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孩子的父母,或者家中有小孩的朋友,逗孩子玩,逗會孩子可能是常事,當然大多數人逗孩子都是善意,除了自己沒事無聊時找個快樂源泉,自然也是覺得孩子可愛,因為喜歡孩子才會去跟孩子玩鬧。
不過,在我們身邊也會有一些不太善意的行為,有些人可能自己能感知到,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會孩子帶來了潛在的傷害。
可以反思下,曾經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不乖乖吃飯,待會兒就會有小怪獸把你抱走。」
「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
「再不睡覺,大灰狼就會來抓你……」
「唱個歌就是好孩子。「
成人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成人覺得這種方式好玩,還有些成人覺得這種恐嚇式捉弄比較奏效,容易讓孩子更聽話。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對孩子來說,這些都意味著什麼?
這次我們來說說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為什麼不能捉弄孩子?捉弄孩子孩子會有什麼危害?孩子被捉弄,父母應該怎麼辦?01
「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心理學家武志紅
我們先來看兩個概念:「逗」孩子和「捉弄」孩子。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給出了界定: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兒童的位置上,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成人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忽視孩子的感受。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
可以說,「逗」孩子經常是成人把自己當做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站在孩子的角度,融入他們的世界中,感受孩子的快樂,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高質量陪伴。
而「捉弄」孩子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關鍵點主要有兩個:
1) 是否站在孩子的角度。
2) 跟孩子玩的目的是成人覺得好玩,還是孩子覺得好玩。
02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
經常捉弄孩子,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1、缺乏安全感
孩子很純真的,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原本他們信任一切,對凡事都很容易當真,因為他還不懂得「玩笑」,所以當他聽到別人說「爸爸媽媽不要你了」時,他就會感到恐懼和無助,這樣的情緒如果在心裡紮根的話,孩子將來會變得容易困惑,焦慮、脾氣反覆、沒有安全感。
成人覺得好玩沒事,實際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很多時候,家長通過這種恐嚇來控制孩子,或者捉弄孩子。這樣的話,孩子就會容易怕鬼和怕黑,產生恐懼感。
心理學家說,一個受到成人操縱的孩子,往往也會學會操縱成人。孩子喜歡操縱成人,不是因為孩子天性狡猾,而是一種模仿。
一方面,如果家長利用權威操縱遊戲,或者利用孩子的無知而使用獎勵或者懲罰的手段來操縱孩子,只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缺乏安全感。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如果成人總是利用孩子的天真無知來捉弄孩子的話,那麼孩子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是以後孩子試圖操縱成人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需要引起大人的注意,達到被重視和愛撫的目的。那些喜歡用異常行為來引起大人注意的孩子,可能在嬰兒期就曾受到成人的捉弄,極度缺乏安全感。
2、缺乏信任感
在孩子的世界裡是沒有「欺騙」,對大人的一些捉弄行為,他們不會認為這種行為是為了取樂,會很容易當真,孩子尤其對父母沒有任何提防心,他們會相信大人說的每一句話,大人們的玩笑會讓孩子體會到被欺騙,被戲弄的感受,他不明白大人什麼時候是開玩笑,什麼時候是認真的,因此他就會失去信任感。
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這些只會讓孩子被欺騙、被戲弄、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他發現爸爸媽媽經常都不可信任,如何去相信其他人?
