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多屬工藝性的,有建築彩繪、殿宇畫、壁畫、公案畫、炕圍畫、玻璃畫、壇罐畫等,只有少數畫工脫卻匠氣,專事藝術繪畫。近現代史上,五臺縣不僅僅是在教育文化,書畫藝術等領域,人才濟濟,匯聚一堂。而且社會上的藝術類培訓也是緊隨其後,各類書畫家層出不窮。
1982年,五臺縣文化局舉辦業餘青年美術培訓班,50人參加,聘請山西省、忻縣地區美術工作者為師,講授國畫、素描、工筆、圖案、剪紙等,為時三月。
五臺縣本縣知名畫家主要有:趙鳳瑞(有傳,附後),省內馳名。
張海清,南茹村人,民國以來著名工筆畫師,專攻廟堂彩繪、泥塑、殿宇畫、壁畫,遺作頗豐。尊勝寺橫披的工筆畫為其所繪。二十年代中期,繪製五臺山龍泉寺五百羅漢遊江,尊尊形神皆活,而相貌姿態、所執法器、名號各別。尤見功力的是整個畫幅全用蘭色所繪,無一雜色,而色調的配置卻深淺濃淡變化不一,丹青裡手亦為嘆服。此壁畫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重點。
王芝蘭,又名巧生金,南茹村人,師承張海清,精於寺廟彩繪與泥塑,還通戲劇臉譜。佛光寺唐建東大殿內,三世佛前身後背皆彩繪著萬佛朝文殊圖案,清乾隆年間將佛前身裱紙另繪,唯佛後背尚留原唐代彩繪。
為保存這一珍貴的繪畫文物,中央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管會特聘王芝蘭畫師臨摹原畫。王芝蘭巧施絕技,精心臨摹,復繪之作不但尺寸、色調、形態與原畫相仿,即連畫風、神韻、褪色之狀亦無少異,因而受到山西省城畫壇名家的嘉獎。該複製品分藏於中央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管會。
張子琳,為趙鳳瑞之外甥,工書畫,1954年《山西日報》曾選載其荷花圖。其弟張向琳精於絮畫,能浮雕生人,一時稱為絕藝。
方勝,望景崗村人,西安市八十八中學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專攻國畫,尤愛花鳥畫,作品以梅、茶、菊、石、鷹和水仙為主。所作《修鐵牛迎春耕》一畫榮獲1963年職工文藝創作乙等獎,圖畫《修理工在農村》被《工人日報》與《陝西日報》、《西安日報》轉載;鷹畫《雄風》於1981年8月參加日本東京第四回國際水墨畫研究展;國畫《傲霜》參加1983年「長安書畫展」赴日本展覽。
胡炬(又名正春),五臺縣陳家莊鄉(原東峪口鄉)東峪村人,胡禮謙三子,生於光緒十三年,卒於1954年。
五臺中學畢業,一生從教,品學兼優,鄉裡爭聘。僅在羅家莊村就連續執教近十年。他的學生山西省原中醫處處長羅永康,原神池縣長羅書正等,都稱其「德高望重,堪為師表」。
胡炬醫學亦精,尤善書畫。他的草字,龍飛鳳舞,剛勁瀟灑,別具風格。特別擅長畫「魁星奪鬥」、「張果老騎驢」、「壽星老騎鹿」、「孫中山跨馬歸國」等字畫。
清末書畫家胡炬先生。他自幼聰明好學,他的書畫作品遍及移城河畔,凡是他待過的地方,都可以見到他的墨跡,開門見山他說: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他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 就又在舊院附近的一塊荒地,鋪上可以消除水印的地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於他沒日沒夜的練字,還在周邊種上樹,這樣夏天可以阻擋酷暑,炎熱的太陽照射。
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樹前,對著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據說他的學生羅永康(陳家莊鄉羅家莊村人,山西省衛生廳中醫處處長)講在他村裡教書時每天早早起來在教室牆上練習寫字,畫畫,幾十年如一日……
至今凡他活動過的地方,不少人家還珍藏他的書畫墨跡。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學教員,少亡。長女、三女的女婿(劉呈祥、劉子方),均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已離休)。
