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5000萬人糧荒,韓國大米產量50年最低:糧食危機要來了?

2020-12-22 騰訊網

導語:糧食安全,遠沒有到高枕無憂的時候。

2020年,最可怕的世界性危機是啥?

11月14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秘書長比斯利警告道:比疫情更可怕的糧食危機即將來臨,進入2021年後,全球將面臨更加嚴重的饑荒。

也許你正在疑惑:啥?又來!年初不是炒過一回嗎?怎麼2020年都要過完了,又開始說「糧食危機」了?

別急,就讓阿信來幫你梳理下近期遺落在熱點之外的那些新聞:

11月2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消息稱,繼今年2月之後,非洲沙漠蝗災再次暴發,讓該地區本就嚴峻的糧食供應雪上加霜。

11月26日,據美國最大的飢餓救濟組織「餵養美國」公布的一項報告估計,2020年共有超過5000萬美國人陷入糧荒,接近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而在我們的鄰國——韓國,由於極端天氣影響,截至11月中旬,韓國今年以來大米歉收,產量為1968年以來最低,政府甚至開始準備開倉放糧了。

回到國內,4月份至今,中國時隔20年之後,首次高密度地強調「保糧食安全」。

所以,為啥,全球糧食安全「突然間」就亮起了紅燈?

不過在此之前,阿信覺得,我們還是得先搞清一個問題,那就是:

究竟啥是「糧食安全」?

幾乎每次提起「糧食危機」,我們正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糟糕,超市的大米馬上就要被搶完了,再也不補貨了的那種!我去扛袋大米回家先!

這其實是反映出了大眾對「糧食」這個詞的莫大誤解。

事實上,我國通常說的「糧食」,包含了穀物、豆類、薯類等幾個大類。

僅以穀物為例,從消費用途來看,全球有隻有50%左右的穀物作為食物被人類當做「口糧」直接吃掉了,而我們日常語境中說的大米或者小麥對應的就是「糧食」大類中的「穀物」小類項下的「口糧」。

除此之外,還有35%左右作為飼料被牲畜消費轉化為人類的間接食物,剩下的15%則被用於食品加工、工業原料、種子,或者被浪費掉,或作為其他用途。

解釋清楚了第一個問題,那麼再來看看,究竟啥是「糧食安全」。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我國《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標準,王宏廣教授在《中國糧食安全》一書中提出:

凡是人均糧食生產量或佔有量(包括從外部調入的糧食)達到400千克的國家、地區,總體上達到了「吃飽」標準,基本上保證了「糧食在數量上的安全」。但要想「吃好」,保障糧食質量安全,則要達到人均600千克。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了470千克,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糧食安全的現狀是:吃飽沒問題,即使國際糧食供應鏈出現斷裂,中國也不會出現吃不飽的問題,但距離「吃好」還有一段距離。

怎麼理解呢?

這裡,就要引入另外一個衡量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糧食自給率。

2013年,國家確立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新目標。從此時開始,中國將糧食生產的主要目標,集中在了保證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的自給自足上。

例如,2018年我國口糧綜合自給率就達到了99.35%,也就是說,就算發生糧食危機,國人完全不用去搶購大米、小麥這樣的主食。但口糧自給率近99%,絕不等於糧食安全。

那麼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根據《中國糧食安全》一書的研究認為,目前中國的糧食總量缺口大。

以2019年為例,去年我們總共進口了相當於9億畝耕地產量的糧油肉,特別是大豆和油料作物,油料自給率僅為30%,大豆的對外依存度更是高達86%,平均下來,我國糧食的隱性自給率僅為70%。

2019年中國大豆主要進口國及佔比。來源:《中國糧食安全》

可即使這樣,比較起來,我國居民日均營養供給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動物性蛋白尤其不足。

以2018年為例,中國肉類、水果人均消費分別為38.5千克和47.4千克,分別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32.5%和25.6%;而中國奶類人均消費量僅為12.2千克,更是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89.8%。

也就是說,目前,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的核心已由口糧安全轉變為飼料糧安全,本質是肉類安全、食物安全。

在《中國糧食安全》一書中,王宏廣教授認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糧食安全是:「低水平、高難度、緊平衡、弱安全」。

