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木心——從「受難者」、「倖存者」到「自我救贖者」

2020-12-10 澎湃新聞

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 收錄於話題#先生之風37個

木心(1927.2.14-2011.12.21),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烏鎮東柵。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著有散文集《瓊美卡隨想錄》《散文一集》等;詩集《西班牙三棵樹》《巴瓏》等;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等 ;畫集《木心畫集》 等。

文 | 伍國,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作者授權首發,轉載須取得授權

讀過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和一些散文詩歌作品,可以感覺到木心有很多靈光一現的哲思和妙語,有對文學,藝術的極為獨到和個人化的解讀和感悟。他的獨特的人生經歷和縱橫的才情的確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以及海外華裔移民史上的難得的財富。公允地說,木心的批評者假如沒有在海外謀生的經歷,恐怕無法體會一個中年以後去國,獨自在異國的社會邊緣生存,同時抱有赤子之心的中國文人所經歷那種內心的磨鍊。僅僅認識到這一點,就會對他的存在多一點理解。他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悲劇」存在,更是作為一種力量。

另一種對木心的苛求,實則基於現有學科體制和文藝門類的某些偏見。現代社會的知識人,總難免下意識地被放進以及把自己放進固有的建制分類中去定義——是畫家,還是作家,還是詩人,還是音樂家,或是學者,而在每一種門類中,批評的觀者又難免持有慣常的標準——若是畫家,代表作是什麼,若是詩人,寫得最「膾炙人口」的是哪首?如果都沒有顯赫的「影響」,其人大概難免有點欺世盜名的味道。然而這種標準在最深處,似乎還是一種「評職稱」,「排座次」式的眼光。

李劼,文化思想史學者,作家,文學批評家,著有《木心論》

按照約定俗成的文藝門類和學科建制以及其中的最高標準來定義木心,顯然是尷尬的,當然這也是因為木心自己所涉獵的較多,難免被人一一放入諸種框子。我以為,旅美作家和學人李劼對木心的解讀最為公允。李劼認為,木心首先「美在洞見」,「最懂得自我救贖」,其出走與回歸體現了「高超的生存智慧」,這也是我看木心的一個基本的出發原點——就是他這樣一個思想者在離開,生存,回歸之間如何自處。他的生存策略中也有極強的自我控制力和謹慎。按李劼的批評性解讀,當這種自控體現在木心的小說創作中,他稍一生氣,又馬上超脫出來,因此無法像現代西方作家那樣帶著內心的極大張力和身體的病痛投入巨著的創作。

殷海光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描述過那種「在時代困局中焦慮掙扎的思想人物」。我以為,這可能是殷海光的自我定位,但也適用於木心,適用於王康這樣的人物。至於這個「家」,那個「家」,倒可以稍微靠後。而一定要封「家」,或許李劼先生也是對的:「木心骨子裡是個文學家」,「不是一個學問家」,而且 「木心並非文,史,哲門門精湛。木心於哲學混沌未開,於史學是依然朦朧,但他一論及文學,滿目彩屏。」

李劼論木心的小說,說是讀出張愛玲的閨蜜,或者胡蘭成的哥們的感覺(我倒不覺得胡蘭成能有什麼好哥們),就是完全的「民國味十足。」 即是說,木心的精神生活和語言風格頑強地停滯在上一個時代,以及他早年所特有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中。李劼提到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自畫像》,我卻首先想到納博科夫的回憶錄《說吧,記憶》。納博科夫同樣定格在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裡,在他的幼年,學英語比學母語俄語還早,有專職的瑞士籍法語家庭女教師,整個家庭有著傳統的,對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親近。他在回憶錄裡用精妙的英語回憶帝俄時代童年生活的種種細節,寫下每一種植物的名稱,每一次遠行,結霜的秋夜,記錄每一個細小的心緒。

從流亡「文學家」這個角度,木心的狀態和心境意趣,和納博科夫或許是可比的,雖然,假如不得不回到世俗的眼光,則納博科夫的文學成就及其社會認可度遠遠高於木心。納博科夫一到美國就在《大西洋月刊》發表被美國人英譯的法語散文,隨即為《紐約客》撰稿,也是二者際遇天壤有別,而木心的生存方式更加「中國」,最終也心心念念要回歸故土。

