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廖凡、桂綸鎂主演的電影《白日焰火》中,我們可以看到國產懸疑劇的成熟。
這讓我想起鄧超、段奕宏,《烈日灼心》,佟大為,《冰河追兇》主演秦昊、郝蕾和《浮城謎事》主演鄧超、段奕宏和秦昊、郝蕾主演的電影倫理。
《白日焰火》簡介
在影片的開頭,是碎屍出現在煤堆裡的情節,根據現場留下的文件,死者是梁志願者王學兵飾演。
後來,廖凡飾演的警官張自力開始尋找兇手,他在一次任務中受傷住院,後來去了一家工廠做保安。因為和妻子離婚,他很孤獨,所以他想找點事做,開始調查這個案子。他經常光顧梁和他的情人吳志貞(桂綸鎂飾演)的乾洗店,希望能找到線索。
最後,經過他的調查,發現梁志軍沒有死亡,當時,死者只是一家名為白日焰火的酒吧的老闆。酒吧老闆最初在乾洗店弄壞了一件值錢的衣服,吳志貞付不起他的衣服,他趁機勒索吳志貞並強迫她死,最後,他被吳志貞殺死了。於是,吳志貞讓她丈夫梁把酒吧男招待的屍體放進一輛運煤卡車裡,讓他消失。
在電影的結尾,真相大白,吳志貞才是真正的兇手,張自力在樓頂燃放煙花,看到吳志貞後,他感到有點安慰。
懸疑劇套路
從電影《白日焰火》,結合文章開頭提到的幾部電影,似乎可以看出國產懸疑劇的套路,我們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第一階段:兇案現場+沮喪的警察,兩條線索走到一起
一條線索是人們找到兇案現場,開始報警,警察到達,開始調查,並鎖定犯罪嫌疑人。一個線索是,警察遇到生活變化,或情緒問題,並開始變得沮喪和沮喪。
在電影《白日焰火》中,廖凡飾演的警察張自力因為和妻子離婚而變得有些易怒和不穩定。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張子力喝醉後騎著摩託車回家,在路上摔倒躺在路上。摩託車被過路人騎走了,他哭了大力躺在那裡無力無助。
這似乎和他的情感經歷有著同樣的道德意義,當他送妻子走的時候,他竭力想留住她,另一方面,他看著她坐在離他很遠的火車上,茫然地盯著她。同樣的內容,同樣的內涵。
相同的內容或多或少地顯示在電影中,例如《冰河追兇》、《浮城謎事》、《烈日灼心》。
第二階段:警方跟隨犯罪嫌疑人+另一次犯罪嫌疑人行動,情節顛倒
進入第二階段後,張自力開始跟蹤犯罪嫌疑人,他先是追蹤了吳志貞,後來又找到了梁志軍,並追蹤他發現了拋屍的秘密,這時,他和觀眾會認為梁志軍才是真正的兇手。
然而這只是一個謎,雖然梁志軍殺死了兩個追趕吳志貞的人,但一開始殺死酒吧老闆的不是梁志軍,而是吳志貞。
此時,劇情開始出現逆轉,隨著觀眾對人物內心的不斷挖掘。
在電影《冰河追兇》中,有相同的內容,警方找到韓明後,當大家都認為兇手就是他時,其實真正的兇手是李永勝,而且情節也顛倒了。
第三階段:警方發現了犯罪嫌疑人的秘密,最終找到了真相
志軍死後,很多人認為他就是殺害酒吧老闆的兇手,認為案件已經結束。由於梁志願軍已經死亡,因此沒有死亡證據,如果沒有人調查,事情就到此為止。
然而張自力發現還有一些疑問,於是他在洗衣房裡找到了值錢的衣服,拿著他去找主人,最後找到了吧檯白日焰火。從老闆的妻子那裡得知了這個秘密。
因此他找到了主人公吳志貞的秘密,並找到了真相,故事到此結束。
在電影《冰河追兇》中,這個隱藏的秘密終於被發現了,並且揭露了當年的一件往事。
光影的獨特效果
俗話說,作家用筆寫作,攝影師用光作畫。
在國內懸疑劇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套路,光線的運用也非常重要。如果能用得好,會給影片加分不少。
