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館
香港藝術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國際玩具博物館
香港科學館
去到異地他鄉,想要快速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快捷方式之一便是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雖說香港戴著一頂「文化沙漠」的帽子,被世人詬病一切以商業先行,文化資源匱乏。殊不知在這塊110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就有各色博物館50多家。單是特區政府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及文化館便有19個之多,種類各異,遍布港九各區,為市民輸送多元並存的文化養料。
最早博物館建於1962年
在香港,東方傳統與西方文化共冶一爐,新舊事物相互交融,這些締造出香港獨特的都會文化,處身其中,猶如置身萬花筒。
香港是一個善於保留記憶的城市,與記錄歷史不同時段和不同色彩一樣,香港博物館也是多彩多姿。
在這座小小的城市裡,僅由特區政府管理的公共博物館就有近20座,如果加上機構乃至私人創辦的博物館如香港醫學博物館、警隊博物館、人類民俗博物館等,香港的博物館就有50多座。
最早的博物館是1962年成立的大會堂博物美術館,1972年這家博物館一分為二,一為「香港藝術館」,一為「香港博物館」。如今,前者成為保存中國文化精髓和推廣香港文化的殿堂,並經常展出內地和世界各國的頂尖藝術品。而「香港博物館」如今已易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從2001年起闢出7000平方米、分兩層8個展區常年展出「香港故事」。
香港的博物館僅有五分之二屬於政府公營,五分之一座屬於其他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創辦,還有五分之二座屬於非牟利機構和私營博物館。
香港博物館是全體香港人的記憶,也是港人教育孩子們的場所。在這些大小場所,總能看到學生們拿著筆紙記錄的情形,有的學校甚至將課堂搬到博物館。大量的博物館的興建不但豐富了香港的博物館文化,也為市民和學生了解香港歷史文化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幫助。
博物館基本免費開放
目前,香港大部分公共博物館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管理,當中包括14家博物館及5所文化場館,各有不同重點和主題,主要涵蓋藝術、歷史和科學三大文化範疇,包括: 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孫中山紀念館、香港海防博物館、茶具文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三棟屋博物館、上窯民俗文物館、羅屋民俗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油街實現、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除了肩負購藏、修復和展示文化與文物的重任,這些文化展館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以富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手法與大眾分享文化瑰寶,探索當中蘊藏的思想文化。
香港這個只有700多萬人口的城市,就有19個各具特色的公營博物館,看到這長長一串名單,是否覺得生活中充滿不經意的小確幸?確實,不少人在假日裡喜歡泡博物館,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的博物館基本上是免費開放給市民的。當中,有12家較小型的文化場館是長期免費開放給市民參觀的,而屬較大型的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孫中山紀念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入場及觀看常設展覽也是不用花一分錢的,不過這些大型博物館會舉辦特別專題展覽,如早前一票難求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畫展、精美絕倫的敦煌石窟展,以及吉卜力·宮崎駿動畫手稿展等等,欣賞這些展覽是需要付費的,不過門票也只是一杯奶茶的價格,只需要十數元就可暢遊於文化藝術的浩瀚星海。
另一方面,康文署為鼓勵香港市民多參與文化活動,也推出各式各樣的優惠活動,如博物館年票——只需100元就可全家總動員玩轉博物館,還可享有購物及餐飲優惠;國際博物館日——每年的5月18日全港博物館免費;每逢星期三也是所有博物館免費任玩。
此外,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及推廣文化內容,康文署還特別打造了一個優遊香港博物館Facebook專頁,分享各個博物館及文化地的最新動態及有趣話題,將喜歡博物館的年輕朋友聚集在一起,撰寫的帖文也貼近年輕人的口吻,還會用上網絡熱話和潮語,真是估不到平日多以「古板印象」示人的博物館,也可以變得如此之潮!
