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糧食安全,遠沒有到高枕無憂的時候。
2020年,最可怕的世界性危機是啥?
11月14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秘書長比斯利警告道:比疫情更可怕的糧食危機即將來臨,進入2021年後,全球將面臨更加嚴重的饑荒。
也許你正在疑惑:啥?又來!年初不是炒過一回嗎?怎麼2020年都要過完了,又開始說「糧食危機」了?
別急,就讓阿信來幫你梳理下近期遺落在熱點之外的那些新聞:
11月2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消息稱,繼今年2月之後,非洲沙漠蝗災再次暴發,讓該地區本就嚴峻的糧食供應雪上加霜。
11月26日,據美國最大的飢餓救濟組織「餵養美國」公布的一項報告估計,2020年共有超過5000萬美國人陷入糧荒,接近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而在我們的鄰國——韓國,由於極端天氣影響,截至11月中旬,韓國今年以來大米歉收,產量為1968年以來最低,政府甚至開始準備開倉放糧了。
回到國內,4月份至今,中國時隔20年之後,首次高密度地強調「保糧食安全」。
所以,為啥,全球糧食安全「突然間」就亮起了紅燈?
不過在此之前,阿信覺得,我們還是得先搞清一個問題,那就是:
究竟啥是「糧食安全」?
幾乎每次提起「糧食危機」,我們正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糟糕,超市的大米馬上就要被搶完了,再也不補貨了的那種!我去扛袋大米回家先!
這其實是反映出了大眾對「糧食」這個詞的莫大誤解。
事實上,我國通常說的「糧食」,包含了穀物、豆類、薯類等幾個大類。
僅以穀物為例,從消費用途來看,全球有隻有50%左右的穀物作為食物被人類當做「口糧」直接吃掉了,而我們日常語境中說的大米或者小麥對應的就是「糧食」大類中的「穀物」小類項下的「口糧」。
除此之外,還有35%左右作為飼料被牲畜消費轉化為人類的間接食物,剩下的15%則被用於食品加工、工業原料、種子,或者被浪費掉,或作為其他用途。
解釋清楚了第一個問題,那麼再來看看,究竟啥是「糧食安全」。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我國《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標準,王宏廣教授在《中國糧食安全》一書中提出:
凡是人均糧食生產量或佔有量(包括從外部調入的糧食)達到400千克的國家、地區,總體上達到了「吃飽」標準,基本上保證了「糧食在數量上的安全」。但要想「吃好」,保障糧食質量安全,則要達到人均600千克。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了470千克,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糧食安全的現狀是:吃飽沒問題,即使國際糧食供應鏈出現斷裂,中國也不會出現吃不飽的問題,但距離「吃好」還有一段距離。
怎麼理解呢?
這裡,就要引入另外一個衡量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糧食自給率。
2013年,國家確立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新目標。從此時開始,中國將糧食生產的主要目標,集中在了保證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的自給自足上。
例如,2018年我國口糧綜合自給率就達到了99.35%,也就是說,就算發生糧食危機,國人完全不用去搶購大米、小麥這樣的主食。但口糧自給率近99%,絕不等於糧食安全。
那麼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根據《中國糧食安全》一書的研究認為,目前中國的糧食總量缺口大。
以2019年為例,去年我們總共進口了相當於9億畝耕地產量的糧油肉,特別是大豆和油料作物,油料自給率僅為30%,大豆的對外依存度更是高達86%,平均下來,我國糧食的隱性自給率僅為70%。
2019年中國大豆主要進口國及佔比。來源:《中國糧食安全》
可即使這樣,比較起來,我國居民日均營養供給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動物性蛋白尤其不足。
以2018年為例,中國肉類、水果人均消費分別為38.5千克和47.4千克,分別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32.5%和25.6%;而中國奶類人均消費量僅為12.2千克,更是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89.8%。
也就是說,目前,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的核心已由口糧安全轉變為飼料糧安全,本質是肉類安全、食物安全。
在《中國糧食安全》一書中,王宏廣教授認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糧食安全是:「低水平、高難度、緊平衡、弱安全」。
總結起來是——吃飽沒問題、吃好需進口,平時沒問題、戰時有危險。
消除飢餓,我們面臨種種難題
面臨糧食風險的,遠不止我們。
事實上,人類種植糧食已經有1萬多年了,但至今仍不能使人人都吃飽肚子。
2020年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
