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出一個世界,創造出許多心靈的朋友。」
可太宰治不同,《人間失格》裡的葉藏也是。終其一生他們都在用靈魂去撞擊每一次相遇的人,在隱匿著將要迸發的情緒裡扮演者荒誕的喜劇者。那些愚蠢和出醜是他為了迴避更多的恐慌而戴上的面具。面具下是每日戰戰兢兢的痛苦思索,面具上呈現著不合時宜的誇張荒唐和文靜乖巧。
撕裂至如此的靈魂是無法創造出一個不受他人幹擾只屬於自己的世界的。
從小就懂得竭盡全力的討好和不斷對自我坦然的思索批判,看透了周圍人的醜陋和虛偽卻從不反抗造就了他們自卑懦弱同時聰穎透徹的性格。無法說穿的事就只能假裝自己是傻瓜,於是葉藏冒出了那些時常讓周圍人開心的滑稽的言行,不惜出醜來贏得周圍的好感和在意。
他在自我否定與鄙視中佯裝每天都過得無比正常。他把臉擦在地上,心卻懸在很高的地方惶惶然。仿佛被強迫裝了火眼金睛,還沒做好準備就已經擁有能看透眾生真身的法力。
像一個無法平衡自己的愛與惡,情與得的年輕神者,看著亂糟糟的人間,無力的頹然惆悵。太宰治把他的內心和情感毫不保留的給了葉藏,愴然細緻的講述著自己敏感無助的內心世界,可悲潦倒的人生面具。於是他決定做一個先拋棄世間的赤子。不再忍受那些有關於愛的煎熬和折磨。
那些愛而不得和愛而不能。讓他像個身患癌症的病人每天不停的懷有一絲希望的去垂死掙扎。最後他氣若遊絲,早已沒有了創造一個世界的氣力,於是留下了文字便轉身告辭。
《人間失格》做為太宰治一部重要的作品,很多人把這部作品當作他的自祭文小說去閱讀,太宰治將自己的人生藉由葉藏展現在世人的眼中,他「不堪」跌宕的人生經歷,敏感冷靜的脆弱情感。都從葉藏的獨白和一言一行中緩緩道來。
他被賜予了富有和聰慧,也帶著英俊和疏離,但這不夠,最後神還給了他悲憫和孤獨的天賦。
在嘗盡了絕望的愛和希望的苦後他還是會說:「用滑稽的言行討好別人,這是我對世人最後的求愛,儘管我對世人感到極度恐懼,但卻也沒辦法對世人死心,於是, 我依靠滑稽這一根細線,維繫著與世人的一絲聯繫。」
不知不覺從兒時便有了討好型的人格,不論是對家人、朋友、還是愛人這種畸形的心理和憂鬱敏感性格最終決定了他一生的文字風格。
做為日本戰後「無賴派」和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齊名的文學代表。他落筆簡潔的總結了自己的一生。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故事中葉藏的每一次思索和旁白都帶自嘲和理解後的不解,也許人性的複雜也在於此,所以對於世人來說最珍貴的反而是放浪形骸後的彬彬有禮,惡貫滿盈中那一絲絲仁慈。就像葉藏不論在墮落還是混沌中都帶著一絲神性的喪氣。喪的理直氣壯,喪的明明白白,喪的痛不欲生。
他把對這個世界所有的愛和不滿都放在了最後的那句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做為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丑角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但同時在太宰治的性格中又是十分矛盾的體現,從兒時到學生時代末期優渥的家庭環境,貴族血統都讓他有著不同於常人的尊貴和優越在血液中流淌,即使他是一個會靈活使用面具應對生活的人,但依舊可以感受到他在與人不同這一方面的執著和強調,這也是作品帶來不同評價的原因。
有人說看太宰治的文字會很容易想起很多其他相似的角色,例如《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松子、《猜火車》裡一群青春的孩子,以及《紅樓夢》中一些微乎的影子。不可否認相似的悲情作品人物總是會讓讀者產生有相似的角色共鳴。
但葉藏的格格不入卻更加的執著,他永不停息的在辨別著自己與這個世界的不同,無論從兒時衣食住行,那些美味佳餚,那些照顧他的傭人,敏感害怕不被重視的性格、女人堆生長的環境,以及成年後的叛逆,葉藏的格格不入融入了太多不同階段的人生的思考和環境影響。
成年後步入社會,他的面具人生變得更加艱難,事實上他不過是一個看似樂觀的自閉症人格。沒了父親得背景和資助在現實裡摸爬滾打,他終於開啟了更加殘酷得人間渡劫。看遍友情、愛情、親情的複雜。感受過背叛、欺騙的痛徹心非後,他終於認識到自己格格不入在現實生活的無能和失敗,他保護不了被侮辱的妻子,對朋友欺騙的微笑信以為真,他懷疑、猜測。連伸出一隻手去握住世界的勇氣最後都一潰而散。
他的一生褒貶不一,但他仍舊是愛的。從最早的朋友竹一、一起殉情的常子、照顧他的甲洲女人、還有妻子良子,東京認識的朋友掘本以及說話總是立意模糊的比目魚先生、酒館老闆娘、藥房的女人....
這些人在葉藏的生活中你來我往,帶給他不同的經歷也構成了他不同階段的人生篇章。太宰治藉由葉藏的語言在背後演出了自己的人生劇目,在自己人生的面具下無聲的嘶喊和反抗, 在生活裡墮落著,嘗試著,循環往復。用文字演出著現實世界裡自我的默劇。
就像看到葉藏的極端感情糾葛,筆觸總是讓我想起西班牙作家馬洛伊·山多爾《偽裝成獨白的愛情》裡的描寫,也許是同樣的高貴出生和後期落寞,所以哀毀骨立的痛感也有著相似壓抑想要逃離感覺。不同於馬洛伊·山多爾劫後重生的釋然,太宰治有著絕望裡很多沒有說出來的愛。
三島由紀夫曾評價說太宰治的作品氣弱,但這輕飄飄像羽毛一樣卻帶有痛感的文字卻依舊影響著眾多的讀者去了解,最大的原因還是那分懦弱和社交的冷漠底色像極了大部分人的內心。對於人際的恐懼,人性的排斥和期待頭露著當下很多人內心的真實環境。
他說「我想要的不是什麼世界,也不是什麼盛名,我只想要一朵蒲公英花的信賴,只想要一枚萵苣葉的慰藉,哪知卻白白浪費這一生。」
對於愛《聖經·哥林多前書》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是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儘管對於人生他有著很多的抱歉,但字句間他還是溫柔小心的愛過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