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推理、罪惡,這些是在東野小說中常出現的主元素,而只有你讀過《惡意》,才能算真正認識東野圭吾,了解他筆下預設人物所透露的深不見底的人性。
豆瓣高位評分,被稱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齊名。
當一個作案段位高明的兇手,遇到一個嗅覺靈敏且執著的偵探,他們之間誰會成為最後的獵手。
看作者如何著手讓「惡意」開出令人顫慄的花朵……
01
聲名鵲起的作家之死
日高邦彥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卻在出國前一天晚上離奇被殺。
現場看似是一場臨時起意的謀殺,經過初步的勘察,兇手也很快被鎖定:是死者的生前好友,野野口修。
被自己生前好友和一直有幫助過的人殺害,這似乎不合常理……
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是小學、中學時同學,畢業後各奔前程。七年前野野口修拜訪已成為名作家的日高,再續他們之間的情誼。
野野口修努力想成為作家,但卻一直走得不太順暢。當再次邂逅已經成名的日高時,他除了滿滿的「欣喜」,心中還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在日高的推薦和幫助下,野野口修終於成為一名兒童書作家。他辭去了教師一職,從此專職於寫作。
一切看似風平浪靜,看似合理的境況下,卻隱藏著巨大的漩渦,一場不惜以死為代價的預謀就此展開……
02
刑警加賀恭一郎的出現
4月16日晚,刑警加賀恭一郎接到一通報案電話,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家中遇害,發現屍體的是野野口修和日高新婚不久的妻子日高理惠。
加賀在案發現場勘察時,意外發現野野口修和他是舊相識,是曾經一起供職教師時的前輩。
在初步的觀勤後,加賀和另外兩名警察在負責送野野口修回家的路上,他們之間展開了第一次別開生面的「談話」 。
看似隨意的聊天,野野口修卻能感到這是一場不著痕跡的審問……
而回到家後不久,野野口修的職業病又犯了,他決定將這案件的始末以手記的方式記錄下來。
有意還是無意暫未嘗可知。
細心的讀友在閱讀中,也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野野口修在日高遇害後所表現出的冷靜和追索式的詢問超出了悲傷之情,也超出了一個作為死者好友應該有的反應。
這是男人的理性思維決定的,還是一個作家所具有的特質?
我想加賀警官是有思考的。
很快,兇手被捕、並對殺人事件供認不諱,而唯獨對作案動機隨口搪塞,避而不談。
憑著警察的直覺,加賀並不願就這樣草草結案了事。
他打破慣性思維的阻擋,從遺漏的蛛絲馬跡中為讀者呈現了一波讓人不寒而慄的人性料理……
03
野野口修的手記
小說以野野口修和加賀兩條敘述主線進行,各種的心理圈套和預設包袱,以及對人性的審問,絕對一次次衝擊你的直觀感受。
通過手記,野野口修以毒殺貓事件拉開序幕,引加賀查出自己是日高的影子寫手,接著又暴露出自己和日高前妻有婚外情的倪端。
就這樣,他一躍從殺人者逆轉成為受害者。
媒體的追逐,民眾對真相的了解意願,一切都在朝著一個方向發展……
就在讀者以為真相已完全浮出水面時,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誤入歧途、陷入另一個陷阱……
不然,何以稱為東野圭吾。
不得不說,一個人的印跡一旦在另一個人的頭腦中留下了某種痕跡,就很難擦拭。
加賀警官心裡隱藏的野野口修一直都有在活動,並成為他最終破案的利器。
而野野口修也會隱約地感到,加賀警官的眼底隱藏著一種不好捉摸的深意。
這深深淺淺,類似於溫情與理性間的角逐正在層層展開。
04
關於人性的反思
小說以第一人稱不定時聚焦的敘述方式,代入感極強。情節環環相扣,即便在故事戛然而止時,仍不能從中抽離。
它讓人久久沉浸於茫然和思考:人性中不可剔除的惡意,它距離我們所處的生活究竟有多近?
當一個人的生命,甚至他所有一切活著的構築,都成為了別人窺竊和污衊的部分,這種惡所滋生的冷,勝過寒冬的冰雪吧。
善有善的純潔,惡亦有惡的羞恥之處。
倘若在生活中,你在不知覺間就成了「身邊人」局中的一份子,想一想也是極恐怖的事情。
記得看過的電影埃《誤殺》,同樣驚心動魄。男主利用心理、推理,甚至是民眾的道德、正義感來完成不在場證明的殊死搏鬥,這是一場因愛催生而犯下的罪孽,劇情反轉、驚悚、令人細思極恐,給觀眾留下極度的深思……
所有的惡都不是必然產生的,總有因果。
小說中有提到,野野口修的一家,曾被迫搬到他當時就讀學校的所在區域。
他的母親在他少年時就表現出了看不起日高和在這片區域居住的人,這無疑催生了野野口修藐視他人的優越感。
在多年後,當野野口修看到日高的成功和自己的落寞境遇時,心靈上的落差是顯而易見的。
或許,這仇恨的根源就是所謂的「見不得別人好」,尤其是自己身邊的人:
「憑什麼,我那麼努力混得還是不如他?憑什麼他的事業就能一帆風順,人生也能處處得意?」
書中的野野口修,在感受到別人光輝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卑微和不盡人如意,甚至是齷齪的一面。
強烈的對比之下,他如何能忍受呢。
這大概才是,一個人最深的惡意。
當一個生命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了恨上,寒意則如後背的空氣。
作者:簡y,精讀讀友會會員,從簡約中汲取生活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