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是場積極變革,推進了歷史的進程,但與宗教信仰形成衝突

2021-01-11 小容帶你看世界

提到歷史上的啟蒙理性,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而我們今天就一起聊一聊它。首先,我們預設這樣一個事實:對於當代的知識分子而言,他們的「理智性」完全是現代化的,或者至少正處在某種現代化的模式之中,也因此在啟蒙原則的霸權之下將自身進一步的世俗化。

這一點確實是普世性的。考慮到在解釋人的生活和存在的過程中,乃至在解釋整個存在的過程中關於真理性、意義、道理、價值和道德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人們相當明顯地遵循—在查爾斯·泰勒所言的「內在框架」之中。一些現代的、自我立法的合理性模型。對於它們的可辯護性,當今的這些解釋完全接受被康德的格言「敢於運用你自身的理解力洗禮過的系列啟蒙原則。

因此,他們對於真理和幻覺、善和惡、有理和無理,乃至對於美和醜的美學品位均持守著一種理智區分的現代形式。現代的對於生活和存在、真和善的一系列解釋,就其完全是現代的解釋而言,原則上都已經接受了自我立法的規範性邏輯。從歷史上說,這種規範性的邏輯始於笛卡爾「我思」的原則,之後在西方思想史中成了啟蒙運動的主導原則,使人的判斷力服從於其自明的權威性。

對於意義和真理的反思性探究以及對於善和價值的實踐性探究逐漸依賴於規範性的、與主體相關的最高判斷標準。我們再次引用作為這一變化的前驅者的康德,他熱切地將這一判斷標準明確表達為「人類的朋友在認真和誠實的考察之後,接受任何對你而言看上去最為可信的事物,無論它是關於事實的還是關於理性論證的;然而不要否認理性具有那種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善的特權,即它作為真理的最高檢驗標準的權力。」

從此以後,人們不再以聖若望在福音的序言中所言的「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評估理性居於真理之中的能力,而是通過「在起初 所需要的全部東西只是自由。在該問題中已有我思」。在起初—康德宣稱的自由是所有自由中最無害的一種一在所有事務中公開地使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

當智者說出他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時,他想讓這句話成為詭辯術、懷疑論的相對主義和神人同形論的一個法則;然而在現代文明之中,在對於人生的形上學闡釋和宗教解讀之中,這句話成了自我實現的啟蒙真理性的生成原則。

而這種全新的處境代表了人類歷史中一種積極的解放運動。他表達了這樣一種預感一歷史的進程正在向一個好的方向推進。在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可以處於這樣一種能夠自信、合宜地在宗教事務上運用他們自身的理性而無須外在指引的狀態之前,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我們確實擁有清楚的跡象……表明阻礙普世啟蒙、阻礙人類脫離自致的不成熟狀態的障礙正在逐漸減少。

這些啟蒙理性和宗教信仰之間劃時代的衝突確實造成了深刻的困擾,並且因啟蒙原則支配了當代文明的塑造而延續至今。在診斷這一衝突的深刻實質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種由不同要素交織形成的複合結構。現在,我們將要嘗試以分析的方式將這些要素呈現在它們應有的位置上:首先,是從客體的角度出發。其次,是從主體的角度出發。

從客體的角度出發,該衝突代表了兩個受到不同真理決斷原則支配的領域之間深刻的分裂。一方面,自主的「自我」通過自身決斷何謂客觀性一不僅是在客觀的,應當被科學所認知的現象世界之中,也是在客觀的、應當被自主意志的普遍原則所實現的道德世界之中。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通過它所仰賴的啟示,同樣在真理的詮釋和探究中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它對於生活和整個存在的獨特詮釋之中信仰引入的概念揭示出對於純粹理性而言全然陌生的意義。對於信徒而言,這些概念自身事實上起到了作為聖言的例示的作用。在實踐的領域中,宗教信仰自身宜布了倫理規則和價值,引導人類的行為趨向於並非由純粹實踐理性設定的,面是被認定為神聖法則的目標。

從主體的角度出發,對於啟蒙文明中「自我」多面的全新意義中的一個視角對我們的主題而言尤為重要。在考察真理認定的不同形式的過程中,現代的知識論者。就其邏輯上的使用而言,作為一個支配所有的真理認定的原則,它同另一個支配所有這些認定的模態的原則—確定性原則,或者說自我肯定的必然性原則—互不可分。而自笛卡爾以降,已然成為真理的基礎的自我意識的確定性,現在成了人們關於自身的無可懷疑的真理的依據。

