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2020上海書展將如期而至。據「書香上海」消息,自7月18日起至本屆書展開幕,「書香上海」將推出「2020上海書展社長、總編輯薦書」專欄,邀請各出版單位負責人向書迷們推薦本單位亮相書展的新書好書。歡迎來看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張黎明推薦十種好書。
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張黎明
《許子東細讀張愛玲》
許子東 北京大學出版社
聚焦張愛玲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及其特殊的家世、經歷,分析張愛玲與「五四」啟蒙文學以及以張恨水為代表的通俗文學在主題、風格、敘事視角與模式、題材、結構方式、語言特徵、文學意象、文學觀等方面的同與不同,在作家作品比較與文學史意義這樣兩條線上,定位張愛玲作品的價值。以對張愛玲作品的文本細讀為中心,但又區別於瑞恰慈開創的新批評式文本細讀之困於語義分析,它既有中國傳統的知人論世,又不難尋出西方結構主義、原型批評、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意象象徵、殖民主義、接受美學等文學理論的影子,小文本背後有大的文學史觀,堪稱文學批評的典範之作,重建了文本細讀這一文學批評寫作的新範式。
《詩論紅樓夢》
歐麗娟 北京大學出版社
「韻散相間「為中國傳統小說之特點,所謂「狀以駢麗、證以詩歌「的寫法,可以說是從唐傳奇小說開始便縱貫歷代小說的形式特徵。置身於此一淵源流長的歷史傳統中,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表面上也承襲了此一特有套式,因而全書處處點染詩筆而吟詠不輟,根據統計,曹雪芹前八十回原作,共有詩、詞、曲、賦、聯句、謎語一百九十首,穿插在世情變換、離合悲歡的複雜情節中。《詩論紅樓夢》全面系統地闡述《紅樓夢》詩歌理論與詩歌藝術,在論述時往往置諸於整個詩歌歷史發展的框架中來展開,因此能夠探測到中國抒情傳統的縱橫面。
《唐詩的多維世界》
歐麗娟 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詩的多維視野》收錄歐麗娟歷年來的學術研究代表文章,多維度解讀王維、李白、杜甫、李賀、李商隱、王勃等詩人以及唐詩中的關鍵意象,尋幽探勝於唐代大詩人組成的具體而微的心靈世界,見證唐詩藝術發展變化的內在消息與外在軌跡。作者在古典文學的學統脈絡中推進相關研究,以西方文學理論作為補充,甚至大膽作為框架,既見證唐詩藝術發展變化的內在消息與外在軌跡,也更能尋繹出唐詩的世界文學之意義。
《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的中國產業升級》
趙昌文 許召元 等 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從歷史經驗、客觀基礎、信念及制度多個維度,研究了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及目前變化、產業政策與產能過剩、殭屍企業退出與產業升級、企業結構升級與價值鏈升級、產品空間與質量升級、平臺經濟、分享經濟,以及金融與產業升級八個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國抓住新工業革命機遇,推進產業升級的優勢、挑戰和路徑選擇。本書適合對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以及其他對產業經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閱讀。
《5G重構未來》
陸建東 北京大學出版社
被讚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基石」的 5G 如今儼然已成風口。回望通信網絡的發展,可以大膽預測,正如以往 3G 帶我們進入語音時代、4G 帶我們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一樣,5G 必然會帶我們進入「萬物互聯」的新紀元。本書對 5G 核心技術、結構基礎、全球格局等進行了系統的介紹,並從未來5G 有可能帶來的社會改變、機遇與挑戰入手,立足行業、組織與國家三大層面,具體地梳理了這一新通信技術的發展有可能引發的變化。對於 5G 技術及其帶來的一切,本書提供了可供讀者參考與設想的新方向。
《病毒博物館》
瑪麗蓮·魯辛克 北京大學出版社
如果沒有病毒,就不會有人類,也不會有其他物種。有些病毒是病原體,不僅感染人類,還感染植物、動物、原生生物、細菌和古菌。但是,有些病毒對宿主是有益的。《病毒博物館》通過340餘幅高清電鏡彩圖和示意圖,詳細介紹了全球101種與人類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病毒及其變異種,展現了病毒神奇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揭示了病毒驚人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以及它們對地球生命、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巨大影響。
《十萬年後的地球》
寇特·史塔格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必然趨勢。但我們中很少有人會問:「全球氣候變暖之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本書援引大量最新、最具爆炸性的科學研究成果,帶領公眾去探索十萬年後地球的生態環境,並澄清了與氣候變暖相關的重大環境趨勢。
《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
姚洋,〔美〕杜大偉(David Dollar),黃益平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未來30年,中國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進程中將會面臨的挑戰。分15個主題分別考察了中國經濟的不同部門或不同方面可能將經歷的轉變。作者嘗試回答三個問題:什麼因素促成了過去40年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中國經濟在進一步崛起的過程中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政府應該採取一些什麼樣的政策與策略以保障中國平穩地走向世界經濟強國?本書適合對中國未來發展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尤其適合各級政府管理人員、金融機構與企業的政策分析相關從業人員閱讀。
《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
陳平原 北京大學出版社
《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是陳平原「學術史研究三部曲」之一。人文學本身帶有很強的修辭意味。談論人文學的修辭學,不妨先從述學文體說起,因這既牽涉到學術訓練、表達能力,更根源於文化心態。不管是賡續傳統,還是譯述西學,如何彌合自身文體與論述對象之間的縫隙,都是一個必須直面的難題。本書談論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主要是談在中外新舊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中國學者如何建立「表達」的立場、方式與邊界。
《你的旅行,必須有點味道》
黃元琪 北京大學出版社
隨著交通的日益便利, 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也越發頻繁,「身體與心靈必須有一個在路上」的觀點逐漸深入人心。本書記錄了作者在中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西班牙、突尼西亞、義大利、法國、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旅行故事,並用優美的文字與溫暖的圖片將各地的傳統美食、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旅途見聞結合後呈現給讀者。本書集遊記、美食、攝影為一體。如果你對旅行、對世界各地的美食與風土人情感興趣,閱讀此書會帶給你愉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