木心在口授的《文學回憶錄》中表達出了對中西方文學經典和思想種種獨到的洞察。李劼認為,真正讀懂《道德經》的人沒有幾個,木心卻算一個,不過並不是學術的解讀,而是憑藉他「天賦的直覺能力。」 木心的直覺體現於一句句斷語:「事物的細節是規律性的,事物的整體是命運性的。」 當然,在嚴格和理性的「社會科學研究」 越來越居於壟斷地位,滿眼都是「關鍵詞」,「摘要」,「方法」,「模型」 的今天,很多人會對這類籠統的,智者格言式的表述感到陌生甚至排斥,但是只要改換一下思維模式,也會承認這樣一語中的,至少讓人思考的語言帶者一絲純粹理性以外的命運感。因此,李劼把木心的這種非系統,有時粗疏,但不時妙語迭出的表述稱為「花瓣式的精彩。」

李劼認為,木心「靈性十足,但不擅長邏輯性的構架或運籌」,難以進入大部頭的著述,但後來又把這歸之於「民國的貴族」的「慵懶」,這似乎就矛盾也顯得矯情了。思想缺少邏輯性和生活習性的慵懶完全是兩個概念,把慵懶和貴族掛鈎也令人生疑,畢竟懶就是懶,不會因為是貴族就懶得高貴,而懶的人裡同樣包括並非貴族的人。若是只談宏觀架構或者駕馭宏觀架構的能力的話,或許也是木心和納博科夫這樣寫作長篇小說的作家的分野。

木心似乎有意識地拒絕了架構體系——「我會作種種解釋,但不事體系。講麼一直在講。」他更認同帕斯卡,蒙田,尼採那樣不建構體系,而任由思緒奔流的詩性,斷續的,零碎的表達。我覺得,結構謹嚴的著作如同一棟建築,而隨想式的文字更像河流,意趣不同。如果是有意為之,就未必是駕馭力不足,而是一個思想者試圖超越文體限制的一種嘗試,如同錢鍾書著述《管錐編》,以筆記的方式整合跨度特別大而又顯得零散的思想。試想,以錢鍾書的智慧,如果願意寫幾本形式上中規中矩的,有引論有結論的章節體「專著」,又有何難呢。

無論如何評價木心的「成就」,我想,他在博覽群書,精讀部分以後所分享的自己的審美趣味和評判,比如認同拜倫的個人英雄主義,又同時對尼採內心掙扎感到心儀,對「修齊治平」 ,「內聖外王」 的排斥,批判「宗教以人自己的形象來塑造神是一大敗筆」,仍是值得重視的。

《木心論》,廣西師大出版社2015年版

他斷言,「歷史不屬於科學的概念範疇,屬於藝術的概念範疇」, 在我看來不無道理。他又斷言:「一切偉大的思想來自悲觀主義。真正偉大的人物都是一開始就悲觀,絕望,置之死地而後生」 ,我想大概如此。又如,「宗教和哲學的區別,一個是信仰,一個是懷疑」,對於聽講者,應該是有相當的啟發。他認為《詩經》重情,重愛情,在他這個個人主義者看來,寧願要《詩經》也不要西方的宏大史詩,讀來也令人會心一笑。當然他也不忘把詩經的「經」稍加剝離,因為一開始的確是只有「詩三百」沒有所謂「詩經」的。

他也下意識地在歷史人物中尋找一種理想的,實際是超越或試圖超越的人格—嵇康的內在,天生的陽剛,陶淵明式的踐行「中國式的自由」,尼採的自我。木心以歐洲古典音樂比附中國唐詩,或有不準確之處,但他的要點畢竟在唐詩,比如講「李商隱是唐代唯一直通現代的詩人。唯美主義,神秘主義」 就是貼切的。

從一些片言隻語能看出木心的文學審美趣味和寫作手法。當他談到自己的散文《童年隨之而去》,說「這種東西,和魯迅的《朝花夕拾》,是至情至性。」 從這裡一則看出他的魯迅《朝花夕拾》的很高評價,二是看到他對好的散文的要求:「至情至性」,然而木心又不是一味濫情,而是充滿自我審察的理性。一是當回答這篇文字是否紀實,坦承是「半真實」,即在虛實之間,這讓人想到魯迅的《藤野先生》也極可能是虛實之間,因而引發真實性爭議的一種半真實回憶散文。又說,「童年回憶,最易肉麻傷感。所以一當頭,不寫童年,很理性地寫,劈頭冷靜,但馬上拉我身上。」由此,《童年隨之而去》是以成人冷峻憶舊的方式開頭:「孩子的知識圈,應是該懂的懂,不該懂的不懂,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兒時,那是該懂的不懂,不該懂的卻懂了些,這就弄出許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脫的困惑來。」 通篇其實是刻意用理性去駕馭「至情至性」的。