劉子方(1924-2000),五臺縣白家莊鄉樊家坪人。1938年高小畢業後,先後擔任農村治保主任,鋤奸團長,青救會主任。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中心校長、聯校長。1951年調忻縣專署文教局,在幹部掃盲班及教育行政幹部講學班做農教工作,先後任主任,黨支部書記等職。
1958年調任神池縣文教局副局長。1958年任忻縣專署文教局科員,後又調晉北地委駐忻辦事處。1960年任晉北工農師範副書記。1961年任忻縣專署文教局業餘教育視導組長。1962年任忻縣教育幹部學校教導主任兼黨支部書記。
「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挨批鬥,被下放到忻縣「五七」幹校農場勞動。1970年落實幹部政策,恢復工作,先後任忻縣地區師範專科學校政治處副處長、黨支部書記,忻縣地區教育幹部學校辦公室主任,忻州地區教師進修校辦公室主任。1983年離休後,參加了忻州市教育志的編寫工作。1993年曾與閻明章老師合編《五臺縣老三區教育史料彙編》。他一生為老三區的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胡維洲,胡俊長子。生於光緒31年,卒於1950年。陝西榆林軍政大學畢業。不願在軍政界幹事,甘心當小學教員。他教學不體罰學生,循循善誘,教學有方,群眾稱他是「娃娃頭兒」。其亦懂醫學,善寫隸書。
胡炬先生學生還有胡正義(五臺縣原東峪口鄉東峪村人,甘肅天水市原副市長,原市政協主席)等學生對胡炬老前輩的書畫作品讚譽有嘉。
他老人家的作品在方圓周邊的村裡面,都留有他的墨寶,千年古村王城,東峪村,羅家莊,耿家莊,檀家溝等村莊,現在就有檀家溝,東峪村尚有遺蹟留存。
在東峪口東的檀家溝村檀家的院子坐落在村北進村不遠的地方,整個院落坐西朝東,背靠小片崖,是一座典型的北方硬山頂式建築型的四合院,青灰瓦頂,出簷帶飛。大門坐西朝東,青石臺階,面寬兩米五,進深四米五,兩扇厚厚的門板上各鑲有四橫一豎且有規則的蘑古釘,並安著虎頭狀鐵門環。大門臺階下面左方立有一塊栓馬石樁。
進了大門,正面是照壁,左面牆上設有土地府。朝北沿著過道走過磚碹的弧形門洞,便是大院。整個大院的面積約有二百多平方米,由主房即大房、廂房即兩耳房、配房即南北房、對庭即主房對面的房子和其兩側的廁所、雜物房組成。對庭前有磚壘花欄牆。北房即正房原是前後兩排,後在八十年代翻修時改為帶有後洞的一排正房。整個院落布局規範,建築精緻。在大房兩側的牆上,有當時當地知名書畫家胡炬的書畫作品,在大門的左側牆上,留有當時教育部給考上并州大學的大爺爺檀文明的喜報遺墨。
在大門的左側牆上,留有當時教育部給考上并州大學的大爺爺檀文明的喜報遺墨。在原後正房裡,曾放著一個舊書箱,裡邊放著大爺爺和爺爺的書籍與字畫等。這些都使這個院子增添了濃濃書香味。遺憾的是,隨著一場場政治運動和保護不善,這些東西或斑落、或遺失,大都散失了。
他的長子胡庭棟一生任教。五臺縣原東峪口鄉東峪村人。曾經擔任多個學校校長,是延綿最長的教育世家,自曾祖胡禮謙起,直到他的女兒胡效蓮,兒媳李麗華至今已過五代醫教世家。他本人精通書法、 戲曲、繪畫、中醫、針灸、樂器、石工、木工、藥材種植、科學種田等無所不通,博學多才。
據了解,1956-1959年間,曾經就讀於三高,師範畢業。先後陽曲縣,臺懷鎮,砂崖,南坡村等村任教。
1959年在聚峪溝村任教。三年教學期間,既教書育人,又治病救人。使得培育出來大批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們積極向上,並且投身到祖國建設當中去……
1964年,他在堯溝村任教,開始將牛棚建成窗明几淨的學校,一直在該村任教,期間他自己編輯中藥課程,開設中草藥科,在村幹部的支持下,還開設校辦中藥種植基地,加工些常見病所用的丸散膏丹,並在至退休。後來,退休也是對人參,天麻,西洋參等中藥種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與此同時,還從事養蜂,並且培育的水果樹等嫁接,以及蔬菜等農作物種植活動。
亦如《五臺縣老三區教育資料彙編》當中寫得:胡庭棟贊
善於鑽研尤愛生,培林育苗耕耘勤;
問君辛勞何如是,恪守家教祖遺風。