「中國古時封建社會稱女人腳為 蓮 ,愈細就愈靚,三寸之內就是最靚的腳,稱為 金蓮 ,只有11釐米長!咦?等等先,這豈不是比iPhone還要小?想看更多辛亥革命前後的漫畫,就不要錯過以下展覽啦!」看到這樣的展覽介紹再配上搞笑動畫短片,會否勾起你想要了解這段歷史的興趣呢?
發展中的私人博物館群
如果說公營博物館,是體現國家文化身份的象徵,那麼私人博物館則是收藏家們雅聚交流的好去處,亦能體現一地的文化涵養。
在香港,歷史悠久的有敏求精舍和香港收藏家協會等,成員有時會向公營博物館借出或捐出藏品,通過常設展館或不定期專題展覽,公諸同好,以私人藏品反映時代文化。
這些年,香港的收藏家不只自己辦展覽,更自己開設博物館。有些是展示藝術珍品,如兩依藏博物館、一新美術館和 F11 攝影博物館,同時亦有些展示生活文化,如銀 文房具、舊課本展示館和即影即有相機博物館。
私人博物館的展覽特色,一般是文字闡述特別少,而導賞員的介紹和與觀眾的互動則是風格所在。對展品及展題早有認識的觀眾,可看得更投入專心。香港的私人博物館只十多間,只是發展階段。期待未來私人與公營博物館可平行發展,為歷史文化提供多角度的闡釋,讓大眾能對各歷史文化有多元的理解。
特色博物館之旅
雖然說香港的博物館多以小取勝,不過從地點上來看,分布於港九新界各區,有些在鬧市中央、有些在林蔭公園、有些在郊區老村……主題也是各具趣味,有茶具博物館、漢墓博物館、民俗屋,甚至還有古董滅火輪、古董火車頭博物館。有機會到香港旅遊的話,不妨預留一日,走訪這些「小而美」的博物館。
「葛量洪號」滅火輪
位於港島東區鰂魚湧海濱公園內,停泊著一艘外形古樸的紅色大船。這艘以港督葛量洪命名的滅火輪,於1953年投入服務,2002年退役前,一直是香港消防處滅火輪隊的旗艦,曾參與無數船舶及沿岸重大火警的撲救工作和海上救援任務。「葛量洪號」在香港黃埔船塢建造,除了見證香港的消防歷史外,亦充分反映香港上世紀五十年代造船業的成就。2007年開放予市民參觀,船上展出獨特的消防文物,並輔以多媒體介紹,增進市民對海上救援的認識。
「羅屋」民俗館
港島區柴灣原有多個客家村落,但隨著市區的拓展,村落相繼荒廢,現只剩下碩果僅存的「羅屋」。
「羅屋」原屬於一羅姓客家人所擁有,因此得名。羅氏族人的先祖在乾隆年間興建這間村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1989年香港政府將「羅屋」列作法定古蹟,永久保留,見證柴灣的歷史發展。
「羅屋」是一間典型的客家村屋,以廳堂為中心,左右兩邊的建築,對稱工整。屋內中央為廳堂,兩側為建有閣樓的臥房和工作間。廳堂的正前方是天井,兩側分別是廚房及雜物房。屋內放有民俗藏品如家具、農具、日用品等,以復原村屋的面貌,充分反映出客家人儉樸刻苦的生活方式。「羅屋」外的空地現設有一系列的展板,以文字及圖片分別介紹柴灣的歷史、羅屋的歷史和建築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習俗。
茶具博物館
位於港島香港公園內的茶具博物館,館址原先是具160多年歷史的前英軍總司令官邸,於1984年改建為茶具文物館,茶具文物館的基本藏品由已故羅桂祥博士捐贈,其中以宜興茶具最富代表性。
除了展覽以外,茶具文物館亦定期舉辦陶藝示範、茶藝活動及講座等節目,以推廣陶瓷藝術和中國品茗文化。
本報香港特約記者 思清
(原標題:香港博物館 小巧而多元)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