他自然讀書極多,但寫散文的時候卻難得地不掉書袋,引名言,而是有意識地,「實在體貼」地去寫門,窗,樹,燈,我覺得這是老老實實地寫法,因為他會很容易掉進過於追求語言「華麗」或動輒引經據典的陷阱,然而他避開了。

木心擅長使用非學術的,形象化的語言,比如,論《紅樓夢》裡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我對此的理解則和李劼先生稍有不同。李劼認為,這是因為《紅樓夢》的詩詞曲賦具有敘事功能,因而不能分割出來,我倒覺得,這個解讀太「實」。我猜想木心的本意是說那些詩如果抽離來看,本身價值並不高,但在小說中和人物的命運及情境(而非小說本身的敘事)融合時,讀來才別有一番滋味。也就是說,「好看」是純審美意義上,而非功能性的。

李劼也指出,木心對二十世紀文學和哲學的講解並不高明。他注意到,木心沒有讀過託馬斯·曼,普魯斯特,卡爾維諾,偏愛詩性的哲學家,而對邏輯性很強的哲學著述缺少研讀。因此,木心的直覺主義和詩性本能和他在講解中使用的流派,主義框架就產生了衝突,因為流派,主義本身就是理性思考的結果。另外,木心的閱讀困於漢語世界,所有西文典籍,他都依賴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文翻譯。上個世紀初赴美的木心令人遺憾地錯過了後來的西方名著漢譯高潮,卻苦於沒有英語閱讀能力。在我看來,如果木心對自己哪怕一篇短短散文的謀篇布局都以理性步步支配,似乎也不能誇大他直覺的一面,而從某一次訪談中木心認為dimly一詞的中譯「晦冥」比「模糊」更準確來看,其英語似乎也有一定功力。

木心對「兩希」—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的鐘情和熟稔,在中國的作家/詩人(不包括專治相關哲學和歷史的專職學者)中,畢竟還是很特出的,而這一切實際上來源於特定地域和早年的教育。木心在接受訪談時言及:「人們不知道江南的富貴之家,在中國二三十年代已經全盤西化…我的兩個家庭教師,其一畢業於教會大學,這樣,希臘神話,四書五經,聖經,同時成了必須背誦的。」然而他對特定文化的「中心主義」也有清晰的否定:「凡倡言『中心』者,都有種族主義意識。」 他有一種世界主義的格局:「現代文化的第一要義是整體性。文化是風,沒有界限。」

我絕非木心的崇拜者愛好者也非反對者,只是因為好奇大略讀過一些,卻的確接受和認同李劼先生的感嘆,即使這縱橫四海的講談缺陷眾多,不成教科書般的體系,但是「這天底下,能夠如此暢談文學的,不知還能有幾個。」作家木心的意義也不在於究竟把各種「家」 都恰如其分地貼在他的身上,並且讓每個相關領域的人都感到眾望所歸。至於身後被他人拔得過高,或者被膜拜者庸俗化,貼上本來就已經不值錢的「大師」標籤,又再被拉下來,這些事情確實和木心本人已經無關了。

也許還是這樣看合適——一個淵博的,具有跨文化視野和經驗的作家和某種意義上的「通人」,在理智和情感間往還的精神「浪子」(木心說「藝術家是浪子」),從「受難者」,「倖存者」到最終成為一個 「自我救贖者。」

參考資料:李劼,《木心論》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原標題:《該如何定義木心——從「受難者」、「倖存者」到「自我救贖者」》

