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臺地區有一種古老的祭祀類畫種---神案畫。這種古老的形式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寄託著人們對生存理想的追求。山西五臺山壁畫是中國現存佛寺壁畫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中國藝術史和佛教史上都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五臺縣東冶鎮,作為五臺縣大鎮,流傳下來的老神案畫,作為藝術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孕育著旺盛的生命力。早年,在東冶鎮,有三四位神案畫丹青妙手。近些年,有的畫師去世,老一代畫師,也只剩王三印一人。
此外,年輕一代神案畫師,作畫態度亦讓王三印憂慮。「一些年輕畫師,不講規矩,畫的神佛造型不成比例,甚至連神佛排位也分不清。釋迦牟尼像,耳垂應該垂至肩頭,很多青年畫師畫的佛像的耳垂,跟正常人一樣。」
王三印一直想寫一本有關神案畫的書。然而,只上過小學的王三印,在收集資料和寫作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
該鎮在中國佛教名山五臺山的西南方、不到百裡的五臺縣,當地村民千年以來一直保留著濃厚的宗教情結,幾乎每戶村民都在家裡設有神案。神案畫均都由當地民間畫師繪製,被稱為民間佛教「壁畫」。神案畫要在一塊白色棉布上作畫,棉布網眼密布,需進行處理後才能著色。繪畫技法為工筆重彩,其繪畫主題取材於佛教故事,畫面誇張、立體、生動的渲染方式與藏傳佛教中的唐卡非常相似。
「同為佛教繪畫藝術,唐卡的藝術形式已名揚海內外,而神案畫卻無人知曉,甚至人才斷代,這讓五臺神案畫這門民間藝術的處境更加堪憂。」每每說起這些,王老總是憂心忡忡。
王三印的老舅爺是一個彩繪師,具體手藝學自何處,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這並不妨礙他這個老舅爺彩繪手藝的聲名遠播。自母親去世後,王三印的父親跟老舅十分親近,耳濡目染,也喜歡上了彩繪。為養家餬口,父親正式拜老舅為師,學習彩繪手藝。後來,兩人包攬了縣境內的龍泉寺、普化寺、南禪寺的寺院壁畫、塑像工程。一年中,春夏秋三季施工,冬季歇工時就在家給人們畫神案畫。
王三印15歲起跟父親學彩繪和畫神案畫,盡得父親真傳,並且青出於藍勝於藍。改革開放以後,他參加過大大小小几十個寺院的壁畫和佛像塑像工程。經過多年摸索,他對家傳手藝進行了創新,獨創使用空心管吹塗,使用顏料包為佛像塗腮紅的技術。
過去四十年,每年冬季,繪製神案畫成為王三印一項主要工作。歷年下來,應鄉親們委託,他畫過上千幅神案畫。
東冶鎮的王家對門的一個農家小院,王三印有一個畫室。房間面積不大,靠近窗臺擺放著一張大木床,床頭是幾本唐卡繪畫叢書。其中翻開著的一本,書頁裡插著一張寫著讀書筆記的紙片。靠近房門的牆壁,依靠一塊畫板,上面鋪著一張白色畫布。畫布上,勾勒著數十個人像輪廓。給別人畫的一幅神案畫(五臺縣民間畫師畫神案畫),繪畫內容多由僱主確定。
早年,畫師畫神案畫採用的顏料,多是從國外進口的礦物顏料。這種顏料,顏色鮮亮,耐腐蝕,畫好後保存時間長。缺點是,顏料顆粒粗,需要研細了才能使用,比較費工。如今,畫師使用的顏料,改為廣告色,顏色也很漂亮。缺點卻也很明顯,容易氧化褪色。根據王三印介紹,繪製一幅神案畫,有十幾道工序。
它與一般中國畫不同,神案畫不在紙上作畫,而是畫在一塊白色棉布上。棉布網眼密布,不易著色,需進行處理。如今,畫師選好畫布後,都用由立德粉和乳膠漆調和的塗料塗在布上,覆蓋布上的眼孔。畫布幹透後,使用玻璃瓶碾壓皺紋,將布磨平,然後就可以在上面作畫了。
神案畫師作畫,一般需先用鉛筆在畫布上大致勾勒整個畫面的輪廓。底稿打好後,再進行填色。填色有嚴格次序,一次只能填一種顏色。第一種顏色是白色,畫出人像臉、耳、胳膊、腿等部分;第二種顏色是黃色,畫衣飾、頭飾;第三種顏色是橘紅色,渲染人物膚色;第三種顏色是綠色,畫點綴在衣服上的飾物;第四種顏色是粉紅,畫出彩雲;第五種顏色是黑色,畫靴子;第六種和第七種顏色是天藍色和大紅色,勾勒、渲染衣服皺褶和衣帶邊角;第八種和第九種顏色是黑色和白色,這兩種顏色是對比色,進一步勾勒衣帶、雲彩邊角線;第十種,用黑色顏料畫眼睛和鬍鬚;最後一種顏色是金色,在衣物、頭飾最外緣勾勒一條金線。一幅神案畫,有大有小,填色工序的多少,亦可調整,但次序不能亂。
更讓王三印不安的是,隨著社會變遷,五臺縣神案畫這門民間藝術的境遇更加堪憂。新中國成立以前,五臺縣還有為數不少的民間彩繪師及神案畫師。上世紀80年代,可以稱得上是"丹青妙手"的神案畫師還有三四人,他現在的最大心願就是可以找到徒弟繼承這一技藝」,王三印說。
五臺縣文化館館長、縣非遺辦公室主任楊俊康坦言,因五臺神案畫藝術的文化價值不好定位、歷史起源也沒有進行過專門的考證,這一民間藝術還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多元文化衝擊之下,沒有政府部門的保護,五臺神案畫藝術的命運便更加多舛。目前王三印正在收集保留下來的神案畫以及畫技,期望以此方式增強五臺神案畫藝術的生命力。
出於現實的因素,當地許多年輕人更傾向於到大城市打工,即使願意繼承傳統佛教繪畫藝術的年輕一代也選擇了研究五臺山壁畫。2011年之前,王老可以做的也只是讓兒子跟著自己學手藝,但後來也許因經濟情況等,兒子也到放棄學藝了。或許在這些年輕人看來,豐富多彩的都市生活、更有發展的五臺山壁畫藝術,比神案畫更有吸引力。這也是王三印無奈感慨的苦衷。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五臺縣人民文化館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傳統音樂「五臺山佛樂」項目的保護單位。五臺縣文體局文化館館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主任楊俊康稱,五臺縣寺廟眾多,每個寺廟的壁畫彩繪各有千秋,五臺縣寺院壁畫彩繪,已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五臺神案畫藝術,因文化價值不好定位,仍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至於神案畫的歷史淵源,他們沒有進行過專門的考證。早年,五臺縣民間彩繪師及神案畫師為數不少。近二十年來,老一代畫師日漸凋零,全縣傳統彩繪和神案畫畫師已不足10人。當地一些鄉鎮維修村廟,還得到代縣、繁峙請畫師。