2019年全球有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比2018年增加了1000萬人,佔世界總人口的8.9%;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導致食物缺乏人數在2020年新增8300萬,達1.3億;世界飢餓人口數量到2030年將超過8.4億,佔全球總人口的9.8%。
糧食安全是影響人類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世界糧食鴻溝之所以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人口,仍然在不斷增長。
聯合國人口司估計,2025年世界人口將增長到80億,2043年達到90億,2083年將達到100億,與2019年的77億人口相比,未來世界將新增23億左右的人口。
除了人口問題之外,全球氣候變化,也是影響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一點,我們似乎可以從韓國的遭遇中窺見一二。
根據韓聯社報導,從今年6月下旬開始,韓國中部地區雨季創紀錄地持續54天,且韓國今年遭多場颱風侵襲,導致大米大幅減產。
同樣遭殃的,還有白菜。
當時由於受強降雨影響,韓國白菜減產嚴重,價格同比上漲57%。
白菜18260韓元一棵,相當於107元人民幣。
今年雨水更勝去年,導致白菜進一步減產,單棵大白菜價格逼近62元人民幣,在2019年基礎上足足上漲40%,吃不起白菜,幾乎成為了近年韓國的常態。
氣候變化對大多數非灌溉耕地的負面影響將更加嚴重。
糧食作物病蟲害問題複雜化。隨著氣候變暖,區域性水熱平衡和季節分配失調,各種病蟲害發生概率將會激增。
從去年一直持續到現在的蝗災,就是一個明證。
另外,影響糧食安全的另一個容易被大家所忽視的因素就在於:農業技術潛力已經越來越小,糧食增產難度明顯加大。
從最近在抖音上熱傳的一段袁隆平爺爺的採訪裡,就可以發現:
袁隆平說道:「我們辛辛苦苦鑽研提高水稻產量,每畝提高5斤或10斤都很難……」
雖然從宏觀數據上來看,中國糧食作物單產由1950年的1155千克/公頃提高到2018年的5621千克/公頃,增加了387%。
但細細比較下來,就會發現,近年來,糧食單產增長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從2004年的6.6%下降到2018年的0.2%。
糧食單產水平已接近當前技術水平的臨界點。
人類歷史上的糧食戰從未間斷
糧食是保障人類健康的商品,往往也是國家之間鬥爭的武器。
美國戰略家、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曾說:
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
人口眾多,糧食缺口大,加上氣候變化、農業技術已經接近天花板,使得潛在糧食風險不斷增加。
在這方面,付出過慘重代價的,是大豆產業。
《中國糧食安全》一書指出,1994年以前,中國大豆基本自足,並少量出口。此後,由於美國大豆產量高、成本低,美國大豆到岸價格比我國大豆每千克便宜0.1—0.5元,使我國大豆喪失市場競爭力,我國不得不大量進口。
2019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8859萬噸,佔全年大豆消費量的86.69%。
另外,大豆直接影響食用油和飼料供給,大豆壓榨工業與供應鏈成為中美大豆產業爭奪的關鍵。
2001—2004年,因炒作中國需求,美國大豆3年上漲156%。同期,中國大豆價格也跟漲,導致東北豆農大量擴種,國內壓榨能力也大幅增加。
從2004年4月起,大豆價格暴跌,豆農巨虧,眾多國內壓榨企業巨額虧損,外資乘機低價收購布局,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壓榨工業。
外國資本在控制了中國的壓榨市場後,開始追求最大利潤。
從2006年開始,一波更大的上漲潮開始。中國市場的豆油上漲了200%,豆粕從2000元/噸漲到4000多元/噸。
大豆戰爭雖未對我國國計民生產生根本影響,但對中國大豆產業鏈的自主水平及自給能力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除了大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顯示了2019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對外依存度:
牛奶及製品為33.54%,植物油為28.70%,食糖為21.32%,牛肉為19.93%,羊肉為7.40%,豬肉為4.74%。
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飼用豆粕和牧草進口國,2017年豆粕進口佔飼用總量的30.9%,牧草進口佔國內牧草商品流通量的23.83%。
由於國際糧食市場是賣方市場,美國和法國的四大國際糧商仍然控制著國際糧食交易80%的份額。我國仍面臨著禁運風險。
糧食安全,遠沒有到高枕無憂的時候,在人口高峰期到來之前,這將成為我們永恆的話題。
但現實是,據統計,中國每年被損耗和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於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
具體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來說就是:不要浪費,不要浪費,不要浪費!
來源:中信書店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