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深圳路演不到一周,1月15日下午,光谷一家企業即與深圳達晨財智在漢對接。
長江日報記者17日獲悉,近日,東湖高新區組織8家光電、物聯網領域「瞪羚企業」赴深圳路演。半年以來,共計20餘家光谷「瞪羚」走出去,赴北上深與眾多國內知名頭部機構進行對接,北上深資本紛紛追投光谷「瞪羚企業」。
「瞪羚企業」就是高成長型企業,它們具有與「瞪羚」共同的特徵——個頭不大、跑得快、跳得高。《2020光谷瞪羚企業發展報告》顯示,僅在光谷,就有400餘家「瞪羚企業」,營收同比增長51.3%。其中21家「瞪羚企業」近兩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
處於快速發展中的「瞪羚企業」急需資本助力。在這樣背景下,光谷去年以來組織了3場赴北京、上海、深圳的路演活動。
截至2021年1月8日,光谷3次路演活動共吸引了3地80餘家投資機構參與,其中不乏軟銀中國、松禾資本、同創偉業、華興資本等頭部機構。
致力於智慧醫學教育的武漢泰樂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去年隨光谷赴生物醫療投資機構密集的北京地區路演融資。之後,泰樂奇複合增長率超過200%,很快吸引不少機構對接。
公司創始人曾承說:「目前,企業不僅拿到了北京一家投資機構的投資意向書,還在京設立了團隊,深入全國最一線的市場。」
根據企業公開披露信息統計,2020年,共有愛博泰克、飛恩微電子、中美華世通、敏芯半導體、英飛光創等50餘家光谷「瞪羚」獲得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高瓴資本、北極光創投、哈勃投資等知名創投機構,50餘家「瞪羚企業」共獲融資近60億元。2020年,光谷「瞪羚」股權融資井噴,融資案例同比增長30%以上。
多家知名投資機構負責人表示:武漢光谷在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發展佔據國內領先地位,在一批重點賽道中不斷湧現出代表武漢參與產業前沿競爭的「瞪羚企業」。
瞪羚企業高端服務平臺「光谷瞪羚塬」的負責人董家瑞說,以光谷「瞪羚」為例,創新硬核實力突出,一批晶片設計、創新藥、新材料領域的企業加快突破「卡脖子」問題。
企業在B輪前赴北上深「趕考」融資,經過商業模式的驗證後,一方面獲得資金,一方面與資本結合升級成長路徑,「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董家瑞介紹,成立4年的敏芯半導體,致力於解決中高端光晶片「卡脖子」問題,已獲得B+輪融資,並已開啟上市輔導備案登記;自主研發汽車用的壓力傳感器,並成為許多整車企業唯一供應商的飛恩微電子,去年已完成D輪融資,正在加快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在中國現有汽車MEMS壓力傳感器市場海外巨頭環伺中,實現中國品牌1%佔有率的突圍。
「跳得高」、潛力大的「瞪羚」,已成為國家高新區發展活力的重要標誌,「在光谷,培育『瞪羚』已進入第二個十年,急需解決『跳得高卻吃不飽』的問題。」
東湖高新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大部分以爆發力強、高成長性為特徵的「瞪羚企業」,面臨著很難將自身的成長性保持超過5年的問題。其中,與企業的高速擴張不相匹配的資金缺口,成為他們難以迴避的「飢餓」記憶。
據了解,近三年獲得股權融資的130多家光谷「瞪羚」中,處於B輪及之前融資階段的企業佔了七成以上,而該階段是「青少年長個期」。
由於創業生態、資本聚集、產業效應等因素,北上廣深依舊是國內投融資事件的集中高發地。據統計,光谷「瞪羚」所獲投資超過七成來自省外。
為構建「瞪羚」創新創業生態系統,2021年,光谷還將繼續帶著「瞪羚」找人、找錢、找場景。
除主動外出對接資本外,如何就地「挖井」?省內一位投資機構投資經理介紹,讓企業就近飲金融「活水」,營造本土企業到資本市場融資的優質環境很重要。武漢投資圈資深媒體人、TechWeb主編張浩認為,長遠來看,武漢須加大培養本土投資機構的市場化機制。
同時,市場呼喚「耐心資本」與「包容資本」。廣東省創業投資協會名譽會長李春洪建議,要用好政府引導基金,廣州的產業基金相當大一部分用在種子期,創新資金跟社會資金配資最高配到50%,政府資金跟社會資金「拼盤」了以後,三年內政府只要本,將來賺的錢至少50%給投資人。
他以當地政府投資為例,科技部門牽頭,社會創投機構參與進來,選一批瞪羚計劃創新企業,創新企業貸款,貸款損失部分由政府買單。