總結起來是——吃飽沒問題、吃好需進口,平時沒問題、戰時有危險。

消除飢餓,我們面臨種種難題

面臨糧食風險的,遠不止我們。

事實上,人類種植糧食已經有1萬多年了,但至今仍不能使人人都吃飽肚子。

2020年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

2019年全球有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比2018年增加了1000萬人,佔世界總人口的8.9%;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導致食物缺乏人數在2020年新增8300萬,達1.3億;世界飢餓人口數量到2030年將超過8.4億,佔全球總人口的9.8%。

糧食安全是影響人類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世界糧食鴻溝之所以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人口,仍然在不斷增長。

聯合國人口司估計,2025年世界人口將增長到80億,2043年達到90億,2083年將達到100億,與2019年的77億人口相比,未來世界將新增23億左右的人口。

除了人口問題之外,全球氣候變化,也是影響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一點,我們似乎可以從韓國的遭遇中窺見一二。

根據韓聯社報導,從今年6月下旬開始,韓國中部地區雨季創紀錄地持續54天,且韓國今年遭多場颱風侵襲,導致大米大幅減產。

同樣遭殃的,還有白菜。

當時由於受強降雨影響,韓國白菜減產嚴重,價格同比上漲57%。

白菜18260韓元一棵,相當於107元人民幣。

今年雨水更勝去年,導致白菜進一步減產,單棵大白菜價格逼近62元人民幣,在2019年基礎上足足上漲40%,吃不起白菜,幾乎成為了近年韓國的常態。

氣候變化對大多數非灌溉耕地的負面影響將更加嚴重。

糧食作物病蟲害問題複雜化。隨著氣候變暖,區域性水熱平衡和季節分配失調,各種病蟲害發生概率將會激增。

從去年一直持續到現在的蝗災,就是一個明證。

另外,影響糧食安全的另一個容易被大家所忽視的因素就在於:農業技術潛力已經越來越小,糧食增產難度明顯加大。

從最近在抖音上熱傳的一段袁隆平爺爺的採訪裡,就可以發現:

袁隆平說道:「我們辛辛苦苦鑽研提高水稻產量,每畝提高5斤或10斤都很難……」

雖然從宏觀數據上來看,中國糧食作物單產由1950年的1155千克/公頃提高到2018年的5621千克/公頃,增加了387%。

但細細比較下來,就會發現,近年來,糧食單產增長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從2004年的6.6%下降到2018年的0.2%。

糧食單產水平已接近當前技術水平的臨界點。

人類歷史上的糧食戰從未間斷

糧食是保障人類健康的商品,往往也是國家之間鬥爭的武器。

美國戰略家、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曾說:

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

人口眾多,糧食缺口大,加上氣候變化、農業技術已經接近天花板,使得潛在糧食風險不斷增加。

在這方面,付出過慘重代價的,是大豆產業。

《中國糧食安全》一書指出,1994年以前,中國大豆基本自足,並少量出口。此後,由於美國大豆產量高、成本低,美國大豆到岸價格比我國大豆每千克便宜0.1—0.5元,使我國大豆喪失市場競爭力,我國不得不大量進口。

2019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8859萬噸,佔全年大豆消費量的86.69%。

另外,大豆直接影響食用油和飼料供給,大豆壓榨工業與供應鏈成為中美大豆產業爭奪的關鍵。

2001—2004年,因炒作中國需求,美國大豆3年上漲156%。同期,中國大豆價格也跟漲,導致東北豆農大量擴種,國內壓榨能力也大幅增加。

從2004年4月起,大豆價格暴跌,豆農巨虧,眾多國內壓榨企業巨額虧損,外資乘機低價收購布局,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壓榨工業。

外國資本在控制了中國的壓榨市場後,開始追求最大利潤。

從2006年開始,一波更大的上漲潮開始。中國市場的豆油上漲了200%,豆粕從2000元/噸漲到4000多元/噸。

大豆戰爭雖未對我國國計民生產生根本影響,但對中國大豆產業鏈的自主水平及自給能力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除了大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顯示了2019年我國主要農產品對外依存度:

牛奶及製品為33.54%,植物油為28.70%,食糖為21.32%,牛肉為19.93%,羊肉為7.40%,豬肉為4.74%。

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飼用豆粕和牧草進口國,2017年豆粕進口佔飼用總量的30.9%,牧草進口佔國內牧草商品流通量的23.83%。

由於國際糧食市場是賣方市場,美國和法國的四大國際糧商仍然控制著國際糧食交易80%的份額。我國仍面臨著禁運風險。

糧食安全,遠沒有到高枕無憂的時候,在人口高峰期到來之前,這將成為我們永恆的話題。

但現實是,據統計,中國每年被損耗和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於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

具體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來說就是:不要浪費,不要浪費,不要浪費!