相關焦點

  • 《最後生還者》:這個末日不太冷,一位父親的自我救贖之路
    在《最後生還者》中世界觀與傳統的喪屍題材作品非常相似,一種可以在人體生長的傳染性真菌從喬爾生活的城市逐步蔓延到全世界,被真菌寄生的人類突變為失去理智且兇戾的怪物。而此時政權被軍隊奪得,建立起軍事化管理的防疫區。軍隊用謊言和暴政統治著倖存者,而不願受到壓迫的人們自發組成「火螢(Firefly)」反抗軍隊的統治。
  • 《聲之形》影評:一個欺凌者和一個自卑者的自我救贖
    《聲之形》影評:一個欺凌者和一個自卑者的自我救贖你是否會相信,人和人之間會擁有一種默契,可以不用通過聲音的傳播,就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我的觀點是,雖然聲音並不能表達人某時刻最想表達的,但是,如果你不說出自己心裡所想的話,又有誰能明白你心裡想什麼呢?
  • 《生化危機》電影紅後為什麼從一開始抵制倖存者變為最後幫助倖存者?
    紅後的從一開始抵制倖存者到最後幫助他們,是迎合觀眾對反面角色重新定義的期許,畢竟壞人變好人比好人變壞人會更讓人覺得驚豔。 沒有尿點 一驚一乍中嚇到兩次 .打得蠻過癮.李準基一開始沒認出 以為是個中國演員 哈哈 最後死的略慘.還有圖二的女模特 關注過她 笑起來好魅惑 好性感.
  • 文案|經典的木心語錄
    11.凡事到了回憶的時候,真實得像假的一樣。--木心《伊斯坦堡》 12.無知的人總是薄情的。無知的本質,就是薄情。--木心 13.愛情,亦三種境界耳。 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與審美,中年歸向求知。老之將至,義無反顧。--木心 《即興判斷》 14.愛,原來是一場自我教育。
  • 米修與木心
    票價:免費展覽介紹1933年,青年米修造訪中國,到過上海。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米修與木心」展,將於2020年9月9日至10月11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並於10月14日至12月15日巡展烏鎮木心美術館。展品包括兩位作者近50件畫作,以及各自的詩集。這是亨利·米修畫作首次在中國展示,也是木心畫作在上海首次展示。
  • 在文學上,他是音樂家|木心文學周素描
    我不相信這個形象是創作者的一個理性的設計——有些人寫小說時,我要設計一個形象等,不排除有設計的,否則怎麼叫創作——但我不相信木心先生的形象設計,因為這更多的像是一個本色的抒情詩人的自我天性的表露。尤其在他晚期的幾部詩集:《巴瓏》《雲雀叫了一整天》《偽所羅門書》。我們在《偽所羅門書》裡看到,從第一首到最後一首基本是漫遊者的形象貫穿始終。
  • 「米修與木心」作品展在上海開幕 構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
    8日下午,旨在呈現其米修與木心的內在關聯和迥異之處,構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的「米修與木心」作品展開幕式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該展展出了這兩位作者近50件的畫作、以及他們各自的詩集。
  • 《姜子牙》定檔來襲,這場自我救贖之旅,能否讓國漫也得到救贖?
    這場全中國的「救贖」,姜子牙自我的「救贖」,也能夠換來國漫的「救贖」嗎?《姜子牙》作為去年就備受期待,一直到現在都保持熱情的作品,能不能把握好這個勢頭,還是非常值得我們拭目以待的!對於春節的電影檔的缺失,不得不說一直都是我們很多熱愛電影者的遺憾。每一年的春節都是各大優秀作品的連番大戰,也是我們觀影者的盛世年華!這一次國慶,《姜子牙》推出了「補年」的定義,很大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我們心中遺憾的一次補償,可謂是有心有意!毫無疑問,這樣的貼心在某些方面,也體現了製作組的誠意,也溫暖了我們很多人的心。
  • 犯了女票眼中的「男友七宗罪」 你該如何自我救贖
    其實不然,在西方文化中,伴隨七原罪出現的往往是救贖(或許我們也可以再開個微博話題#男友的救贖#)。七宗罪源於天主教教義,具體是指淫慾、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嫉妒和傲慢。西方文化認為人是帶著「原罪」而來,必須在人生的旅途中完成自我救贖,才能真正成熟與強大。因此,對於西方部分人而言,該文化的核心是:強者自我救贖,聖者普渡眾生。
  • 《時間的禮物》:時間,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旅程
    通過這個有趣而荒誕的女性死神,「一生換一生」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他們自己出生並自我轉化,這意味著「善良」的另一種力量:這是男人為了滿足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善良行為,死亡會把他們帶到地獄裡重生,只有完善別人,才能成就自己。《時間的禮物》的最終結果是男人和女人去酒吧,喝一種叫「起死回生者三號」的雞尾酒,然後在的早晨死去。
