口打炮。」緒加立說,當時他們都是白天打眼、裝炮、放炮,晚上向洞口外出土,坑道裡的炸藥煙排不出去,十分嗆人。

緒加立與北京炮校校友畢業合影

「這些都不算什麼,最危險的就是找啞彈。在尋找啞彈過程中,我們班為此還犧牲了3個戰友。」說到這裡時,緒加立眼睛開始發紅,那次是他和3個戰友在一個山溝裡找一枚敵機投下的啞彈,在初步確認不是定時炸彈後,大家都非常高興,紛紛說道從這枚啞彈上掏出來的炸藥夠用一段時間了。當時,天色已晚,大家決定第二天一起過來掏炸藥。第二天一早,緒加立起來時,發現3個戰友已與連長一道出發去掏彈了。班長告訴緒加立,人手夠了,讓他留下來做別的事情。「誰知沒過多久,報信的說炸彈響了,3死1傷。」緒加立說著忍不住留下了眼淚,「現場慘不忍睹,3個戰友全被炸飛。」

「啞彈事件」後,緒加立憑著年輕的衝勁、肩上的責任,帶著為戰友「復仇」的心態,沒有絲毫害怕,一直忙碌著掏彈。一天傍晚,正在山洞裡準備休息的緒加立突然聽到「嗖」的一聲,床鋪下鑽進一個東西,他立即用手一摸,是炮彈。「快跑,是炮彈。」緒加立趕緊召集山洞裡所有人,迅速離開山洞。就在大家跑出離山洞50米左右時候,炮彈連續爆炸,整個山洞面目全非。

緒加立北京炮兵學校畢業證

另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是一次搜山時,緒加立背著四枚手榴彈在樹叢裡鑽來鑽去,但是不知什麼時候其中一枚手榴彈蓋子開了,隨即青煙直冒,更可怕的是指環被套在了樹枝上,隨時都可能爆炸。就在此時,緒加立奮力撕下彈袋與背帶的結合部,將四枚手榴彈甩出去,半空中四枚手榴彈同時爆炸。「我的命真的是撿回來的。」緒加立感慨道。

敢打敢拼 榮立三等功

「敵軍如此攻擊我方,但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去作鬥爭。」緒加立告訴記者,因為「啞彈事件」後,上級不允許再挖坑道掏炸藥,但由於前方炸藥不夠用,後方雖運些炸藥,但還是供不應求,於是,所有人都在想辦法節省炸藥且要提高炸藥使用效率。

緒加立發揮聰明才智,根據槍、炮彈的原理,用尺把硬木棍子打進1米深的炮眼中間一段,在上面放進炸藥爆破。「效果還真的好,炸藥節省三分之二,大大提高了效率。」說到這裡,緒加立嘴角露出了微笑,「之後聽說,這個方法還推廣到全連、全團,而我因為這項改革,立了三等功,營政治幹事還將我的材料上報團政治處,除記功外又授予我全團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立功證書

1953年7月14日,由當時的副班長和小組長推薦,緒加立經過嚴格的考驗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那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是我政治生命的開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天。」緒加立深情地告訴記者。說著,緒加立走進房間,拿出他的所有寶貝。「你看,這張照片就是我剛入黨時的那年拍的,這張是我當時立功的證書。」在緒加立的寶貝裡,記者還看到他的立功獎狀、功勳章,上面濃縮了他的光輝歲月,是他一生的榮耀。

功勳章

數年徵戰,炮陣地轉移多少回,參加炮戰多少次,到底打了多少仗,緒加立已記不清了。緒加立告訴記者,之後,由於工作踏實,學習勤奮,加上不怕吃苦不怕累,他得到上級領導重視,在很短的時間內即任副班長、班長和連長等職。

1953年7月27日,韓戰結束。緒加立選擇留在朝鮮,幫助朝鮮恢復生產,重建家園。1955年年底,緒加立回國。據緒加立的兒子緒萬軍說,現在老父親還是喜歡看戰爭片,有時候看著看著還情不自禁地跟著劇中的音樂哼唱起來;遇到戰士受傷或犧牲的鏡頭,老爺子甚至會流下眼淚。緒加立告訴記者,他這一輩子活得很精彩,沒有遺憾。「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要上戰場。」

