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墓碑上「顯妣」、「顯考」是什麼意思?
歡迎點讚、收藏、關注、評論、轉發。
墓碑上「顯考、顯妣」是子女對逝去父母的一種敬稱,也是幾千年來,文化傳承下來,約定俗成的碑文通用語。
過去,人死後安葬之時,碑文上都要寫生平,朝廷大員和皇室不用顯考、顯妣,而用封號、諡號。普通老百姓沒有資格受諡,父母去世後,因為沒有諡號,一般就用通諡「顯考、顯妣」。「考,妣」,來自成語「如喪考妣」,出自《尚書舜典》。
漢鄭玄註:「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於考也。」是指父親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一個德行有成,盡職盡責的父親;「妣」就是「媲」的意思,而「媲」就是配,輔助之意,母親在家中相夫教子,上敬公婆,下育子嗣,忠誠賢德,其德儀配於德行有成之人,換句話說就是,母親很好的幫助父親完成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盡到了一個賢妻良母之責。
《考工記》中對「考、妣」也有解釋:考者,成也;妣者,媲也。
在《爾雅·釋親》中也有記載:「父曰考,母曰妣。」「考」是對已逝父親的尊稱,「妣」是對已逝母親的尊稱。
「顯」同「先」,表示墓中安葬的是自己的先輩,也有彰顯自己先輩功德之意。
在封建社會,達官顯族,皇親國戚,死後都有封號,或者諡號,可以在立碑篆刻碑文之時使用,但一些家境殷實之人,對國家、民族沒有什麼功德可以記錄,也沒有什麼大事可讚譽,也沒有出書立傳等出人頭地之事,可以錄入到生平之中,自然也沒有諡號。不過,含辛茹苦養育子女,還是有功勞的,子女為了表達尊敬和感念之意,又想碑文寫得體面一些,就用「考,妣」,也算是一種尊稱和私諡了,慢慢大家也都相互攀比,成了約定俗成的通諡了。而且,用「考、妣」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
因此,墓碑上用「顯考、顯妣」,既是對先輩的尊敬,又是表達自己感激之情的用詞,貼切、準確。
不過,現在許多人家已經不用「顯考、顯妣」了,而是改用「嚴父、慈母」,意義相同,更能表達出晚輩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這種事,一般都是入鄉隨俗,只要按當地風俗來寫就好了。
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歡迎點讚、收藏、關注、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