具有自我意識的理智出於直觀的自我肯定在原則上說明了何種事物可以被無可置疑地肯定具有真正的意義。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顯然和以啟示為基礎的宗教信仰的本質相衝突。

這種信仰呼求接受的能力、虔敬和一種降卑自身、讓被說出的、正在發言的聖言佔據主導地位的心靈狀態,雖然這一聖言以在歷史之中通過其實現而具有生命力的行動、隱喻和標記的見證的傳統為中介。

所有信徒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之中,通過肯定—出自確定無疑的信任,而非得到自我知覺驗證的無可置疑的認同—關於人類存在的被給定的真理而趨於致。正如紐曼樞機所言,肯定—一特別是對於基督信仰的真理的肯定—的文法具有著很多特質。比如,在這樣一種追隨著神聖宣示、通過神聖恩典而具有生命力的肯定之中,本質上存在一種心靈、理智和道德上的超驗的認同,一種特殊的自我保護,天主教研究論輯超出…思維的一般法則的運作之外。而對於這件事情,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民族團結共進步】新時代積極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1]現階段正值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又是進一步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發展時期。在重大歷史關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專門就西藏的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問題,特別強調「必須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並指出「要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 庫克用猶太教獨有的方式,宗教與民族主義結合,形成猶太復國主義
    庫克用猶太教獨有的方式,宗教與民族主義結合,形成猶太復國主義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從歷史來看,庫克的宗教復國主義救贖理論雖然對於猶太復國主義政治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卻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個逐漸演變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 世界歷史: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歷史愛好者:青絲染霜顏歡迎來到百家號青絲染霜顏,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所謂的啟蒙運動,小編發現,啟蒙運動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一個歷史事件,而是一個歷史發展歷程。小編覺得啟蒙思想是看世界的一個新角度,要求摒棄上帝啟示和傳統教條,強調理性和自然規律,並且相信人類有無限發展的可能。
  • 知識進步與天賦人權:神聖羅馬帝國啟蒙運動的主旨和目標是什麼?
    默勒強調指出,啟蒙運動的這個命令普遍適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宗教和教會,國家與社會,哲學與科學,歷史與當代,無一例外」。 除了「理性」之外,「批判」可以說是啟蒙運動的另一個關鍵詞語。就像今天人們偏愛「尋根究底」一樣,保持批判的特徵是啟蒙運動的一個基本訴求。 儘管在神聖羅馬帝國就像在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啟蒙運動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教會和宗教以及那些有著特定宗教形態的事物,但是它卻很少像在法國那樣是出於反基督教的或者乾脆就是無神論的立場。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2020軍隊文職歷史學專業知識:簡談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下面是寧夏華圖整理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希望對大家複習歷史知識有所幫助。   一、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與起源   13世紀末期,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佛羅倫斯,正在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了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他們提倡人文主義精神。
  • 很多科學家晚年都信仰宗教?講述歷史,還原真相
    作為科學領域的優質作者,無數次與各種有宗教信仰的小夥伴在這個問題上打嘴仗。其實我明知道說多少都是無用功,但還是忍不住要再次談談這個話題。那麼科學家信教這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儘管牛頓同樣在自己的著作中「牽強附會」地重新解釋了「神」,但牛頓並沒有被宗教裁判所審判,因為這個時候,距離伽利略被審判已經過去了50年,宗教和科學已經按照伽利略所提出的界限重新進行了劃分。可以說,這體現了歷史的力量,也體現了科學的力量。因為科學硬生生從宗教管轄的範圍內劃出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
  • 後現代之後重審法國啟蒙運動
    ⑤該書的具體內容討論了啟蒙哲學如何從反對神學和17世紀形上學的鬥爭中誕生,從而形成了能運用到一切知識領域的分析批判的武器,進而推動了思想的世俗化進程以及科學的發展。正如評論者詹森·肯特·賴特(Johnson Kent Wright)所說,卡西勒此書要確立啟蒙運動本質上的現代性,處處強調它的新意與現實性。
  • 歷史選擇題排雷指南!識別這些歷史選擇題常見陷阱!
    近代世界易錯點1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陷阱1 文藝復興反對宗教信仰【點撥】 文藝復興的鬥爭矛頭是指向封建神學,而不是宗教信仰。陷阱4 宗教改革擺脫了基督教思想的控制【點撥】 宗教改革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封建束縛的運動,宗教改革後形成的新教,包括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因此宗教改革並未擺脫基督教思想的控制,也未實現信仰自由。
