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們比學習更突出更耀眼的能力,果然我的學生最好!」
這是一位高中班主任表揚學生時說的一句話。
原來,陝西某中學要組織活動,給學生們安排了一次打掃任務。
為了把任務完成好,高一6班的學生們分工合作,不僅將教室裡的角角落落和桌椅擦乾淨,還將教室外的地面進行了清理。
恰好這一幕被班主任白老師拍了下來,他告訴學生們差不多就可以了。
但學生們說:一定讓學校和同學看到他們的認真負責。
白老師聽了深受感動,隨即寫下了500字的小作文誇獎學生。
在作文中,白老師表示:孩子們的舉動值得他為這個班級付出與努力。
因為短短兩個月娃娃們就已經這麼注重班級形象,以班級的榮譽為己任。
一個人能力的體現不止在學習上,一個人的優秀品質也不是學習好能體現的。
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態度和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是啊,孩子們除了學習,更應該注重品德的培養,還有突出的能力與個性。
這些,都是孩子成功路上的助推器和敲門磚。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學習的確是要重視的,因為成績好意味著將來選擇會更多。
只是不要忘了,比起學習還有這四樣東西更重要,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更有出息。
擁有好人品,孩子受益一生
前段時間,2016級學生努某某,終於「不負眾望」地被浙江大學開除了學籍。
除了備受爭議的「QJ未遂」之外,還有很多女生爆料:自己在不同場合曾遭到努某某的猥褻。
更有其高中同學說:努某某曾因為違犯學校紀律被開除,最後以少數民族的身份進入大學學習。
不難理解為什麼網友質疑他既然是貧困生,還拿著學校的補助玩攝影,而且經常出入酒吧,生活奢侈。
拿到大學入場券,不代表你的人品也能跟著學歷水漲船高。
白巖松說:「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如果人品不好,即使學歷再高,也難以成為優秀的人。
即使是得到最輕的處分和最輕的罪行,但這個汙點已經永遠計入他的人生檔案。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才無德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
無論孩子是哪個「品」,都將伴隨他的一生。
父母將人品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才能確保孩子不至於成為次品、廢品和危險品,進入社會以後不被淘汰。
擁有愛心,內心更有力量
最近,被一個視頻感動了。
一個男孩放學時穿了一件破了的校服回家,媽媽問其原因,男孩道出了實情。
原來,男孩看見同桌的校服破了,就故意穿錯讓媽媽幫忙洗乾淨縫好。
只因為他知道同桌生活在單親家庭,沒有媽媽。
這麼小的孩子就這麼有愛心,將來也會換位思考、體諒別人。
這樣的孩子,也更容易成功。
正如網友說的:骨子裡透露出的善良,善良的孩子運氣都不會差。
男孩的媽媽也評價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名列前茅,但是心地卻很善良。
是啊,人品比成績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千萬不要輕易丟掉。
「知心姐姐」盧勤說:愛心決定快樂,付出才會富有。
對於孩子來說,有愛心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品質,也是長大後有出息的表現。
媒體曾報導過一個8歲女孩時志茹的故事,她利用參演話劇的收入資助了4名大學生。
她的媽媽說:「誰說窮人的孩子不可以獻愛心呢?大的做不了,就從小的做起。」
在德國,孩子出生後父母最需要做的就兩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學會自立,二是教育孩子從小就要有愛心。
貫穿成長過程的愛心教育,將會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擁有大智慧,才是真正的聰明
熱播劇《二十不惑》裡,姜小果初入職場時是個愛耍小聰明的典型。
那時她是大四學生,面臨畢業,忙著發簡歷找工作。
在一次招聘中,雖然她被公司老總直接淘汰,但因為執著打動了老總,最後被公司錄用了。
