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給大家推薦了陳振盼的書有一套科普書我一定要推薦
今天繼續給你們種草一套超酷的科普書。
《地球與宇宙簡史·兒童版》
開本:8開
裝幀:精裝
出版社: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適讀年齡:8-15歲
(閱讀量大的7+可考慮親子共讀)
為什麼說超酷?一般給孩子講宇宙地球的書,都晦澀生硬,但這書不,不僅內容硬核,且形式有趣吸引人。
剛拿到這書時,工作室的小夥伴都一邊讚嘆一邊心生疑惑,這麼好的書,咋就見不到推薦呢?
官方認可也不少啊:
2009年博洛尼亞國際少兒書展科普類大獎
2009年法國少兒出版大獎
2008年法國蒙特勒伊書展青少年媒體評選大獎
2010年義大利熱那亞書展安徒生獎
兩本書都是硬殼精裝,紙張厚實,印刷清晰。大開本拿在手裡,爽。
和iphone X的對比
插圖風格也是我愛的,捧在手裡,能感覺到作者和編輯對這書精雕細琢的匠心。
最關鍵的是,內容很硬核。且文筆精煉通俗,配合插圖,孩子容易理解。
宇宙就像一個充了氣的氣球嗎?
我們可以將宇宙想像成一個畫滿小點的氣球。每一個點都代表一個星系。
當氣球充氣時,這些點就不斷遠離其他的點,就像是膨脹中的宇宙一樣。
這套書講的啥?
這套書收錄了人類從古至今,對於地球和宇宙的想像、推理及觀測。
先從《宇宙簡史》看起~
瀏覽目錄,就能大概了解整本書的框架。
全書按照古代—現在—未來的順序展開描述:
翻開書,人類想像中的宇宙——古希臘人的宇宙觀:
太陽和月亮是不是像車輪一樣旋轉?
理論中的宇宙——哥白尼的日心說:
還有現代的理論,如愛因斯坦的多重宇宙:
再來看看《地球簡史》:
在這本書裡,你會看到古人關於地球的各種想像。
有些想像很獨特,同時承載著當地文化的印記。
有些想像很怪誕,但又側面體現出古人的智慧。
比如,維京人認為地球的中心是一棵巨樹。
而對於阿茲特克人來說,地球是一個巨大的十字架;
這本書作者創作了8年多,書裡所有的插圖,都是參照人類學家、科學家和宗教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繪製而成。
書中還穿插了許多歷史傳說。一書二用,既講了地理,也講了歷史,視角獨特、開闊。
比如中國人的「天圓地方」:
鐵列烏特人,對於地震的解釋:
傳說當公牛抬腳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
到了古希臘時期,天文學家託勒密繪製出了地球平面圖,在中世紀影響極大。
再後來,哥倫布開啟了探索地球的航海之旅,由此發現了新大陸。
通過不同時期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理解,你會感受到,歷史文明一直
這套書酷在哪?
科學就這樣,在人類對未知的無窮探索中不斷發展、演變。
有了前人的大膽猜測、小心驗證,知識的體系才變得越來越豐滿和完整。
前人的努力和堅持,值得欽佩。
我想,這正是這套書最寶貴的一點。
它讓孩子知道,知識的邊界無限大,探求知識的腳步可以永不停歇。
也許今天你的求索,也是在為後輩眾人鋪路。
01. 翻翻+機關頁,硬核科普也可以很有趣
這個主題的科普書,說實話,因為內容過硬,知識點多,所以肯定是不能一次看完的,需要常讀常新,溫故知新。
要做得吸引孩子不斷翻閱,是個難題。怎麼解決呢?
作者用了45個翻折頁和23個機關頁,緩和科普的「硬」,多了一點「好玩」。
比喻也很精闢。
比如,折頁的上面把宇宙形狀比作一個簡單易懂的東西,折頁的下面是具體描述。
圓柱形宇宙,像一張捲起來的紙;
環面宇宙,像甜甜圈;
十二面體宇宙,像篩子。
隱藏的翻翻頁,比文字描述,更直觀:
一層一層地揭秘,參與感十足:
02. 激發好奇,獨立思考,感受科學思維
在這樣有趣的形式下,全書又向孩子們展示了:學者們在面對未知之識時,他們的探索都遵循這樣的科學思維:
提問 — 構建— 否定 — 重新構建
書本內的知識看似零散,但其實背後是由一個隱形框架串聯起來的。
來具體看看《宇宙簡史》
讓我們一頭扎進星空,任憑幻想和好奇心充盈腦際:
為什麼夜空是黑色的?