記者:趙妍東方 編輯:舟舟

相關焦點

  • 致敬「最可愛的人」!四位抗美援朝老兵回憶崢嶸歲月
    10月22日下午,蘇州姑蘇區滄浪街道西美社區幸福兵站的退伍老兵們,帶領蘇州市東大街小學校的少先隊員和轄區共建單位黨員共聚一堂,合唱《我的祖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致敬「最可愛的人」。
  • 九旬抗美援朝老兵尋找烈士家屬 銘記「最可愛的人」
    從朝鮮戰場到回到祖國,從23歲到90歲,為了這一瞬間,姚靜惦念了67年,等待了67年。  2020年10月20日,姚靜終於找到了她在朝鮮戰場上犧牲戰友李霽的妹妹李霖。相見的瞬間,兩雙布滿皺紋的手緊緊相握。  姚靜穿著綠色的舊軍裝,胸前戴滿了抗美援朝紀念獎章,微微低著頭,凝視著手裡的照片。照片中的李霽一頭短髮,繫著一條白色的圍巾,微微笑著,年輕而美好。
  • 尋訪最可愛的人丨抗美援朝老戰士趙子明:「朝鮮戰場上,我3次與死神...
    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到來之際,老年之聲特別推出專題系列——《尋訪最可愛的人》。感受英雄情懷,高唱英雄讚歌,向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志願軍老英雄們致敬!在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休所,記者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92歲抗美援朝老戰士趙子明。
  •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敬禮英雄《金剛川》《可愛的人》10.23
    單擊以獲取有關電影的詳細信息當時,抗美援朝攝影助理楊中耀老人特意帶來了前戰場上用過的茶杯,斑駁破損的痕跡是槍林彈雨戰場行進時留下的。「我的職責是保護攝影師,如果我的攝影師在戰場上被炸暈了,隨時準備好要候補上場。」《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也顯示了他們珍貴的圖像。
  • 信宜貴子:慰問抗美援朝老兵,致敬最可愛的人
    在2021年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1月12日,信宜市貴子鎮組成慰問團隊,對該鎮平民村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戰士劉政昌進行親切慰問。當日上午,由當地退伍老兵及愛心人士代表組成的慰問團隊40多人,在貴子鎮村有關領導的引領下,來到劉政昌的家中開展慰問活動,向老戰士致以崇高敬禮。
  • 重溫榮光 傳承信念——訪湖南抗美援朝老兵
    「我從不跟任何人去比,如果要比,我只跟那些抗美援朝犧牲的戰友比,當時他們才十八九歲,他們犧牲了,我還活著,還活到了90歲,滿足了。」王學智動情地說這些話時,不禁拍了拍自己的胸口。
  • 這艘軍艦上,7名官兵的祖輩是抗美援朝老兵!
    海軍新聞訊(張海龍 楊鴻軒 吉建城)10月26日,齊齊哈爾艦水兵餐廳座無虛席,該艦7名官兵講述自己祖輩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故事,這些老兵有的已經過世,有的「深藏功與名」,但他們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名官兵。
  •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致敬英雄 《金剛川》《最可愛的人》10.23上映
    原抗美援朝攝影隊攝影助理楊中耀老人將珍藏近70年的戰場茶杯帶到現場,動情講述背後故事,英雄王海上將女兒更特別出席,全場電影人起立致敬,掌聲經久不息。《金剛川》、《最可愛的人》已於今日攜手公映,《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英雄連》即將陸續上映,四部影片以接力的姿態為祖國和英雄們奉上屬於中國電影的一份致敬。
  • 致敬|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他們是北理工「最可愛的人」
    「我們的部隊,出國時有一萬兩千人,打了四次戰鬥,僅存四千人。」回憶起戰鬥的慘烈,張東林眼眶幾度溼潤。「在馬良山戰役中,我們身後就是平原,但一步不退。」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有190餘萬志願軍戰士赴朝作戰,其中有197000餘人永遠的將青春留在了朝鮮戰場上。
  • 抗美援朝老兵記憶|胡彥臣:國旗下珍藏的心聲
    歷史不能忘卻,精神代代相傳,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總臺央廣《國防時空》「軍旅人生」欄目推出系列節目《抗美援朝老兵記憶》,帶您走近曾經在朝鮮戰場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聽聽他們有過哪些難以忘懷的戰鬥經歷和故事?70年歲月變遷,那段戰爭歲月又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深刻影響?
  • 抗美援朝戰場機要譯電員,從密碼電報裡「認識」了英雄們
    16歲當兵,17歲入朝參戰,老兵方祖岐說,抗美援朝「是我接受戰爭洗禮、形成革命人生觀的起點,也是我成為合格軍人的起點」。在抗美援朝戰場,方祖岐作為一名機要譯電員,在「戰況簡報」中見證了邱少雲、孫佔元、黃繼光等戰鬥英雄的英勇事跡,感受到上甘嶺戰役的壯烈和志願軍官兵的英勇。
  • 「聽老兵講抗美援朝故事」戰火淬鍊——記抗美援朝老兵李耀清