此時,沒有背景和資源的姜小果應該把精力放在努力工作上,但她耍起了小聰明。
新人分組,姜小果與一個北大研究生換了抽籤結果,去了有兩個北大土著女生的組。
兩個北大女生都想當組長,卻被姜小果搶了先,因為她謊稱與老總關係匪淺。
職場裡總少不了明爭暗鬥,作為職場新人的姜小果,自然成了很多人拉攏的對象,其中就有小榮姐與朱迪。
姜小果兩邊都不得罪,與朱迪手挽手吃飯,轉頭卻與小榮姐一起吃生日蛋糕。
後來,她聽說帶她的總監懷孕了,加上她認為只有自己在做無用功,於是漸生怨恨,自作主張將總監要求查看的幾百封郵件刪掉了一半。
她以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可是她這些小聰明,都被老總看在眼裡。
老總將她叫到辦公室,說了如下的話:
作為員工:如果發現自己的工作和別人不同,先別抱怨;
第二,不管什麼工作,你首先要看得起他,才能把它做好。
第三,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在吹牛和討好沒用的人上,不如先看看自己手上能做什麼。
對於耍小聰明的人,雖然可能有人包容,但不招人喜歡。
就像老總說的:我喜歡聰明的人,但我討厭自作聰明的人。
愛耍小聰明的人,只會讓你有短暫的收益,時間越長越會被套牢。
電影《飛馳人生》裡,張馳談起他必勝的絕招時說:絕招只有兩個字「奉獻」,就是把你的全部奉獻給你所熱愛的一切。
你並不是徵服了這片土地,你只是戰勝了你的對手。」
「巴音布魯克,1462道彎,109公裡。耍小聰明,贏得了一百米,贏不了一百公裡。」
他為了賽道努力付出,他每天在腦海裡開二十遍,五年三萬六千多遍,記住了每一個彎道。
真正有智慧的人,把聰明用在了刀刃上。
愛耍小聰明的人,算計的是眼前,失去的是長遠的利益。
愛耍小聰明的人,算計的是朋友,失去的是人心。
愛耍小聰明的人,才往往是最笨的人。
網絡作家顏涼雨在《謹然記》裡說:「聰明可太多了。有小聰明,有大智慧,有誅心計,有濟世方,人心有多少種,聰明就是多少種。」
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就看你選擇什麼樣的聰明。
選對了聰明,孩子將來的路會越走越順。
「輸得起」比 「如何贏」更重要
在廣東汕頭舉行的「小車神」兒童平衡車全國比賽上,發生了感人的一幕。
一個6歲男孩球球在半決賽剛開始時摔倒在地,本想繼續比賽,無奈車被卡住。
球球丟下車子跑向賽場,一路上邊跑邊哭。
當工作人員將車調整好交給球球後,球球也沒放棄,繼續追趕。
雖然最後失去了晉級的機會,球球很沮喪,但他並沒有大哭大鬧,還繼續看其他小朋友比賽,參加了之後的團體賽。
輸得起的孩子,會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的失敗,不會因為一次的挫折就怨天尤人,從而一蹶不振。
只有輸得起,才更容易贏。
劉震雲說過:「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就便是輸家。」
很多人的失敗,往往緣於「輸不起」。
輸不起的人,喜歡自怨自艾,不能從牛角尖中鑽出來。
輸不起的人,通常都缺乏穩定的心態。
輸不起的人,只在意結果,不享受過程。
人越輸不起,越難真正進入狀態,於是表現得更加焦慮,從而陷入一個死循環。
哈佛大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說:鼓勵孩子失敗,比助推孩子成功更有意義。
父母只有教會孩子承受失敗帶來的後果,然後學會消化,孩子才能有再出發的勇氣。
可以不服輸,不要輸不起。
有時候輸得起的心態,恰恰會成為贏的籌碼。
中醫裡有四個診療方法:望聞問切。
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
這個方法,同樣適用父母教育孩子。
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及時發現孩子不好的苗頭,確定問題所在。
問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學會與孩子共情,有針對性的解決孩子的問題。
父母教育,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
第一步走得正確,接下來的路才不容易歪。
地基打得牢,高樓大廈才不會塌。
希望父母也能以身作則,給孩子好的品質,孩子才能更有出息。
撰稿: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