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鴻電影的再次轟動,得益於九十年代初徐克重新打造的黃飛鴻系列。1991年的《黃飛鴻之壯志凌雲》,毫無疑問是徐克將功夫片和武俠片完美融合的裡程碑之作。據說關德興看過此片後大為驚嘆,因為新版的黃飛鴻已經不僅僅是人們印象中那個傳統武師,而是一個背負國家與民族,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俠客。
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徐克完全接受的是西方式教育,但他骨子裡卻有著濃烈的東方情懷,所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隔閡引發的矛盾和笑料,成為徐克電影揮之不去的主題。徐克將黃飛鴻置身於列強瓜分中國,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的大時代當中,表現在時代的變革下黃飛鴻的矛盾。他一方面固守著傳統,但又渴望革新,對於西方文化缺乏了解,但從不肯主動接受。因此徐克版黃飛鴻對於衝破文化困境的意識貫徹始終,將邵氏功夫片時期抵禦外辱的思想拔高到應對時代變遷當中去。
第一部《壯志凌雲》裡嚴振東所說的功夫再好也敵不過洋槍。其實是徐克將發生於黃飛鴻身上的真實典故進行了改編,以此表現舊事物必被新事物淘汰的規律。
第二部《男兒當自強》中,徐克將辛亥革命與清廷改朝換代的交界時期作為主題。黃飛鴻與納蘭元述的交手,象徵了封建社會與民主社會的衝突和交鋒。
第三部《獅王爭霸》翻拍自1957年的同名電影,但徐克將舞獅的場景搬到了北京城,他將舞獅盛會比喻成一場政治博弈,並借黃飛鴻向李鴻章的建言表達了徐克的思想。徐克以黃飛鴻來表現時局改變得不可避免,並探討該如何應對自身所處的歷史挑戰,樂觀面對未來的茫然。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香港曾掀起了一股翻拍金庸影視劇的潮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徐克的創作風格。徐克對於黃飛鴻類似於金庸小說人物般的俠客化處理,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動作美學。
徐克堅持認為黃飛鴻需要擺脫傳統套路的約束,更灑脫飄逸、天馬行空的動作設計,並對佛山無影腳、工字伏虎拳等進行改良和包裝,以適用於李連杰的北派武術。這讓擔任武術指導的劉家良大為光火,最終不歡而散,而最終改由袁家班完成。縱然徐克沒有在這部影片中繼續弘揚嶺南武學,但卻使黃飛鴻的傳奇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之後的第三部和第四部都是趙文卓主演,分別是《王者之風》和《龍城殲霸》。雖然趙文卓的演技和武打效果也很不錯。可惜李連杰先入為主,在觀眾的心目中,趙文卓始終無法超越李連杰。
第六部《西域雄獅》由李連杰主演,不過導演變成了洪金寶。在他的導演下,影片更注重打鬥的效果。在《西域雄獅》中徐克還是擔任監製,也算是和李連杰再度合作。
至於王晶導演,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更是把黃飛鴻帶入了娛樂商業的範疇。
2014年彭于晏出演過一部《黃飛鴻之英雄有夢》,可惜口碑撲街,畢竟前人創造的輝煌,後人很難逾越。
不知道觀眾朋友們喜歡哪部黃飛鴻,可以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