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皆有一死」
——盤點《權力的遊戲》經典死亡場景
看過《權力的遊戲》的觀眾沒有不不知道「凡人皆有一死」這句話的,這是這部劇中最有名的臺詞也是最經典的語言,這句話不僅僅是寫出了一個現實,更為重要的是這句話也是這部劇的主題。如果說這部劇表面上是虛構的一個世界的故事,深處實際上是對真實的反映,那麼這句話也是至理名言。觀眾熟知這句話,還不僅僅是因為如此,觀眾熟知這句話並張口就說這句話,實際上既是對劇中人物的同情,也是對命運的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還有一層那就是,每當有一個觀眾喜愛的人物死去的時候,觀眾們會說一句「凡人皆有一死」似乎是看透了命運一樣,其實也是一種嘲解。確實,《權力的遊戲》這部劇太過於經典,經典的地方也太多。那麼最令觀眾感到無奈又驚奇的就是劇中人物的死亡和那些經典的死亡場景。
在一部電視劇/小說/電影中,怎樣設計人物的死要比怎樣設計人物的生要重要的多,有些時候,作家或創作者們構思人物的死亡和死亡的場景要比構思人物的出生和出場更為重要。因為一個人物怎麼樣死就是對一個人物最終的評價。我們有個成語叫做「死得其所」,其實在電視劇中,人物的是否死得其所要比人物是否生的轟烈要重要的多。
《權力的遊戲》這部劇雖然作家和編劇寫死了很多人,但沒有一個人物的死是無意義的,沒有一個人的死是毫無根據的,每個人物都死得其所,每個人物都死的像自己的活。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權力的遊戲》中那些經典人物的死亡和經典的死亡場景。
一、被砍頭的艾德·史塔克
艾德的死令觀眾感到意外,幾乎所有的觀眾都認為艾德是劇中的主角,主角怎麼能死呢?但是艾德確實是死了。之前我們分析艾德史塔克的時候說過,艾德的死是必然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艾德必須要死。他是劇中死的最快的重要角色。
那麼艾德的死是不是「死得其所」的呢?
雖然艾德是被冤枉的,是被陷害的,這樣一個人正面人物最終死於被誣陷,能算作是死得其所嗎?其實是的,艾德死於砍頭,熟悉權遊的觀眾都知道,在劇中被砍頭的人物不多,而被砍頭的人物往往還具有一種正義感,這其實也是對另外勢力的一種嘲諷。艾德的被砍頭其實是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維斯特洛大陸上,在權力的遊戲的規則中,正義是不存在的。
那麼除了被砍頭,艾德還有其他合適的死法嗎?我們可以試著來找一找,每一種都做一個分析,然後看看究竟哪一種死法最適合艾德。
艾德是當年在簒奪者之戰中打敗了拂曉神劍的人物,如果安排和艾德來一次決鬥,找一個力量相當的人,比如詹姆,如果他戰死了,那麼他的名譽還是有的,而且還是很高的。試想一想,喬佛裡會讓艾德帶著名譽死嗎?不會的,喬佛裡恨艾德,不僅要艾德死,還要艾德名譽盡毀的死。
另一種死法,如果安排艾德死在戰場中,無論是他作為平定叛亂的一方還是他是叛亂的一方,如果戰死,艾德也都是有名譽的,如果平叛而死,那麼整個維斯特洛大陸都會奉艾德為英雄,如果作為叛亂的一方而戰死,那麼他也永遠將是北境的英雄和傳奇。
如果是死於謀殺,死於毒殺,那麼受到詛咒的永遠都是謀殺的人,而艾德仍然將擁有榮譽,仍然將被尊重。
所以,艾德怎麼樣死呢?先讓他失去所有的榮譽,不僅如此還要讓整個維斯特洛大陸的人恨他,然後才能死。一個正義的人物如果死於正義,那麼將沒有任何的深度可言,如果一個正義的人物死於小人死於非正義,那麼這才具有深度。除此之外,還需要看一看究竟是誰要這個人物死,這個人要這個人物怎麼樣死。活在劇中的人物,如果是正常死亡則毫無意義,只有非正常死亡的人物才具有意義,這裡就看是誰要他死,要他怎樣死。如此,人物的死才有意義,人物才死得其所,才對得起那句話「凡人皆有一死」。
所以,綜合起來看,艾德的死是死得其所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種死法適合他。並且,艾德是在君臨死的,和他的父兄死在同一個地方,而且還都是被國王弄死的。不過,艾德是死於自己的那把巨大的劍下。一個人物死於自己的佩劍,這在中外影視劇中不少見,雖然不少見,但沒有任何的拼湊之嫌疑。因為編劇把艾德的死設計的很好。
二、被毒死的喬佛裡·拜拉席恩
《權力的遊戲》是一部虛構的史詩作品,而且一句美劇一貫的套路和作風,在劇中的尺度和畫面上也是十分的血腥暴力和大膽,但也不能否認的是,這也是一種美學。就像是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是一樣的。如果問觀眾這部劇中,那些場景或者鏡頭最令觀眾感到驚悚,那麼其中一個畫面一定喬佛裡的死。
喬佛裡的死其實是咎由自取,是作惡多端的惡果自實,但同樣的,喬佛裡的死也是死得其所的。和艾德的死是一樣的,沒有另外一種適合喬佛裡的死法。
刺殺?似乎有些說不通,要知道君臨的防護是很嚴的,誰能有這樣的本事呢?二丫的師傅賈坤有,但是賈坤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去殺喬佛裡,畢竟賈坤不是荊軻。況且,刺殺,一擊致命,對於喬佛裡這樣殘暴的人來說是不是有點太便宜他了呢?
