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註:自疫情期間衛生事件發生以來,中國電影市場被按下「暫停鍵」,至今已有半年之久。影院停業意味著整個影視行業的停擺,而影院合法復工無疑是影視產業的一劑強心劑。
7月16日,國家電影局下發了《關於在衛生事件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有序推進電影院恢復開放的通知》,表示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於7月20日有序恢復開放營業。中高風險地區暫不開放營業。
截止到目前,全國前60大票倉城市中,已有33個城市陸續有影院復工,包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重慶、杭州、蘇州、南京、長沙、天津、寧波、佛山、無錫、青島、昆明、溫州、南寧、哈爾濱、濟南、南通、常州、金華、貴陽、嘉興、惠州、紹興、台州、徐州、鹽城、濰坊、湖州、泰州、呼和浩特。
影院「重啟」,新片和老片都有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止7月20日17點,全國影院復工首日票房達到322.2萬。
據顯示,在復工第一天上映的新片《第一次的離別》以111萬票房領跑,在有關部門公布低風險地區電影院可以開門後,影片方就第一時間宣布了定檔時間。
該片以新疆男孩艾薩的生活為線索,講述他和青梅竹馬的好友凱麗之間動人的童年故事,以及他與母親感人至深的感情。影片圍繞「愛」與「離別」展開故事情節,為觀眾揭示了有別於都市生活的「悲歡離合」。
20日影院復工首日上映的新片中,除了《第一次的離別》,還有紀錄片《璀璨薪火》和國產動作片《搏擊者》。其他上映的電影均為重映,有《美人魚》《戰狼2》《大魚海棠》《捉妖記》《哪吒之魔童降世》《超時空同居》《夏洛特煩惱》《白蛇:緣起》《誤殺》《狼圖騰》《尋夢環遊記》《十二生肖》《中國合伙人》等。
相比本周一的「試探性復工」,真正有票房預期的還是周五影院——24日將有兩部好萊塢電影在國內首映,以及《瘋狂動物城》的重映。兩部首映新片中,《多力特的奇幻冒險》是小羅伯特·唐尼「退役」鋼鐵俠後出演的奇幻喜劇,在北美今年1月17日上映。
範·迪賽爾主演的動作片《喋血戰士》則是3月13日疫情在北美暴發前上映過,如今在中國上映倒是趕上暑假檔。不過這兩部好萊塢電影的外媒口碑都不理想,且線上資源早已流出。
此外,國產動畫《妙先生》定檔下周五(7月31日)上映,這部作品與口碑動畫《大護法》同源,原定於去年底上映,也是因疫情撤檔。類似遭遇的還有《小婦人》《急先鋒》等同樣被疫情耽擱的新片,雖未公布確定檔期,但已放出「復活海報」,提前積攢人氣。而《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蕎麥瘋長》等原定2月14日情人節上映的愛情片,則瞄準「中國情人節——七夕檔」,提前為8月25日的上映預熱。《誤殺》等去年佳作,片方更是爭取到密匙延期,方便影院重新排片於今日重映。
剛開始復工為了吸引觀眾,很多影院的復映老片都是超低價售票。據淘票票購票平臺顯示,7月17日17時40分,成都某影院售出全國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張電影票,該場上映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了吸引觀眾重回影院,這家電影院甚至打出低價促銷策略——每張3.1元的網絡票價,影院實際分到的收入只有0.1元,165張票全部售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特殊情況下的復映,將不再按照以往票房分帳慣例。
大片尚未回歸,影院艱難重啟
7月20日起,電影院逐步復工,這是電影界人士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但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多數影院還難以在7月20日真正復工。原因之一是電影院屬多頭管理,國家電影局同意復工後,還需所在地的有關部門同意。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首都電影院副總經理於超稱,截至7月19日下午4:00,尚在等待北京市電影局的復工通知。對於接到通知後將要走的流程,他稱正在摸索,「目前各地不太一樣,還沒有一個標準的流程給到我們,可能有的地方需要報批,有的地方只需要報備一下。」多位河南省、陝西省的院線經理也表示,他們尚在等待其所在省份電影局允許復工的文件。
