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幾部之前的獲獎電影,其中2014年的《白日焰火》,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故事結構,都算是上乘之作。
電影也因此獲得獎項無數,尤其是德國柏林電影節,榮獲最佳影片金熊獎,廖凡憑此片獲得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但是國內上映後票房並不理想,總計一億多一點。
是什麼原因造成口碑好票房不理想的結果?
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但是電影裡的善惡界定過於模糊。
主要的問題是,看到結尾還是不明白男女主角,張自力(廖凡)和吳志貞(桂綸鎂),他們究竟算是好人還是壞人。
1、說張自力是好人,但他卻「出賣」了相愛的吳志貞,痛苦的舞蹈和白天的煙花,說明他對於自己選擇「出賣」吳志貞是有愧疚的。正義到來是必須的,但是張自力如何確認真兇就是吳志貞呢?電影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
2、說吳志貞是壞人,她將殺害酒吧老闆的罪責自己扛了。但即使她有殺人的動機,那在眾目睽睽之下將他的骨灰,埋在洗衣店門口的大樹下,就沒有更合理的解釋。另外沒有丈夫梁志軍(王學兵)過磅員工作的便利,屍身是如何送到數量眾多的運煤車。
兩個協助的司機,在髮廊的槍戰也就跟本案沒有太多關係了。
但吳志貞還是認罪了,理由即使是張自力的「出賣」,劇情交代過於模糊,有點雲山霧罩的感覺。
二、電影中人物處境的不解。
1、吳志貞在洗衣店工作,老闆不斷對她的騷擾。雖然電影只有一場戲,但是從吳志貞的表現和老闆的癖好來看,這種騷擾應該不止一次兩次。但吳志貞竟然在這裡工作了至少五年以上。
電影給出了明確的解釋,就是老闆沒有被吳志貞的丈夫梁志軍殺害,是因為老闆是性無能。
這個解釋難免有些牽強,梁志軍為了吳志貞可以犧牲自己的一輩子,那他是如何讓妻子忍受老闆這種變態的行為?劇情沒有說明。
2、梁志軍在殺害了刑警小王之後,他主動留了一張公交車的車牌號,是想引張自力上鉤。但是他們跟蹤與反跟蹤的交代,也是模糊不清。
有點梁志軍故意讓張自力看到的感覺,以往的狡猾異常的梁志軍變得行動有些笨拙。
跟蹤張自力失敗,梁志軍依舊在白天處理了屍身,而看到這一切的張自力又沒有及時報警,而是躲在一旁眼睜睜地看著梁志軍的車開走。再說服吳志貞協助,在夜裡進行了圍捕,並且在居民區發生了槍戰。
三、懸疑感十足,但反轉的無力。
電影用紀錄片的風格,敘事節奏緩慢。在一層層迷霧撥開的時候,往往又陷入對人物的不解。隱晦的劇情表達,始終在猜測人物的動機。比如吳志貞,好像根本沒有動機,只是逆來順受地接受一個個謎團的解開。
四、演員的表演。
1、張自力的扮演者廖凡。表演的確夠水準,但人物性格特點又不是很清晰。每次行動的理由和結果都像是追趕和逃避的矛盾體。內心的糾葛也相對單一,沒有更多的情緒表達。愛的不熱烈,恨的不堅決。也許這正是導演和電影風格的要求,但是觀眾會覺得演得不過癮。
2、吳志貞的扮演者桂綸鎂。從始至終一個表情,一副愛答不理與世無爭的狀態。大橋上跟廖凡的那場吵架戲,算是整部電影裡桂綸鎂僅有的「激情戲」。無助和厭世的狀態,沒有更有力的劇情推動,看久了就會有「審美疲勞」的厭倦。
《白日焰火》是懸疑劇情片。導演一再強調用平和真實的劇情,來梳理關於人性善惡的反思。但是又好像跳脫了真實的人物感受,讓原本可以更精彩的懸疑感,人物情感碰撞,猶如一記重拳打在棉花上綿軟無力。這樣的處理也讓電影看上去高大上,實際上卻是沉悶和憋屈的結果。
所以《白日焰火》只適合細細品味,而不適合尋求快感的商業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