次子胡庭良亦曾任民辦教師。胡庭棟之弟,1934年生,五臺陳家莊鄉東峪村人。先是民辦教師,後務農。1952年掃盲運動後;1953年東峪村教書,是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後來教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全科文史地,1959-1963年,後調到支石板教學一年級到四年級。
胡庭良先生後來因家裡有事,回到村裡就當選了隊長,帶領村民們搞種植,一年之後兼職保管、會計、計工員等。
相關連結
趙鳳瑞,字歧卿,又字歧峰,晚年自號清涼老人,書室名甓(pi磚)勤齋。生於1885年(清鹹豐八年)卒於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山西省五臺縣五級村人。七八歲時就學於其外祖父徐清一,十六歲去太原應癸酉科鄉試未第。從此遂無心於功名進取,立志學畫。時值河南畫師陳明菴在太原設館授徒,當即拜陳為師,開始學畫。
三年後又從江蘇陳以耕、太谷丁玉川、山東徐壽昌專攻翎毛花卉,先後學習將近十年。由於刻苦鑽研,勤學不倦,對於山水人物翎毛花卉,都取得初步成就,打下了以後發展基礎。於是經陳、張、丁、徐諸師倡導,以及友眾協助,遂於一八八二年在太谷開設了自己的畫館,時年才廿五歲。
從此交遊漸廣,所見名家書畫亦多,因此眼界頓開,筆法大進。特別是每見好書好畫,如獲至寶,欣賞之餘,必親筆臨摹,細心專研,有時深夜不休,有時竟到東方發白。在太谷廿年間,所積臨摹成冊,以及各種畫稿,據本人自己記載,不下五千餘幀。功力之深,於此可見。
他的作品雖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俱所擅長。但尤工於人物,如昭君出塞,風塵三俠,留海戲蟾,孟母三遷,桃園問津等。對於每個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精神氣質的刻畫,的確已到達了「氣韻生動」的境地。此外,不獨善於畫古人,有時亦為時人寫生,形神俱得,惟妙惟肖,有時亦間作諷刺漫畫,如『瞎鬧一場』,揭露清廷的腐朽政治和貪官汙吏的各種醜態,尤為雅俗所共賞。
祁縣城裡文昌廟和祁縣孫家河村石佛廟裡的大幅壁畫,亦均在此時所作。一九〇二年四十五歲時,又從太谷移館於太原純陽宮,此時又結識了山西名書畫家常子襄、柯定礎等人,常在見面之初,便為治印兩方,作為定交紀念。柯即稱為畫壇之友,時相過從,並題其畫云:「落筆蒼老,點染簡潔,與時流之浮煙浪墨自有上下床之別。」此後即更注意研究歷代名家畫論,探索名家筆墨技法,從而吸取了古人的表現技巧,加以綜合鎔化。創造了「蒼茫古拙、渾樸厚重」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從此他的畫名和他的畫跡亦即隨之而遍及全省各地了。但從此以後,他在作品上工筆重彩逐漸減少而寫意水墨較多了,這又是他自己畫史上的一個發展。一九一七年六十歲時,又返回五臺原籍,仍然每天作畫,不稍間斷。有時與本村杜子棻(清舉人)東冶渠綸閣(清翰林)談書論畫,以渡晚年。
一九二八年,馮玉祥旅居山西時,曾登門拜訪,並請作畫,馮得到畫後,連稱「佳品佳品,名不虛傳」。後十五年,病卒於畫案之旁,享年八十六歲。他的一生也即作畫的一生。勞苦學習,數十年如一日,這就是他所取得成功的經驗。在培養下一代上亦循循善誘,其侄趙鼎,其甥張子琳,以及其孫趙文田都是他的高足,所作人物花鳥,清靜雅淡,大有乃師之風。
評書藝人王官明,1912年生於大石村,通武術,會說書,闖蕩江湖多年,曾在安徽、河南等地說書謀生,內容為江湖奇俠傳。
七十年代後期,先後在太原、呼和浩特、軒崗說書,在本地節日廟會時,亦被邀請說書娛樂。表演時聲情色態富於個性特徵,聽眾常醉迷其間。年老罷藝後,惜無人承繼。
此外,流行的還有相聲、快板書、蓮花落、山東快書、天津大鼓等。
作者介紹: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胡潤先賢文化傳播人,百家號鄉村文化創辦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中國新聞傳媒集團山西新聞主編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