  •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正因為懂他們的心理,所以他們兩個愛情的偷情者就被開門聲的緊張和刺激感嚇到了。沒有了這個刺激的場面,冷靜下的凱蒂已經知道該怎麼處理。她想了無數種可能,可她沒想到,結局竟然是她最不想看到的樣子。凱蒂自以為是的以為查理對她是真愛,然而她不知道的是人性都是複雜的。
  • 木心,一代「文學大師」,為何墮為同行公敵?如何評價他?
    陳丹青是木心的學生,受過木心的藝術浸潤。對於這位老師,張丹青是極其尊重的,他曾說:「我可以想像不出國,但無法想像出國之後我不會結識木心先生。」陳丹青一直希望向大眾推廣木心的作品,但是由於本身並不精於文學,他未對木心作品做出太多評價。但有一點毋須置疑,陳丹青認為木心是「文學大師」。
  • 米修與木心:面對「現代」的兩種方式
    2020年11月15日,坐落在浙江烏鎮西柵的木心美術館五周歲。此時距文學家、畫家木心先生辭世,將近九年。先生一生清寂,晚年始有毀譽參半的喧囂之聲,概以沉默對之。如今,無論如何喧囂與騷動,以「木心」命名的美術館已卓然成為藝術摯愛者的一塊靈地。每年一度的主題特展和音樂會,是它彰顯懷抱的方式,也是木心藝術靈魂的延伸。
  • 從《遠在天邊》到《失物招領》:助人為樂也是人生的一場自我救贖
    影片展現了一場幫助他人並實現自我救贖的探索幸福之旅,同時表達了友誼的意義。無獨有偶,在近10年後,另外一部英文名字也是LOST AND FOUND的動畫短片《失物招領》也上映了,並且奪得了201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一個怪物LOU的引導下如何不再霸凌同學並找回自己所失的勇敢、自信和真正的快樂。
  • 《肖申克的救贖》錘子的自我救贖
    大家好,我是老徐,我感覺到了一部經典勵志電影羅永浩的救贖,哦,不,是《肖申克的救贖》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劇情。故事發生在20世紀代,講述的是一個人如何在內用錘子完成自我救贖。在奧斯卡的第67次開庭中,他與《阿甘正傳》大戰進行了300輪的較量,甚至最終與法院抗爭,但是,象徵著美國精神的《阿甘正傳》打敗了美國官僚黑暗的《肖申克的救贖》。在口碑上,肖申克贏了。在IMDB擊敗另一部電影神作《教父》,他從未被超越過。這部電影之所以被認為是神作,是因為他牢牢抓住了人類嚮往的自由本能。
  • 成長的本質,就是自我救贖!
    成長,是一個孤立無援的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要咽下不少苦,扛下不少累,吞下不少委屈,承受不少傷痛,這個過程,是一個自我提升,自我修繕,自我救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成長的本質,就是自我救贖,只是這個救贖的過程,並非那麼容易,那麼簡單,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對自我的救贖。
  • 《最後生還者2》難度等級與自定義內容一覽
    、敵人與資源等元素還能進行自定義進行調整。下面請看由「褲褲」分享的《最後生還者2》難度等級與自定義內容一覽,一起來看看吧。 設置 選項 描述 難度 休閒,簡單,普通,困難,倖存者,自定義 調整遊戲整體難度
  • 《肖申克的救贖》:實現自我救贖的兩個階段
    安迪在肖申克監獄完成了自我救贖,成功越獄,重獲了自由,開始了新人生。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實現救贖要經過身體救贖和靈魂救贖兩個階段。一、身體救贖肖申克監獄是一個地獄般的牢籠,同性、暴力、洗錢、暗殺等行為橫行,囚犯在失去了尊嚴和人格。新囚犯剛到時,典獄長就給大家上了第一課:「把信仰寄託神,把賤命交給我。」
  • 《肖申克的救贖》:三個人物,承載著三種關於「自由」的定義
    他感覺只有在監獄這種封閉、言行絲毫不能出格的環境裡才是舒適的、自由的,卻沒有認識到,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的自由只是一種假象。沒有自我人格,就沒有自我意志,也就沒有了在真正自由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的精神能力。布魯克斯身上的自由與安迪的自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身體自由了,精神卻被束縛了;一個身體被束縛了,精神卻是自由的。也就呈現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放棄與堅韌。
  • ...倖存者·如你|like you do 如你|倖存者 drifter|林俊傑|while...
    從2015年《和自己對話》專輯開始挖掘探討深度自我,到2017《偉大的渺小》裡找到真實自我與世界的連結後,JJ在《倖存者·如你》裡開啟了一趟平行時空之旅,提出了概念:「如果你 不只是你,那會怎樣?」▲專輯《倖存者·如你》昨晚22:45,JJ還與一眾電臺DJ、樂評人、音樂製作人和歌迷朋友,分享了第一張EP《倖存者 Drifter》的新歌,以及第二張EP《Like You Do 如你》的先行曲《While I Can》。除了好兄弟蕭敬騰、張懷秋到聽歌會現場助陣之外,JJ的一幫名人粉絲也在線為其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