    【聽老兵講抗美援朝故事】戰火淬鍊——記抗美援朝老兵李耀清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亞明我們的高射炮被炸爛了,汽車也被炸翻了……我眼睜睜地看到身邊的戰友犧牲。」炮彈一枚接著一枚在身邊爆炸,子彈雨點般從頭頂落下。「這並沒有讓我們退縮,依然繼續向戰場縱深挺進,頑強地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 鄒平抗美援朝老兵鄭永福:不成功便成仁
    談起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經歷的一切,9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鄭永福感慨萬千。鄭永福,鄒平市黛溪辦事處滕家村人,1924年12月出生,1949年1月入伍,1951年2月28日入朝,1954年回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大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1949年鄭永福主動要求入伍,讓自己的弟弟在家照顧年邁的父母和祖父母。鄭永福入伍後跟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到江蘇省、湖北省、貴州省、雲南省等地方。
  • 「我是抗美援朝戰士」李同成:穿越火線的運輸兵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撫今追昔,那些為光榮與夢想激情燃燒的革命前輩越發令人敬佩,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銘記這段歷史。今天讓我們走近一位96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同成,來聽聽他講述戰場上的難忘歲月。
  • 常德93歲抗美援朝老兵胡楚進:零下30度,血戰長津湖
    10月初,記者來到位於常德市武陵區蘆荻山鄉玉帶橋村的抗美援朝老兵胡楚進家中,與這位93歲的老人一道回憶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1950年的冬天,胡楚進跟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27軍81師入朝參戰。 好多人腳趾凍掉、耳朵凍得流膿。」胡楚進所在部隊按照原來部署,向長津湖地區開進,晝伏夜行,寒冷製造了極大的麻煩。戰士們踏著厚厚的雪頂著寒風急行軍,沒有喝過一口熱水,餓了就啃兩個凍硬的土豆。有人因疲勞休息,坐下就再未起來。
  • 抗美援朝老兵講述上甘嶺戰鬥經歷,敵人的炮彈像蝗蟲一樣鋪天蓋地
    今年91歲的黃登忠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倩 通訊員帥瑜 呂濤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打響了在朝鮮戰場上的首戰,這一天也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在湖北谷城,91歲的老兵黃登忠,講述了自己在上甘嶺戰役中的難忘經歷。
  • 【抗美援朝老兵尋訪錄之一】——鹽山縣王復娥村王金榮
    【抗美援朝老兵尋訪錄之一】——鹽山縣王復娥村王金榮 【誦讀:心語姐姐】 【採訪抗美援朝老兵王金榮老人。】
  • 「再選一百次,我還是會去朝鮮」——重慶老兵塗伯毅的故事
    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始建於1951年,先後集中供養了2800多名傷殘軍人,其中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約2200人。2019年,該院被表彰為「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範單位」。「這不是我一個人寫的信,這是所有抗美援朝老兵的心聲!」談及收到總書記回信一事,塗伯毅仍舊沉浸在巨大的喜悅與鼓舞之中。「為啥子要寫這封信?你聽我慢慢擺!」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筆墨勁旅」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除了真槍實彈與敵殊死搏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外,還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隊伍——新聞工作者。在槍林彈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他們以筆為槍,鼓舞士氣,打擊敵人,鑄就了新聞史上不朽的篇章。 赴前線去採訪 「要不是我積極爭取,差點上不了前線。」原第27軍《勝利報》編輯沉冰回憶道。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決策後,第27軍立即北上待命。
  • 聽老兵講故事、看抗美援朝紀錄片,辦歷史手抄報...這堂主題班會讓...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實習生  張力  文/圖/視頻「我不怕死去,只怕這段歷史被後人所遺忘。作為一個老兵,我自己在慢慢凋零,但一代老兵的榮光,永不凋零。」——抗美援朝老兵向榮川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