我們可以看到多少顆星星呢?
星系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提問
首先,提出設想。比如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對於宇宙,都有哪些想像?
有理想的宇宙模型嗎?是不是球形?
那麼中國人的觀點呢,宇宙是什麼樣子的。
天空是像一隻倒扣過來的碗?還是更像一個雞蛋?
構建
在這些猜想之下,中世紀(7世紀至13世紀)的阿拉伯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們,採用了古希臘的宇宙模型,並加以考量:
8世紀至15世紀,「地心說」、「日心說」出現。
提出疑問
不過,人類依然沒有停下探求的腳步,天文學家們仍然對「行星有固定的運行軌道」這一觀點持懷疑態度。
15世紀,德國天文學家尼古拉斯·庫薩認為宇宙間既沒有「上」也沒有「下」,是無限的。
16世紀末,喬爾丹諾·布魯諾猜想在無限的空間中,每顆星星都類似於太陽。
17世紀初,伽利略藉助天文望遠鏡觀察天空,並發現在已知的天體背後仍然是一望無際的星群。
1567年,英國天文學家託馬斯·迪格斯,把日心說中的「固定恆星」改為「遍布群星的無限空間」。
重新構建
17世紀,伽利略徹底顛覆了古希臘的宇宙觀。
藉助望遠鏡觀測天體,在求證過程中完全採用科學實驗法。這也標誌了現代科學的誕生。
18-20世紀,天文學家們對天文望遠鏡進行了改良,並因此看到了更遠的地方......
邁入20世紀,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依然在不停地「構建」—「推翻」。甚至引出了大爆炸理論。
還討論了,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學者們又揭開了哪些關於宇宙的秘密?
宇宙的終點,會是怎樣的?
從過去到未來,你看,這麼多學者和科學家,關於宇宙的探索,橫跨幾個世紀,始終未曾放棄。
帶孩子感受他們敢想、敢問、敢做的創新思維。
03. 跨文化、跨學科視野,匯集古今中外奇思妙想
不僅如此,這套書還有一點,很特別。讓人眼前一亮。
全書除了有關於地球和宇宙的物理天體知識外,作者別出心裁,加入了一些神話故事、歷史傳說。
讀來新鮮有趣,想像力爆棚。
拿《地球簡史》這本來說吧
在這本書裡,你會了解到古代智者、祭司、科學家和探險家描繪的地球……
這本相比《宇宙簡史》來說,會更好理解一些,少了很多專業詞彙,大部分以故事來講述,6歲可以讀起。
世界各大洲的神話,都描述過大地的形狀,這些神話傳說的靈感源自講述者周遭的環境。
比如,在米南加保人眼裡,大地是這樣的。這想像力也是沒誰了:
大地被安在一個非常奇特的底座上。
一頭巨大的水牛用犄角頂著大地,水牛立於巨蛋之上,一條巨大的魚,背負著這一切。
在不同的民族眼中,大地下面,各不相同:
甚至還有認為,大地是漂浮在空中的。不說這是本科普書,我都覺得它應該叫「關於地球的N個想像」了。
看來達文西不僅是天賦了得的藝術家,甚至在地理方面,也有讓人驚嘆的才能。
還有一些我們不常看到的理論。比如艾德蒙·哈雷的、約翰·克利夫斯·賽姆斯的,等等。漲知識。
都是些很大膽的設想。好奇,關於地球,孩子們又會如何去想像呢。
當然,不止有飛天的想像力,在書本的最後,作者還是寫出了至今為止,人類對於地球的認識。
還按照時間線,做了個總結年表,蠻清晰的。
丹媽碎碎念:
別看這兩本書,加起來也不過100多頁。但是作者紀堯姆·杜普拉,為這套書付出的心血,難以想像。他像昆蟲學家收集稀有蝴蝶一樣,用了15年的時間,一直在收集科學和宗教歷史中關於地球和宇宙的描述。
宇宙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太寬泛。作者巧妙地將這個話題「化大為小」,從有趣的、充滿想像的角度,開啟孩子的思考。
科學止步的地方正是想像開啟之地。這也是我最喜歡這套書的地方。叮噹還小,目前這套書還看不了,不過我已經幫他收藏起來了。等到合適的那天,再拿出來,我相信,會給他帶去滿滿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