一是他能反映人物的內在矛盾和衝突。
在電影《白日焰火》中,光影始終遵循著情節的節奏和節奏,這不僅揭示了人物內心的衝突,而且更好地表現揭示了人物複雜的情感和徘徊於虛實之間的內心心理。
例如,張自力和吳志貞在車裡互相交談,光線非常自然和巧妙。兩人的特寫總是伴隨著波光粼粼、搖曳不定的光線,似乎透露出人物內心的掙扎和衝突。
二是能反映時空和場景的自由變換。
在電影《白日焰火》中,無論是澡堂、理髮店、洗衣店、出租屋、早餐店等,都使用了一種真實而簡單的場景,表現不僅面對人們的內心和現實,而且還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暢快。
例如,張自力和吳志貞對摩天輪的鏡頭和光線在場景中的應用直接直面人們的心靈,仿佛人物在呼吸中能感受到感受到的壓抑和壓抑感。
在電影《浮城謎事》中,有相同的鏡頭,雖然是手持式攝影,但他也可以動搖、躲避和迴避感受到人物的靈魂、情緒和欲望。
東方人倫理的解讀與認知
在以《白日焰火》為代表的國內懸疑劇中,總有一個深刻而嚴肅的內核,那就是東方人倫理的探索與思考。
第一個是鍵表現字符靈魂的救贖。
優秀的國產懸疑劇犯罪嫌疑人常常有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痛苦,也許他們從小就經歷過不堪回首,或者他們經歷過情感的變化和背叛,在他們心中,犯罪嫌疑人種下了一粒種子,最終成為復仇的果實。
在《白日焰火》,吳志貞是一個悲劇人物,她一直處於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是酒保的敲詐和永不滿足,還是洗衣店老闆利用她佔便宜,還是她丈夫梁志軍對她的控制,而張子莉對她的愛慕的追求也有其自身的目的。
這個人物形象非常生動具體,她總是想自救自救,最後,她看到了白天放的煙花,她終於露出了一絲笑容。此時此刻,她似乎得到了救贖。
二是讓觀眾感受到人物的悸動和掙扎。
在優秀的國產懸疑劇中,電影往往讓觀眾參與,逐漸感受到主人公痛苦來源,並在一定程度上,能喚起觀眾的心靈,激發內心的同情和理解。
這似乎把人物從外到內層層剝離,讓觀眾能聽到他們落地、慢慢破碎的聲音。
在電影《白日焰火》中,從電影一開始,總有一種壓抑的情緒,這浮躁不安的情感,人物心理和人格的掙扎感,以及支離破碎的情感生活,始終伴隨著觀眾,前面越是壓抑,釋放就越大。
最後,看似荒誕的情節,屋頂燃放煙花的場景,成為影片最絢麗的綻放,觀眾的心終於得到釋放和解放。
思考與發展
馬斯洛曾經說過,我們被迫在創傷心理體驗中實現自我成熟,而不是自願的。
他給人物心理帶來的是懸念感和壓抑感。
隨著《白日焰火》等懸疑電影的出現,這種模式也讓人們看到了他的公式和局限性,一方面,這種模式易於模仿,並且經常改變不同的場景,如雪、沙漠、森林、草原、礦山等,或改變不同的人和物的心理,如從小缺乏愛情、情感背叛、社會不公等,或設置不同的故事場景容易被模仿和應用。
另一方面,影片表達主題的深度和厚度的探索仍有進步空間,需要不斷拓展和更新,深挖,聚焦人物層次感的內在矛盾,探索人性的複雜性和深刻性。
可以說,以《白日焰火》為標誌,國內懸疑劇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除了鏡頭的唯美、人物的豐滿和情節的驚險之外,我們還需要餘音繞梁的魅力。相信未來國內懸疑劇會越來越好,期待會看到更多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