除了等待政府有關部門的復工文件外,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發布的《電影放映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提出了具體要求:未戴口罩和體溫37.3度以上者不得進入;實行交叉隔座售票,保證陌生觀眾間距1米以上;每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電影放映場所原則上不售賣零食和飲料,影廳內原則上禁止飲食。
一方面,由於上座率的限制,影院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會被壓縮,一些影院由於商業考量,可能選擇暫不開業。
萬達影業負責影院拓展的一名工作人員算了一筆帳:一場100人廳的放映,至少要有15位觀眾才能盈虧平衡。「復工前期很難賺錢,更多是在賠錢試探市場。大的院線集團相對負擔得起,一些小型影院,出於成本考量,可能會主動暫緩營業。」
另一方面,由於消殺工作的額外支出,影院對於開業其實是喜憂參半。
據澎湃新聞報導,一家影院的運營經理方芳聽聞電影院開業通知後表示:「復工後,我們精力和資金支出都會比原來更多,但是收入可能會更小,所以很多同行都說挺害怕復工的。重新回歸這個崗位,比我當時開業時,整個影城從0到1還要難,現在是從負數到0。」
此外,優質新片的回歸和觀影熱情的恢復,是影院復業之初的最大困難。
據《環球時報》報導,《第一次的離別》出品人吳飛躍表示,從出品方角度來看,有些片方尤其是投資巨大的商業大片會擔憂進影院的觀眾不夠多,這不難理解,因為意味著巨大的票房風險。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足夠多有吸引力的新片上映,觀影熱情很難被迅速調動,由此一來,重建觀影信心就需要更長時間。「從影院角度來看,如果沒有新片、觀眾稀少,復業後的影院恐怕將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
距電影市場真正全面恢復或需要數月時間
截至7月20日,國內的影院已關閉179天。
停業的半年間,國內電影院行業曾有一次短暫復工。根據貓眼數據,今年3月22日,新疆、內蒙古、四川、福建等地的523家影院復工,但票房慘澹,總票房僅為4.14萬元,平均每家79元。五天之後,國家電影局發布緊急通知:所有影院暫不復工,已復工的影院立即暫停營業。
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出具的《電影院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電影院在疫情中受到嚴重的衝擊。 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總票房22.38億元人民幣,同比2019年下降88%。調研數據顯示,2000座以上規模影院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規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規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規模影院受創程度最大。
受訪的187家影院今年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為34.45萬元,平均運營成本為117.9萬元,從2月起開始入不敷出。截至5月底,47%影院的現金流告急,42%影院可能面臨淘汰。
上述報告顯示,受訪的187家影院,平均每家專職員工15.4人,兼職員工7.5人。3月底,已有20%的影院進行了裁員。裁員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規模的影城。裁員影院中,2019年新開業的影城有7家,佔受訪樣本中新開業影城的29%。另有12%的影院表示正在進行薪酬調整,不排除後期裁員的可能。
儘管疫情期間部分影院的員工均有流失,但不一定會進行新的招聘。據澎湃新聞報導,方芳表示:「停業期間員工是有流失的,暫時不會進行新的招聘。原因有二,其一目前影院狀況攻苦茹酸,經濟上也是非常的困難,無法支撐飽負荷的人員工資費用。其二,疫情後電影市場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靜默期,再加上上座率不得超過30%的要求下,現有能返崗人員也能完成時下的工作內容。」
方芳認為:「我覺得電影市場的恢復會分幾個點來進行。首先第一個就是大片,大片上映的時候會有一個小高峰,但是大片的數量還是有限的。然後第二個點就是節假日的話,十一國慶檔的時候。但是我覺得真正恢復到正常以往的水平的話,至少到春節的那是明年春節了。但是具體還是和下半年年底疫情的情況相關。」
(鈦媒體編輯楓葉綜合自澎湃新聞、中國新聞周刊、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