  • 宗教改革反對禁欲主義嗎?
    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中,遇到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歐洲兩次著名的思想解放運動。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關於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是這樣闡述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雖然信仰宗教,但他們反對教會宣揚的禁慾苦行,抨擊教會的腐敗,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信仰宗教,說明他們沒有反對宗教本身。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大量使用宗教題材也證明了這一點。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
  • 納卡衝突問題是怎樣形成的,是大國的影響還是亞阿兩國歷史遺留
    因為這個地方以亞美尼亞人為主,佔90%以上,但歷史上卻長期被亞塞拜然管轄,所以會造成兩個民族之間的衝突矛盾。那我們就來看看局面形成的歷史:亞美尼亞很早就生活在外高加索一帶外高加索地區,即高加索山脈的南麓地帶,這裡有高聳的山地作為屏障,地理位置重要,可以作為戰略屏障。自古以來外高加索地區就是大國爭奪的目標。
  •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趙汀陽: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
    長期以來,外國人一直以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歷史被視為中國精神世界的根本。人們通過有限的歷史去回應精神世界的無限性問題。歷史究竟是如何回應的?中國社科院教授趙汀陽融入歷史、山水和漁樵三元素,站在哲學角度對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進行分析。1、精神世界以歷史為本人們常說"六經皆史",說明歷史是中國精神世界的根基,然而歷史是有限的,而精神世界是無窮的,以歷史為本意味著人們能夠通過歷史,以有限性理解無窮的精神世界。
  • 阿拉伯的不同煙火,宗教排異下,吉瑪人該何去何從?
    我們知道,在中東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區域,都住著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中東也是穆斯林的聚居地之一,對於穆斯林們來說,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不可侵犯的,他們對自己的宗教信仰有著讓人幾乎難以理解的執著。但是,在伊斯蘭國家的遼闊疆域中,仍有一些非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這些人們也曾經被穆斯林們稱之為異教徒。
  • 【說書】原初信仰的追尋與探求:伊斯蘭復興改革運動的歷史
    不過,綜觀整個伊斯蘭歷史發展,復興改革運動乃一歷史循環。誠如伊本・馬嘉(Ibn Majah)聖訓中所提到,每個世紀神都會派遣一位領導人前來「復興」穆斯林社群,並對不符合伊斯蘭的儀式或是教義進行「改革」。因此,唯有在伊斯蘭歷史脈絡中,才能全面理解現代伊斯蘭復興改革運動的理論根源。
  • 初探北歐維京人——維京人的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是怎樣形成的?
    當然,我們要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其地理環境,畢竟地理環境是人類歷史活動的舞臺,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際上,北歐人的民族性格、宗教、生活習俗都與其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北歐人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位於歐洲西北角,其瀕臨波羅的海、挪威海及北歐巴倫支海,東與俄羅斯和芬蘭北部接壤,北臨北冰洋,南臨德意志地區。
  • 新疆宗教信仰自由狀況報告(全文)
    一、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充分實現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 從猶太民族歷史演變進程,解讀其對古猶太教育體系發展的影響
    可能除了因為是歷史上是著名的命運多舛的城市(曾多次被外族人破壞,又多次重修),更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城,是所有信徒趨之若鶩的一座城。造成這一歷史現象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目前的線索直指猶太民族精神統一與猶太教育體系有著密切的關係。下面我將帶著大家重回數千年前,從猶太民族歷史演變進程入手,回顧猶太教育體系的發展之路。
  • 堅持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
    美西方反華勢力試圖借宗教等問題抹黑中國形象、挑唆新疆各民族矛盾的險惡用心暴露無遺。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是中國政府維護人民權益、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中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 外交部:呼籲各方本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積極推進外空軍控進程
    中方呼籲各方本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推進外空軍控進程,為維護外空持久和平與共同安全切實做出貢獻。 趙立堅在當日例行記者會上回答有關提問時說,自2017年起,「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決議就寫入了「重申應研究和採取切實措施,達成防止外空軍備競賽條約,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容,也一直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