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下午,旨在呈現其米修與木心的內在關聯和迥異之處,構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的「米修與木心」作品展開幕式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該展展出了這兩位作者近50件的畫作、以及他們各自的詩集。這是亨利·米修畫作首次在中國展示,也是木心畫作在上海首次展示。
開幕式出席嘉賓合影
策展人花四年時間,讓「米修與木心」在上海「相遇」
亨利·米修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詩人及現代主義畫家,而木心則是死後才聞名的中國畫家與詩人。2015年,當巴黎市立現代藝術美術館策展人,同為亨利·米修的長期研究者弗朗索瓦·米肖發現了木心的作品,遂萌發了這一聯展的構想。展覽現場,弗朗索瓦·米肖雖然其人遠在法國,但他還是通過視頻送來了祝福。他表示,此次亨利·米修畫作的中國之行對他來說很重要,在米修和木心的身上,可以找到工匠的「玉之魂」。
另一策展人董強,亦是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亨利·米修的研究者。他認為:「觀看米修與木心畫作,重新閱讀木心與米修的詩作,其實是試圖回答一個迫切的問題:在這個高科技幾乎碾壓一切的互聯、物聯、智聯的世界裡,人是否還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空間。」
米修和木心展現場
「米修和木心」雖從未見面,但可以通過詩畫遨遊「內在世界」
雖然米修與木心彼此因年代不同並不認識,但他們卻同樣擁有特異的稟賦與經歷,踐行著亦詩亦畫的生涯。1899年,出生於比利時納姆爾城的米修,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流離失所。而1927年,出生於中國烏鎮的木心在青壯年時期深受壓抑與迫害。詩畫是兩位均以天才救贖內心的方式,得以從亂世苦難中抽離,遨遊「內在世界」。
米修酷愛東方文化,曾於上世紀30年代泛遊亞洲,喜歡中國的書法、水墨和戲劇。當年。他前往中國是出於內心的需求,渴望獲得一種新的觀照、新的語言。上世紀40年代就學上海藝專的木心,則畢生嚮往整個歐羅巴文化,在詩中徜徉巴黎,在默默無聞的漫長歲月中,始終保持著詩學與繪畫的世界主義。在本次展覽中,兩位「流動的靈魂」在新世紀的上海彼此相遇。
參觀者紛紛拿起手機拍攝木心的詩句
據悉,該展於2020年9月9日至10月11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一個月。隨後,該展將於10月14日至12月15日巡展移至烏鎮木心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