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文件中提到了「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並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並針對此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深入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讓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綻放光彩。
特色 龍獅項目興趣課堂一席難求
說起「一校一品」之舞龍舞獅,廣州市越秀區瑤臺小學聲名顯赫,該校融入了洪拳武術操、嶺南醒獅基礎動作等的大課間不僅在評比中遙遙領先,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會舞獅的武術動作,套個獅子頭就能有模有樣地舞上兩把,學生要經過選拔才能進入學校龍獅隊,入選之後要參與嚴格的訓練,而龍獅項目在「430」興趣課堂的名額更是一席難求,最近一次一二年級的報名人數就超過40人,達到了兩個年級總人數的1/6。
瑤臺小學校長黃妙賢笑著透露有同行稱她做「村姑」,這是對她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辦校理念的褒獎,同時,黃妙賢還是廣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促進會專家,特別注重教育的家校結合。
廣州市瑤臺村一直有習武的傳統,歷史悠久的醒獅文化一直傳承至今,「瑤臺醒獅」很有名氣,每年元宵等傳統節日,村裡的龍獅遊行都會進入瑤臺小學與學生互動,舞龍舞獅正是該校根植於瑤臺地域傳統文化的特色課程,他們還邀請了村裡的老前輩教授醒獅和武術,瑤臺小學更被評為「越秀區廣府文化特色項目學校」,瑤臺小獅隊曾在兩屆廣府廟會上進行醒獅表演。
與瑤臺小學一樣,廣州市越秀區建設六馬路小學在「體教融合」方面的表現同樣突出。武術是該校6大項目之一,歷史悠久。該校在越秀區中小學生武術比賽中基本鎖定團體冠軍,在廣州市的比賽中也是名列前茅。武術操每年都會編排入學校大課間,武術作為校本課程是全體學生都掌握,學校的武術隊周一到周六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進行訓練,由該校老師、廣東省武術隊的退役運動員林曦擔任武術隊主教練。同時,學校還通過「430」興趣課堂以及周末的培訓班進行武術普及,並從中挑選優秀苗子進入校隊。
意義 傳統文化的激活與傳承
談到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黃妙賢坦言「早就應該如此」。當年,瑤臺小學成功組建女子舞龍隊時便譜寫過「小龍女」的佳話,這些女孩當中不乏「女承父業」的故事,這就是傳統文化激活與傳承的好例子;同時,現在瑤臺小學裡不僅有村裡土生土長的學生,還有40%是外地學生,正是通過舞龍舞獅,他們及其家長認同、融入嶺南文化並參與其中,舞龍舞獅作為民族民間體育的精品項目,通過體育教育展現了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同時,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也是文化傳承、藝術鑑賞的推手之一。像醒獅這樣的項目,既可以強身健體、培養團體協作、傳承文化自信,還涉及到美育藝術,因為它還有龍、獅、人等的形象及服裝的美學設計,還有鑼鼓等傳統民樂等,學生覺得好玩,學校也鼓勵師生從各個方面積極參與,讓大家一起為學校這個特色平臺做出努力並感到自豪。
同樣,林曦也表示,其實一般人都知道習武先講「武德」,武術本身就擁有豐富的文化素養,建六小學的武術隊每次進館訓練,隊友都會行「抱拳禮」,隊員之間互敬互愛,不會看不起人,師兄弟之間講究傳幫帶等,武術成為學校教育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武術的教育令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培養他們不怕吃苦、堅韌不拔、尊師重道、誠實守信等優良品質。
瓶頸 良性競爭有利於創新發展
談到學校發展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的瓶頸,大家不約而同都談到了「出口」的問題,他們需要一些「激勵的機制」。這些項目的特長生都需要一個「上升通道」,讓他們升學之後可以繼續練習,因為很多同學上了中學,特別是高中之後,都因為學業等問題停步,開展這些項目的初高中太少了。
作為舞龍舞獅的「窗口學校」,瑤臺小學雖然特色鮮明,但黃妙賢坦言「太寂寞」,學生需要比賽,她希望有更多學校共同開展這個項目,形成學校之間的良性競爭,「一枝獨秀」只會停滯不前,他們也需要外力來推動自身的創新發展。黃妙賢認為,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傳統的文化特色,都應該好好挖掘其生命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國際的,同時不應該局限在「城中村」,越是處在現代化城市的學校越應該重視。
相對而言,武術比舞龍舞獅要普及得多,開展也較容易,很多幼兒園基本上都有開展,幼兒武術表演是常態,應該說,武俠小說、電影電視的「功夫」還是影響深遠的。不過,林曦認為武術也有自己的需求,因為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有時也花多眼亂,如果能更單一統一的話,應該能發展得更快更好,而且不妨增加團體化,例如武術操之類的競賽,喜慶宏大的表演氣氛也很重要。
觀點 用更廣闊視野看待「體育強國」
看過瑤臺小學和建六小學在這方面的心得,我們發現,與「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文件同時下發的還有一份關於「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文件,而我們似乎也能夠從「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中發現當中的融合點,或許我們應該跳出狹隘的「體教融合」概念,用更高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體育強國」的問題。
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體教融合」難道僅僅是為了身體強壯,為了競技體育嗎?學校是文化發動機,教育要「五育並舉」,「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培養出來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他們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假如說,通過教育,每個人都養成了每天進行體育鍛鍊的習慣,運動變得跟吃飯睡覺一樣不可或缺,如此一來,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將發生怎樣的變化?運動的裝備、營養、傷病防護、培訓、場館、活動、比賽等將帶動巨大的體育消費產業鏈,那才是真正強大的體育產業。同樣的,假如每位學生還都要至少掌握一門樂器,「琴棋書畫」總有一門拿手、總有一門興趣,長大了就愛看展覽、看歌劇等,那麼美育造就的將是更難以估量的文化藝術市場,然後我們還可以以此類推……這樣,我們或者就能領會上述文件的初心,回頭來再檢討教育現狀的巨大缺失,也就能明白,過去的很多理念真的需要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