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data/video/201909/29/bd5a565e-f1f8-46de-d3b3-17a71b2de915/transcode_1b81a35b-1940-2277-5190-edfd1909.mp4&17901&sd=/data/video/201909/29/bd5a565e-f1f8-46de-d3b3-17a71b2de915/transcode_6d8431c3-e6fe-9f00-6155-219354e0.mp4&17901&ld=/data/video/201909/29/bd5a565e-f1f8-46de-d3b3-17a71b2de915/transcode_34f108ae-04aa-23e8-5515-fe3e860f.mp4&17901&window=http://vod.cyol.com/jpg/201909/29/bd5a565e-f1f8-46de-d3b3-17a71b2de915/keyframe/1569735323131.jpg&isPlayAd=1&isPlaySubtitle=0&nodeId=14
提起舞獅,你會想起什麼?是元宵佳節的鑼鼓喧天,還是《獅王爭霸》中黃飛鴻矯健的身影?總之,醒獅帶來的祥和、熱鬧的氣氛,早已根植於我們的記憶之中。
在中國,每逢節慶,人們都喜歡請來舞龍舞獅隊增添喜慶和熱鬧,這種表演也在2006年被列為廣東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連外國人也被吸引,學起了舞龍舞獅。
亞美尼亞小夫妻高佳麗(Gabrielyan Goharik)、凱撒(Barseghyan Ghazaros)慕名來到醒獅文化的發源地廣東南海觀看了醒獅表演,還拜師學藝,親身體驗了一番。
伴隨著鑼鼓聲聲,「獅王」出場亮相,在梅花樁上撒了歡。
一會兒俏皮地眨眼,一會兒又搖擺起獅頭,還機靈地叼起花束、解開祝福的對聯。
幾位舞獅少年默契配合,將獅子的動作、神態演得活靈活現。
「獅王」跳躍,「鬧」得觀眾們掌聲不斷、連連叫好。兩個老外直接看呆了!
觀看了醒獅表演,高佳麗和凱撒跟南海黃飛鴻中聯電纜武術龍獅協會總教練葉仲銘聊了起來,了解了表演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
舞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開始在廣東南海出現。
相傳,舊時廣東瘟疫橫行,但一隻形似獅子的瑞獸出現後,瘟疫便消失不見了。人們為了紀念這隻救人於水火之中的瑞獸,便扮成它的樣子敲鑼打鼓,去除邪祟,如此便有了「醒獅」。
在南海舞獅表演中,獅子常常被擬人化。或驚或疑,或喜或怒,一探一看,皆有章法。
據葉師傅介紹,這些獅子的臉都是用三國中的人物來刻畫的:黃獅溫和,似劉備;紅獅凝重,似關羽;黑獅兇惡,似張飛。三國時期人物的故事,在這些獅子身上,被重新演繹。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醒獅講究套路,也要有基本功,需要較紮實的武術功底。扎馬步是最基礎的本領,無論技術高低,這些舞獅人每天都得紮上半個小時的馬步。表演中的一招一式,看似遊刃有餘,卻不知舞獅人們為此付出過多少努力。
在院子裡,高佳麗看見許多少年正有板有眼地練習著舞獅。他們大多從五歲就開始學武術,為學習醒獅打基礎,等到再大一點,就開始練習醒獅的基本步法。
如今,南海醒獅文化已不僅僅是一門觀賞藝術。千年的中華禮儀融入其間,已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
小到最簡單的傳統禮儀「抱拳禮」,大到團隊合作意識,都是他們在學習醒獅中的收穫。「因為舞獅子要互相配合,也需要鑼鼓聲的襯託,大家都是一個整體」葉師傅說。孩子們尊師重道、薪火相傳,努力將醒獅文化帶到更遠的地方。
在一次次國際溝通與交流中
中華文化走出國門
獲得了許多外國人的喜愛和欣賞
也在世界舞臺上綻放逸彩
【責任編輯:姜繼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