孩子可能會變得不相信別人,對周圍的人也充滿提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對他人的不信任,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孩子會慢慢形成不信任他人、說謊的心理及習慣。甚至孩子也變得不講誠信,照樣學樣,去戲弄他人。
3、成為討好型人格
「再跳個舞才給你糖吃。「有時候大人經常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當眾表演,如果孩子不願意,就會受到埋怨。
孩子還小無法分辨大人的話是真是假,總會信以為真,以為自己聽話就會得到大人的歡心,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會去看大人或者身邊人的眼色,通過對方反饋來判斷自己做的對不對,孩子甚至會失去自我,失去主動性,出現低自尊,只能依靠取悅他人來獲得自我認可。
害怕是每個人正常的心理活動,就像高興和痛苦一樣,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害怕,就容易遇到危險,但小孩子過於膽小怕事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危害,過度膽小會影響到人的交往和個人魅力的展現。
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自卑、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因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認真的,是隨著成人的塑造和擺布而不斷調整自己的。
4. 容易有攻擊性
孩子容易相信,也容易情緒化,如果大人的捉弄超出孩子預期,孩子也會感到憤怒、羞愧、甚至充滿了攻擊性,甚至想通過哭鬧,攻擊他人來表達他的情緒。
換位思考,其實對於成人也是,如果一件事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或者超出我們的認知範圍,我們一樣會出現抗拒、憤怒等情緒,將心比心,孩子亦然。
5. 不願見人,不願講話
一方面,老是被捉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經常被捉弄,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表達和反應沒有信心,覺得自己每次自己開口都會引來嘲笑、或者被戲弄,慢慢孩子就會不願意再多說話。
另一方面,孩子會關閉心門保護自己。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如果孩子經常被捉弄後收到的都是不好的反饋,為了保護自己,孩子也會慢慢不願意參與,不願意交流,甚至沉默寡言。
03
真和善,是美好生命的兩大基石,也是教育的兩大基石。——教育專家尹建莉
作為家長該怎麼辦?
1、 不要去捉弄孩子
家長不要去捉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強烈的自尊心,即使是別人的孩子也不要去捉弄。看著孩子被人捉弄時,勇敢地站出來保護孩子。
家長也要注意,不要再帶孩子到這種環境中去,孩子還小,沒有能力去承擔那樣的挫折,做父母的,就要在孩子有能力承擔前使孩子儘量遠離這些,幫孩子抵擋。
2、禮貌化解,堅決制止
凡是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如果遇到他人捉弄自己的孩子,家長們可以通過轉移話題來化解,或者是運用一些幽默的語言來輕鬆幫助孩子解圍。如果都不行,那也可以禮貌的制止對方。
有時候遇到不太熟的人,不好意思直接拒絕,也可以找個一個點引導孩子藉故離開。
3、不要恐嚇孩子
一方面,通過扭曲常理來恐嚇孩子,有時候可能是為了讓孩子不哭鬧,能聽話。不過這會顛覆孩子對事實的正確認知,輕則逗趣,重則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另一方面,在孩子眼裡,父母就是全部的安全感,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想像中更依賴我們,更愛我們,如果父母總說這樣的話,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孩子的恐懼感不是天生的,儘量不要用嚇唬的方式來制止孩子不恰當的行為,潤物細無聲的愛才是對待孩子最好的辦法。
遊戲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父母能做到不恐嚇,能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教導孩子,扮演好玩伴的角色,隨時隨地地關心孩子的遊戲活動,給予孩子適當的建議與引導,讓孩子玩的遊戲既有趣又有意義,讓他們能在遊戲中快樂成長,孩子的情商和其他技能得到長足的進步。
4、大方認錯,與孩子真誠對話
不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當家長犯錯時候,要及時糾正。
即使家長犯錯了,也不要過度自責,發現問題後,及時改正。不妨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誠懇地說一句「對不起」。這樣,不僅對孩子的傷害會降到最低,並且還會使孩子從中受益,學會認真做人,同時也學會寬恕別人。
孩子其實是很懂事的,試著跟孩子對話,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一定要跟孩子真誠的溝通,安撫,告訴孩子你的真實心理細節,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無條件愛自己的。
現在,比較極端捉弄孩子的行為可能已經不多見了,不過成人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是會經常出現在身邊,或者我們自己身上,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方式,在本質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不理解。
有時,我們的孩子產生一些負面的行為或者結果時,我們甚至都無法歸因,不知道這些是否跟自己曾經的某個行為有關係。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是父母用嘴巴「說」出來的,而是孩子在被愛與被尊重的安全感中自發生成的。
愛在日常,細節塑造孩子,孩子的愛與安全感來源生活中的每個細節。
願我們的寶貝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歡迎收藏,分享,也歡迎大家留言,你的反饋就是我們的動力~
Note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