死於戰場?這樣的人物上戰場都難,怎麼可能死於戰場,況且,在戰場上陣亡是留給那些正面的英雄勇敢的人物的,怎麼可能給喬佛裡呢?如果喬佛裡真的死於戰場了,那我肯定編劇一定會被觀眾罵的狗血噴頭,甚至說這部劇都得腰斬了。
那麼毒殺而且是死於自己的婚禮合適嗎?太合適了,在斬殺艾德的時候,喬佛裡也許沒有想到的是,彼時他讓君臨的人們觀看艾德的死,此時,觀眾看喬佛裡自己的死。並且,死於毒殺並不是一擊致命,而是有一個難受的過程的,這個過程最折磨人,當然也是因為他過去折磨人。並且,死相很難看,很恐怖,我想如果是喬佛裡能夠親眼看見自己毒死時的面目,他一定又要抓狂了。
三、死於飢餓獵狗之口的小剝皮
好人有好人的死法,壞人有壞人的死法。在寫作過程中,設計一個好人的死亡和死亡場景是容易的,設計一個壞人的死亡是不容易的,有些時候甚至要思考好幾天才能設計出來一個壞人的死法,讓壞人死得其所是很令編劇腦子疼的。壞人怎樣死,才算是死得其所,壞人怎樣死才算是對得起生前的所作所為?喬佛裡是一個例子,再來看一個例子,那就是小剝皮的死。
小剝皮在輸了私生子之戰後,被珊莎關進了他豢養獵狗的地方,被自己所豢養的獵狗撕碎了。這個死法其實是很妙的,像小剝皮這樣變態的壞的人物怎樣死呢?
如果死在雪諾的劍下,觀眾會覺得不過癮,怎麼這麼輕鬆的就死了,他折磨了這麼多人,是不是太便宜他了?而且這樣死,對雪諾也是一種侮辱吧。一個惡棍被英雄一刀了結有什麼新鮮感呢?所以,雪諾不能殺了小剝皮,他只能揍他一頓。
如果死在私生子之戰的戰場上呢?無論怎麼樣的死法,都是不深刻的,即便是被亂箭射死,射成一隻刺蝟,觀眾也只會覺得這個人物終於死了,但是就這樣死了嗎?不夠深度也不夠力度。即便是被馬蹄踐踏而死,肉體和泥土腐爛一起,觀眾只會看到編劇不愛自己的人物,甚至是編劇也恨這個人物。也巴不得這個人物死的慘。要知道,一個壞人之死,並不是死得慘就是最好的,就是死得其所的。
小剝皮最終被珊莎關進小剝皮他豢養獵狗的屋子。被綁在椅子上,讓自己的獵狗吃了,這種死法,觀眾看了之後,才會覺得編劇用心了。給人物安排了這樣一種死法。需知一點,老波頓的妻子和兒子也是被小剝皮餵了獵狗了。這也算是罪有應得。可能觀眾還會覺得不夠過癮,這個人物死得還是有點便宜他了,但這是最適合他的。編劇不應該讓自己筆下的人物承擔洩私慾的工具,即便是再壞的人物,編劇也應該為其找一個合適的死法。而不是讓一個人物隨隨便便的死了。
四、最慘烈的死亡場景——血色婚禮
權遊的觀眾最不能忘懷的死亡場景,最深刻的死亡場景,那一定是血色婚禮。
血色婚禮帶走了少狼主,北境之王——羅柏史塔克,血色婚禮帶走了養育五個孩子的母親——凱特琳徒利。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大屠殺,是蘭尼斯特和波頓和弗雷三家聯手共同消滅掉北境之王。
屠殺開始於一段異常好聽的音樂——《卡斯特梅的雨季》這個曲子也被譽為屠殺之曲。北境的主要勢力,都在這一個血色婚禮中被消滅了。
凱特琳徒利被割喉,觀眾不會忘了凱特琳徒利臨死前那絕望的一張臉。羅柏的愛人——小護士,被瓦德弗雷的兒子連同腹中的孩子一起捅死。羅柏本人,被波頓一刀刺入了心臟。最終,他們將灰風(羅柏的冰原狼)的頭縫在了羅柏的脖子上。可憐了年輕的羅柏就這樣英年早逝了。