來源:中信書店

RECOMMEND

相關焦點

  • 中國糧食產量年年豐收,為什麼卻從「出口國」變成「進口國」了?
    糧食事關民生之本,可以說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今年以來,全球糧食生產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多,「糧荒」話題一時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那麼中國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答案是肯定的: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而且中國曾經還是糧食出口國!
  • 廣東糧食安全報告:2019年糧食產量增速為六年來最高值,對外依存度...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人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今年以來,全球疫情暴發疊加全球蟲害蔓延更進一步凸顯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作為人口大省,廣東省2019年常住人口達11521萬人,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23%。
  • 全球糧食危機,中國禁播大胃王,美國卻把糧食當燃料燒掉!
    糧食浪費問題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全球性問題,近些年也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201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稱,全球糧食浪費嚴重。就在前幾天,聯合國多次警告: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前幾天,央視媒體央視狠批:「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
  • 1.3億噸糧食缺口?打贏糧食問題勝仗,做好這3件事……
    2020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因糧食短缺,2019年近6.9億人遭受飢餓,同比增加1000萬人,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人。且由於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可能進一步導致2020年全球長期飢餓人口新增超過1.3億人。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2019年,全球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2020年,全球預計將至少新增約8300萬飢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多重因素加劇全球糧食緊缺,至少25個國家今年面臨嚴重饑荒風險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近期共同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給出了令人擔憂的判斷。
  • 美國農業發達程度高於中國,為什麼中國糧食的產量會比美國還高?
    根據權威的數字統計,中國糧食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大約為6億噸美國糧食的產量為5億噸左右。美國每年可利用耕地約為25億畝,中國的耕地面積大約為18億畝。美國的農業人口大概是200多萬,中國的農業人口大約是兩個億。
  • 2019年全球人均糧食產量約為700斤,中國人均高達950斤
    來源:南生今世說近期已經有包括印度、俄羅斯、越南、泰國、埃及、柬埔寨等十幾個國家宣布了「限制糧食或限制部分糧食產品出口」。對此,有不少網友擔心中國的糧食會不會因此不足,要不要囤糧應對可能的危機呢?中國糧食產量很高,整體很安全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糧食展望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糧食(指的是穀物類,不包括肉類、魚類等)總產量約為27.22億噸。按照接近77億人口計算,全球人均糧食產量約為700斤。
  • 糧荒已徹底解決,大米庫存1.09億噸
    3月24日,哈薩克斯坦宣布,對包括小麥、土豆在內的11種農產品實行限制出口,哈薩克斯坦是全球小麥的主要出口國之一;3月25日,排名世界第三的大米出口國越南決定禁止大米出口;埃及自3月28日起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警告,受疫情和蝗災影響,全球或出現糧食危機。
  • 越南恢復大米出口,搶購大米的人後悔了
    前段時間,世界各國因受疫情影響,民眾開始囤積糧食和日用品等生活物資,多國政府也相應地開始限制或禁止糧票出口,以保障國家糧食供給。越南和哈薩克斯坦開始限制主要糧食的出口,越南率先宣布停止大米出口!國內很多人得知這個消息後,就開始瘋狂囤積糧食!有網友在朋友圈發文,不知哪來的風聲,爹媽紛紛搶購大米!
  • 糧食危機一觸即發?中國庫存如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高級經濟學家Abdolreza Abbassian表示:「這不是供應問題,疫情引發了人們在糧食安全方面的行為變化。如果大宗商品買家認為他們無法在5月或6月收到小麥或大米發貨,那該怎麼辦?這可能會導致全球糧食供應危機。」分析認為,隨著消費者食品囤積的繼續,食品價格的通脹壓力可能正在逼近。
  • 世界遭遇五十年一遇糧食危機,中國底氣:糧食飯碗,我們端得很牢
