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法國青年畫家米修造訪上海,從此和中國書法結緣,將中國書法之美在歐洲傳播,87年後他的畫又來到這座城。1948年,青年木心盼望留法未如願,此後在詩中寫想像中的巴黎。
圖說:亨利·米修《無題》 官方圖
今天開始,木心和米修的一次合作展覽《米修與木心》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構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藝偶遇。這次展覽將是亨利·米修畫作在中國的初次亮相展示, 自1983年在東京展出後時隔37年米修的作品再次來到亞洲,也是木心畫作展廳被妝點成法式莫蘭迪的三色,仿清水水泥的素色牆面環繞,開合成三個小型的「展廳中的展廳」。兩位藝術家的藝術語錄貼在兩側牆面,呼應著視覺作品,又讓觀眾回味。米修說:「你不帶著我就走了,我的生活」。木心說:「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展廳開頭的引題語定調了展覽裡的詩意氛圍。展覽將呈現兩位藝術家詩畫踐行的人生,不僅展出近50餘件畫作,還將展示各自的詩集,通過文學與繪畫兩個維度,帶領觀眾遨遊他們的心靈世界。
圖說:木心 網絡圖
巴黎市立現代藝術美術館的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和中國翻譯家、文學史家董強是本次展覽的兩位主策展人,他倆在趙無極展覽上相識,了解到米修與中國的親密關係,以及中國文人木心對法國藝術的嚮往。
圖說:木心《糾縵卿雲》 官方圖
亨利·米修既是法國詩人也是一名現代主義畫家。同時,米修與中國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創作盛年的他先後來到了印度、中國、日本,在他的作品中能察覺出他對中國文字文化的借鑑。他成名源於《野蠻人在亞洲》,大量地引用了中國古典作品,米修第一次將白人放在「野蠻人」角度來仰視東方美學,足見對中國書法、水墨畫、漢語和東方哲學的痴迷。本次展覽中,能發現他創作的一些具象的塗鴉符號,與中國的漢字相像的是,在米修的表達中每一個字都像詩,同時他是一個極具想像力的畫家,可以從他的畫中看出人在律動時形體的變化。米修的畫都是自由的、奔放的、靈活的,這也源於他生活在19世紀初,正處在歐洲藝術轉變的鼎盛時期,法國文化的急劇影響以及當現代主義的轉化時期。
圖說:亨利·米修 網絡圖
木心是文學家,也是一名全能的藝術家。在特殊時代背景的情況下,木心的傳世作品有限,但木心的作品是豐富的,他傳承著中華傳統繪畫又被迫遠離。木心能在具體的筆墨上有所突破。被文藝評論家們形容,「木心先生自身的氣質稟賦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木心的畫具有超越時代的作用。」
木心則嚮往整個歐羅巴文化, 在詩中徜徉巴黎。 他早已預見自己的「藝術磁場在於西方」, 幾經動亂後終赴美國留學。 但木心一生卻沒能訪問心嚮往之的巴黎。 亨利·米修與華人畫家趙無極相交甚密, 為他晚年在巴黎市立現代藝術美術館的首次個展撰寫畫評; 木心也曾表露過對法國文人繪畫的欣賞, 比如克洛德·西蒙。
圖說:木心《歌劇》 官方圖
「現在他倆的畫出現在同一展廳。照中國的說法,這是緣分——在中法兩國之間,在巴黎與上海之間,在木心與米修之間,在詩與畫之間。甚至,今年席捲全球的疫情也無法阻止這緣分的實現。」展覽的另一篇前言裡寫道。展覽所展示的木心與米修之間的相交, 實則也是橫跨中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深切的情感與交流訴求可以跨越地域,不為他事阻隔。
此展將於2020年9月9日至10月11日在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並於10月14日至12月15日巡展至烏鎮木心美術館。(新民晚報記者樂夢融通訊員胡雨靜)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