對父親留下來的神案畫,王三印異常珍視,很少示人。2011年,他給二兒子辦喜事,將神案畫掛滿院子,引得前來送親的親家親友們嘖嘖稱讚。王三印有三子一女,只有小兒子跟他學習過彩繪及神案畫手藝。王三印打算將父親留下的神案畫技術,傳給小兒子。但被他寄予厚望的小兒子,似乎對學習家族手藝並不熱心。幾周前,小兒子和未婚妻結伴到天津一家玻璃製品廠打工去了。「他現在只學到我三四成手藝。」王三印說這話時,神情寥落。
王三印看過唐卡藝術的書籍之後頗為感慨,五臺山既有漢傳佛教又有藏傳佛教,他卻從來沒有見過唐卡,這期節目引起他強烈的好奇。後來,他從書店買了一本配有圖片的唐卡書籍。回家後仔細翻閱,發現唐卡的繪畫藝術,竟與五臺神案畫有很多相同之處。然而讓他感到遺憾的是,唐卡藝術形式如今蜚聲海內外,而神案畫,卻寂寂無聞。為此,這裡呼籲所有有識之士及五臺縣文化館的領導持續關注,神案畫的藝術傳承及非遺申辦,為地方特色文化添磚加瓦做出應有的積極貢獻!!
延伸閱讀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
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豔,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豔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唐卡被人稱為「藏文化百科全書」,其題材內容以宗教為主,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間傳說、世俗生活、建築、醫學、天文、歷算等領域。
一般可分為,宗教類和非宗教類。宗教類包括:曼荼羅畫、本生、集樹會、祖師像、生活傳記、諸佛菩薩、本尊護法、空行、羅漢、生死輪迴圖、西方極樂世界等。非宗教類包括:歷史、傳說故事、天文歷算、藏醫藥學等 。其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這種唐卡一般中心位置描繪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主體,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布滿一周。
每幅唐卡畫一般描繪了一個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也不受遠近透視關係的影響,構圖均衡、豐滿、多變。它具有歷史價值,宗教價值,更富有經濟價值。
孟奮臻,五臺縣陽白鄉陽白村人,1939年生。1956年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槐蔭、東冶完小任教。
1969年調縣文化館工作。曾任五臺縣文化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中國國學協會會員,省音樂協會會員,省群眾文化學會理事,忻州市文聯會員,五臺縣文聯音樂、舞蹈、戲劇主席。2000年退休,現為五臺縣老幹部文藝隊隊長。在職期間,曾多次被省、市有關部門評為先進個人,199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國先進文化館長」稱號。 2017年7月,孟奮臻參加忻州市委組織部、老幹部局組織的「忻州市老幹部『人生設計』演講大賽」,獲二等獎。9月30日、10月1日,忻州臺公共頻道、綜合頻道相繼播出專題片《孟奮臻藝術人生》,報導了他為實現文化夢而走過的藝術人生。 孟奮臻是一位來自基層的文化工作者,在群眾文化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大半生,退休後,痴心不改,依舊為振興家鄉的文化事業奔走不息。
他精心創作的《五臺山吆高又高》、《五臺兒女愛臺山》、《選良種》等歌曲,《春到五臺山》、《鵝郎朝佛》等器樂曲,參加省、區調演(或發表)並獲創作獎。
他會同山西省音協對五臺山青黃兩廟音樂進行了採訪整理,搜集整理了譽滿晉北的大型民間器樂曲《八大套》、《大得勝》,組成採編小組對西天和「賽戲」進行研究整理,先後創辦了兩個青年晉劇團,培養了一大批戲劇人才。所整理的《金剛舞》、《調鬼》、《五女觀燈》已編入省、區地方志舞蹈卷。論文《淺談山區的愚昧及文化建設》參加了「全國群眾文化改革與建設十年回顧」研討會,被收入論文集。
近年來所獲榮譽。1988年獲山西省文化廳「先進文化館長」榮譽稱號。1990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先進文化館長」。2007年3月,獲忻州市老齡委《老年形象代表》榮譽稱號。 2008年3月,獲忻州市委《文化互動工程先進個人》獎。 2010年6月,獲忻州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離退休幹部發揮作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11年11月,五臺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五臺縣委宣傳部授予五臺縣「爭先創優」十佳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作者介紹: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胡潤先賢文化傳播人,百家號鄉村文化創辦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中國新聞傳媒集團山西新聞主編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