同樣他的死也是死得其所。因為他是被小人所害死的,是死於陰謀。正面人物怎樣死?只有死於小人的陰謀,他的死才足夠的有意義。如果羅柏死於戰場,他也許會被北境的人所銘記,成為一個英雄,但是也僅此而已。死於小人,那意義就不一樣了。這樣他就和歷史上,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那些英雄人物一樣了。歷史上不是有很多英雄人物最終都是死於小人的構陷嗎?
五、最過癮百看不夠的死亡場景——艾麗婭的復仇
同樣是在血色婚禮的地點,不久之後,瓦德弗雷,就遭受了報應。他殺了史塔克,現在史塔克來找他復仇了。觀眾不會忘了艾莉亞一刀割了瓦德弗雷的脖子,然後抱著他的頭,並且跟他說:我希望你死前看到的最後一件事,就是一個史塔克對著你微笑。緊接著,艾莉亞又易容成為瓦德弗雷,把弗雷所有的家族子孫都召集而來,全部毒死在那個發生血色婚禮的地方。並且,艾莉亞很冷靜的說「告訴他們北境永不遺忘」「凜冬已至弗雷家」
也許有觀眾會看到艾莉亞復仇的場景會熱淚盈眶,那經歷了許多苦難的史塔克家族,終於有一個人來復仇了。
艾莉亞毒死弗雷整個家族,在劇中屬於集體死亡的場景,像這種集體死亡的場景有很多個,血色婚禮,瑟曦炸教堂,艾莉亞復仇,龍媽屠城等等。一般而言,這種集體死亡,是編劇過程中要盡力避免的,因為如果處理不好,不僅僅達不到那種效果,而且會讓觀眾覺得編劇實在是沒有什麼招數了,實在是想不到什麼好的死亡場景了,乾脆讓他們一起死亡吧。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但是在這部劇中,這幾個集體死亡的場景卻沒有這樣。原因在於,編劇認真的設計了每一場戲。
《權力的遊戲》這部劇有很多人物死亡,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死法也都各不相同,但是每一個人物的死法也都是死得其所的。
像泰溫蘭尼斯特,被自己的小兒子提利昂蘭尼斯特用十字弓射死在馬桶上。這個人物的死很有意思,一個是被自己的兒子殺死,一個是殺死他的工具卻是他的孫子喬佛裡的。
還有馬王的死,這麼強大的一個人物,說死就死了。能奪走強大人物死亡的從來都不是勢均力敵的對手,而是極小的一種因素,像古希臘神話當中那個被射中後腳跟而死的戰神。很多時候,力量強大的人物,不是死於小人,就是死於病毒。
還有紅毒蛇的死,觀眾都會覺得他輕盈漂亮的躲閃騰挪,會把蘭尼斯特家族豢養的壞人魔山給弄死,但沒想到一時大意輕敵被魔山捏爆了腦袋。
還有很多人物的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時候,編劇讓一個人物死,或者說寫死一個人物,是這個人物到了必須要死的一個地步,誰也挽救不了。另外一個,這個人物不死,後面的劇情沒法展開,所以一定要有人物死。在一個,那就是編劇讓一個人物去死,實際上也是在斬斷那些發展到頭的線索。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原因,編劇都不能讓一個人物隨隨便便,很容易的就去死,一定要讓這個人物死得其所,一定要給這個人物設計一個最好的死法。
劇中人物的死一定要死的有意義,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