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水滸傳》的梁山好漢當中,凌振的綽號就叫做轟天雷。此人有什麼能耐呢?小說第五十五回中是這樣介紹的:「凌振祖貫燕陵人,是宋朝盛世第一個炮手,人都呼他是轟天雷,更兼武藝精熟。曾有四句詩讚凌振的好處:強火發時城郭碎,煙雲散處鬼神愁。金輪子母轟天振,炮手名聞四百州。」呼延灼說他「名號轟天雷, 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裡遠近,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這能耐的確驚人。
從小說來看,凌振的本事說起來不小,但實際作用並不大。除了壯聲勢發信炮之外,所謂的「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其實只有一次。在睦州之戰中發炮炸死包道乙,算是報了武松的斷臂之仇。如果梁山每次作戰都用上這招的話,估計沒人會是對手。
轟天雷在小說當中是人物的綽號,而在歷史上此物卻是種武器,確切的說是一種火器,正規的名稱叫做震天雷。不過,這種火器並不是像小說中介紹的出自北宋,而是起源於南宋時期。
據南宋楊萬裡所著《誠齋集》記載,南宋早期的採石水戰時期,宋軍曾使用這種火器對付金兵,「蓋以紙為之,而實之以石灰、硫黃……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眯其人馬之目」,儘管聲勢不小,但實際作用並不大,更像是一種煙霧彈和催淚彈。
不過,到了南宋後期,轟天雷這種火器的研製達到了新高度,填裝的也不再是石灰、硫黃,而是鐵片及炸藥,逐漸演變成了早期炮彈的雛形。
公元1232年,蒙古大軍圍攻大金的南京城,守城的利器就叫做震天雷。據《金史赤盞合喜傳》記載,蒙古軍隊攻城時,守軍使用的震天雷是 用鐵罐子裝滿火藥,用火將其點燃,火炮飛起來爆炸,「其聲如雷,聞百裡外」,波及之處達半畝以上,火星甚至能穿透盔甲的鐵皮。
後來元軍想出了一個辦法,製作牛皮洞,大小可容納一人,以此為掩護攻城。守軍也想出了對策,用鐵繩懸掛震天雷,順著城牆放下,將元軍及牛皮都炸的粉碎。元軍對此非常害怕。
只可惜這一偉大的發明並沒有得到發揚光大。如果後人在此基礎上潛心研究,那麼早期火炮的發揚光大必將出現在華夏大陸,哪還會有外敵敢來入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