    如果糧食的供給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大家沒有食物可以進行進食,哪怕是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糧食的情況,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 但是在東非的很多國家,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特別是今年東非經歷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大量糧食減產。肯亞這樣的國家甚至出現了在街頭為了一點點糧食大打出手、的情況出現。
  • 疫情下多國禁止糧食出口,恐造成糧荒?中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而在出現疫情的國家中,有多國宣布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以確保其本國擁有充足的糧食。有專家認為,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能引發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目前,哈薩克斯坦已禁止出口小麥麵粉、胡蘿蔔、糖和馬鈴薯等商品,越南暫停籤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約,塞爾維亞禁止出口葵花籽油等商品。據媒體報導稱,伊拉克的糧食供應告急,該國已宣布需要進口100萬噸小麥和25萬噸稻米。
  • 30年來第1次!中國不缺大米,為何還要從印度進口?
    正解局出品 最近,印度大米出口商協會主席透露,中國向印度購買了6萬噸的大米。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近30年來,中國第一次向印度進口大米。 中國不缺大米,為何還要從印度進口大米?
  • 近年來埃及一直遭受著糧食危機的困擾,那麼他能供養大量人口嗎?
    近年來埃及一直遭受著糧食危機的困擾,全國各地都在抱怨基本商品短缺。由於許多商店的食品供應不足,正在不斷遭到投訴。人們的抱怨,也因為社會階層而不同,上層和中產階級受到進口商品減少的影響,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所關心的是食品價格的飛漲,讓他們已經快要食不果腹了。
  • 大米股還是漲瘋了:11天9個漲停板!
    然而,這家號稱「糧食第一股」的公司,扣非後淨利已經連虧13年。  針對熱議的糧食危機問題,袁隆平也「發話」了!他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希望大家不要擔心。我國代表人士在4月2日當天指出,2019年中國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不進口也不會導致國內糧食供給短缺。
  • 瞭望|吉林大米如何從香到「響」
    但很長一段時間,吉林大米的好口感並沒有換來好口碑。在全國各大超市很難看到吉林大米的身影。人們說起東北大米,南有盤錦,北有五常,夾在中間,自然條件、品種、品質絲毫不差的吉林大米只能幹著急。吉林省是全國優質粳稻主產區,全省粳稻種植面積約1300萬畝,水稻常年產量120億斤以上,每年有80億斤大米流向市場,其中一半銷往省外。
  • 國產大米消費減少,日本2019年糧食自給率微升至38%但仍是較低水平
    共同社8月6日消息,日本農林水產省5日發布數據稱,2019年度糧食自給率(熱量標準)為38%,較上年度上升1個百分點。秋刀魚及青花魚等魚貝類漁荒成為拉低自給率的因素,但小麥產量增加推升了該比率。雖然較創最低紀錄的上年度略有改善,但依然處於低水平。上一次同比上升是在11年前的2008年度。以生產額為標準的自給率為66%,與上年度相同。國產豬肉單價上漲,另一方面蔬菜收穫量增加價格低迷造成了影響。從各類別以重量為準的自給率來看,大米與上年度相同為97%,蔬菜上升1個百分點至79%。小麥上升4個百分點至16%,豆類與上年度一樣僅7%。魚貝類為52%,下降3個百分點。
  • 中國人均糧食產量位於世界前列,為何還要年年進口糧食?
    70多年中國糧食年年增產,從2263.6億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7.8億斤,世界首位,為何還是不夠吃,每年進口1億噸?說起中國的糧食產量,真是一個讓人自豪的事情。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6.6億噸(13277億斤),再創歷史最高紀錄。即便是人均糧食產量,我國也已經做到了世界前列。可是,問題是,為何我們還要每年進口1億噸糧食?是因為不夠吃嗎?
  • 同樣是人口大國,為何印度能向全球出口大米,我國卻滿世界買糧呢
    印度對農業非常重視,所以在印度,糧食產量一直非常高。如今的印度已經成為世界上糧食出口大國了。早些年的時候,我國曾經歷了一段饑寒交迫的年代,那時候吃不飽,糧荒是老百姓最頭疼的事。不過好在袁隆平發明出雜交水稻之後,我國已經排除了多年的雜交水稻困擾,糧食的產量也開始逐年提升。俗話說得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 糧食安全刻不容緩
    疫情導致飢餓人數大幅增加,聯合國報告數據顯示,今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數量可能由1.35億人增至2.65億人。 除疫情外,嚴重的蝗災也在威脅著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今年, 東非經歷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印度學者預測,蝗災或許會使得糧食減產30%-50%,而對於已經在與糧食不安全作鬥爭的巴基斯坦,蝗災的來襲更加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