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大家看一份DFM報告。
1.首先是產品信息。這一頁講訴一套模具裡面需要擺放的零件的名稱,正反面的截圖。
2.這一頁是模具信息,包含塑膠件的材質,表面處理,模具穴數,模仁材質,成品尺寸,模具形式。
需要注意幾點:模具穴數跟總需求量相關,需求量越大則穴數越多越好;模仁材質一般最好的都選擇S136;模胚型號有分兩板模和三板模,需要自動脫落水口的就設計為三板模,模具成本相對會高一點,但是不用剪水口也是節省了單件的人工成本。
3.產品重點包含哪些面需要拋光,哪些面需要曬紋。這個涉及到拔模斜度的設計是否合理,尤其是外觀面。
4.這一頁的分型線主要描述了前後模的分型。一般選擇把分型線設計在比較隱晦的地方(次要外觀面)。如無法隱藏則需要做的儘量是直線或接近直線的曲線,以免造成模具加工的複雜化。這個零件的側邊雖然沒有倒扣,但是也需要製作側滑塊來分型,原因是側邊不允許有拔模角,會影響裝配,這個是重中之重。
5.這是從另外一頁看到的分型線的樣子。
6.這張圖是另外一個零件的分型線。側孔都是需要製作外滑塊或者斜頂來出模的。
7.本頁重點講述這個斜頂的分型線。
8.進膠點的選擇:要保證最好的尺寸,最小的變形。一般長條形零件都會選擇在1/3處進膠,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有大小頭的問題。所謂大小頭就是靠近澆口的那頭尺寸大,因為注塑壓力損失較小,而遠離澆口的那頭壓力損失較大,尺寸會偏小。這樣的問題無論對於裝配還是外觀都是很有危害的。至於為什麼不放在中間是因為會有容易折斷的風險。
9.兩個件的進膠方式基本一樣。
10.運水孔的設計,這裡有三點需要注意。第一就是對於高光件,母模側需要運水直接經過上方,這樣對高光的效果最有幫助;第二就是水控的直徑不宜過小,以免造成水溫不足,模溫達不到;第三就是設計運水需要考量以後的設變。一般減膠需要線割鑲件,如果線割的時候會傷到水路,這樣會給修模帶來很大麻煩。
11.這裡是公模側的運水。
12.頂針的設計:第一不可過少,頂針數量不足會造成脫模困難,成品留在公模側;第二就是不可以將頂針設計在壁厚過薄的部位,這樣會容易造成背面有頂針印產生,後者是局部頂破的現象。
13.另外一穴的頂針排布。
14.拔模角度的分析。外觀面的拔模角度需要在產品開發最初期的時候做評估,不然後面會很容易造成大改,影響交期。
15.外滑塊的出模角度分析。
16.外觀面出模角分析。
17.後模出模角分析。
18.另外一穴的滑塊出模角分析。
19.厚度分析主要排查厚薄印,縮水的隱患,如有局部過厚需要儘可能掏膠做到均勻。
20.紅色部位一般為較厚的地方,出現大面積紅色就要注意了。
報告完畢。
關注我們收穫更多精彩。歡迎點讚評論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